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对策回顾性分析论文_郭凤英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对策回顾性分析论文_郭凤英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儿科 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防治和护理干预。方法:对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36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结果:53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6例,感染发生率为1.12%,其中口腔感染3例占50%,皮肤(脐)感染2例,占33.3%,呼吸系统感染1例,占16.7%,医院感染随住院时间延长明显增高,住院时间≤7d发生医院感染2例次,感染率0.6%;住院时间>7d发生医院感染4例次,感染率2.2%,不同胎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胎龄﹤37w 5例,占2.06%;≥37w 1例,占0.34%,男婴感染率高于女婴,男4例,占1.45%;女2例,占0.76%。结论:加强了新生儿室监管和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新生儿监护的安全,提高了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室;院内感染;护理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Feng Ying Guo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eople's Hospital of Huangpi District,Hubei,Wuhan 430300,Wuh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eonatal ward. Methods: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on 536 neonates in the neonatal ward. Results:536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6 patients,the infection rate was 1.12%,of which 3 cases of oral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50% of the skin(navel)infection in 2 cases,accounting for 33.3%,1 case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16.7%,with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ospital infection,hospitalization time less than 7d 2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6%,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7d;4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the infection rate was 2.2%,infants of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was less than 37W in 5 cases,accounting for 2.06%;more than 37W in 1 cases,accounting for 0.34%,the infection rate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male 4 cases,female 2 cases,accounting for 1.45%;accounted for 0.76%. Conclusion: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nursing of neonatal room,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ensure the safety of neonatal monitor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Keywords] neonatal room;nosocomial infection;nursing;

1 临床资料

本组536例,男275例,女261例。胎龄:<37w 243例,≥37w293例。住院:≤7d 356例,>7d 180。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本组共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1.12%。

2.2 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口腔感染3例占50%,皮肤(脐)感染2例,占33.3%,呼吸系统感染1例,占16.7%。

2.3 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住院时间≤7d发生医院感染2例次 感染率0.6% 住院 时间>7d发生医院感染4例次,感染率2.2%。

2.4 医院感染与胎龄、性别的关系

<37w 5例,占2.06%;≥37w 1例,占0.34%;男4例,占1.45%;女2例,占0.76%。

3 新生儿室感染的高危因素

3.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早产儿免疫功能更差,其Ig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差得多,更易成为易感人群。

3.2 抗生素的应用

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易造成正常菌群的失调,新生儿室的新生儿均为高危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

3.3 侵入性操作

医疗技术的提高为治疗增添了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反复吸痰、各种留置管路的建立都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医源性感染

有研究表明,1名医护人员手上的细菌数可高达3.9×l04~4.O×l06CFU/cm2[1];医护人员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O%[2]。另外,忽视对喂奶用具、沐浴用具的清洗消毒、配奶卫生、毛巾、包被、体温计、听诊器及皮测胆红素仪等用品的消毒使用情况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4 感染的途径

4.1 空气传播

空气是新生儿感染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新生儿室的空气流通、温度湿

度都与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空气不流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人员过多,带动的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沫小滴上,随空气流动而飞 扬,造成空气污染,新生儿抵抗力差,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首要原因。

4.2 接触传播

医务人员是接触患儿最多的人,医务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洗手制度不严格,感染的几率就大。另外,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品及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严格、混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4.3 血行传播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抵抗力低下,皮肤娇嫩,易受损伤,皮下血管丰富,易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

5 护理对策

5.1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为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治,我院院感科从健康教育入手,学习预防院内感染、消毒隔离知识技能,强化预防院感意识。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必须更换 室内工作服、工作鞋。院感科派专人每天到新生儿室督查,使医护人员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并自觉遵守。

5.2 切断传播途径

5.2.1 空气的消毒

新生儿室要求通风换气,我们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各60min。病室温度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每天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每季度做空气培养1次,空气培养菌落数≤200个/m3,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5.2.2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据文献报道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3]进新生儿室前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接触患儿前后用消毒凝胶(手快速消毒液)擦手1min

至干燥为止,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定期做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标准:菌落数≤Scfu/m2,无沙门菌。

5.2.3 护理用品的消毒

新生儿奶瓶应一人一用,用后煮沸消毒,被服、浴巾消毒后方可使用,暖箱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内外1次,避免残留血液、奶粉、分泌液等异物,每日更换暖箱湿化水,更换暖箱1次/w,并对原暖箱进行彻底消毒,听诊器等诊疗用具每个新生儿固定专用,新生儿出院后所用过的物品及床单位全部更换消毒。

5.3 呼吸道的管理

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呼吸道的管理至关重要,应抬高患儿头肩部,并取侧卧位,以防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感染,经常清洁鼻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30%~40%需要吸氧,氧气装置的消毒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湿化瓶及氧气管用后送供应室消毒处理,干燥保存,湿化瓶内放灭菌注射用水,湿化瓶、吸痰瓶、鼻导管及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气管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呼吸机过滤网每日清洗,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应及时清理,严禁倒在地面上,应备专用带盖小桶,呼吸机管道更换1—2次/w,更换下的呼吸机管道送供应室高压蒸气灭菌处理后备用。

5.4 加强基础护理

沐浴1次/d,注重眼部、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d,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隔离,若有鹅口疮可涂油剂制霉菌素,在喂奶后30—60min涂药[4]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先用双氧水擦洗,再用碘伏消毒脐部残断和脐轮处,预防感染。喂奶后60min换尿布,换尿布前用湿纸巾擦干净臀部,有臀红者可用浓鱼肝油滴剂保护皮肤,皮肤有糜烂者可抹上达克宁散。新生儿静脉输液普遍采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观察,严格交接班,防止药液外渗。做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动作均应轻柔,剪短指甲,防止患儿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

5.5 加强营养

根据患儿病情及医嘱按时按量喂奶,供给足够热量,增强抗病能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对吸吮吞咽能力弱者,可予以鼻饲,热量不够者从静脉补充营养。

5.6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合并感染者宜选用高效、低毒抗生素,有针对性选择一种抗生素,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护理人员应正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严格执行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咪咪.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3,19(6):65.

[2]冯喆,周待春,孙立英,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25(3):278.

[3]尚少梅,郑修霞,王易芝,等.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1(1):78.

[4]袁永清.不同用药方法护理新生儿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13(4):46.

[5]周焕荣,赵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02-103.

论文作者:郭凤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对策回顾性分析论文_郭凤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