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化或产业高科技--兼论“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高科技产业化或产业高科技--兼论“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还是产业高新技术化——兼议“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知识经济论文,产业论文,兼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各地政府官员在各类有经济主题的会议上不能不讲到的“时髦八股”话题,在学术界也几乎同样如此。自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也对公众进行大规模和高强度的“信息轰炸”。如果冷静而踏实地对此思考一番,也许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有所助益。

所谓高新技术,指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综称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关学科及其应用领域,因为这些技术所衍生出的许多产品和服务无例外地具有极高的经济附加值,所以无论是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还是产业界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把握地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的基本要素之一。倡导、鼓励以至直接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富民强国理所当然成为政府经济和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力图指出,看待高新技术,或者知识经济的着眼点不应该局限于它原有的狭窄内涵之中,不能无视自己的基础和条件都一窝蜂似地去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等,那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又一场悲剧性的“大跃进运动”。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利用高新技术或知识经济的新思维来改造我们现有的经济部门,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知识经济化。显然,这样的着眼点方才使得无论是先进的、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的地区,还是落后的和科学文化欠发达的地区都同时能够把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农业经济”作为最初的经济形态从史前人类生存状态中孕育出来,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农业经济时代”绵延了数千年;始于蒸汽机发明的“工业经济”则以较短的时间重复了上述过程。即使我们已经宣称人类已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近百年了,但工业发达程度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经济的时间也参差不齐,有的国家和地区,至今还是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工业部门。这使得“工业经济时代”这种说法成为一个欧洲和北美洲中心主义的相对概念。“高新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代称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年代后期,至今不过50年的历史;“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雏形才出现仅仅20年(以信息技术的大面积经济应用为标志)。它的发展速度的确惊人,它对经济的带动有目共睹,但它即使是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也还大大小于制造业,这似乎可以说明即使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然必须承认,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问题在美国是早已较为完善地解决了。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不管“技术”如何的“高新化”,“经济”怎样“知识化”,只要太阳尚未变成白矮星,地球仍然适宜于人类生存,与人类吃饭、穿衣、住房、行路等相关的劳动就不会成为多余的活动。因此即使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也依然要种粮食、种蔬果、捕鱼捞虾,也依然要制衣制鞋建房子。其实不论航海技术、航天技术,还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都仍然是服务于“衣、食、住、行”这些人类基本需要的,否则技术进步便没有任何意义。劳动手段可以改变,生产技术可以不同,基本的劳动对象却仍会长久地存在下去。农业和工业,不论从经济形态还是从技术形态来说,都不会消失。

人类历史上,知识创新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进步,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基本消费品和其它制品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在欧美的普及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这种供给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产品因此出现过剩,现有生产能力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经济增长被迫放慢或停滞。各个产业部门对“高新技术”的渴求和“知识经济”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时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至少在工业国家,资本不足已经不是增长的制约因素,而最有力的制约来自需求不足。于是需求的创造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这时资本便让出了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至少它已不再是唯一的主宰),科学技术遂成为主导经济的主要因素。

但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国等“后发”国家以及亚洲、非洲工业化程度更低的那些国家,资本不足却依然是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过程还没有普遍完成。这些国家出现的工业制成品过剩,与工业化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总量上的过剩,而后者只是结构性的过剩,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与制成品的科技含量不足是这种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这种结构性的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能力不足的事实,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对资本的需求已不再是主要的需求,我们应该集中人力和财力去把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而迅速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而把资本的积累放在了一个不恰当的次要地位。要知道,工业化国家的知识创新正是以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做后盾的。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法律制度,则是知识创新的外部保障。知识创新权益的保护像资本权益的保护一样,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充分洗礼的国家,其知识创新必然受到内在动力、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的制约。所有这些国家,还必须在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的道路上埋头走过那段必须走过的路。

但这并不是说“后发”国家就不可以采用“高新技术”,就不可以从“知识经济”中获利,但“后发”国家和地区完全应该、也必须另辟蹊径。

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吸收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组织资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其它社会组织)等资源条件,摸索出一些灵活机动、快速有效的办法来。

我们现实的国情首先是企业数量大而规模小,资本分散;第二是装备数量多而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第三是政府在科技开发方面投入过少;第四是现有体制下研究开发与经济应用之间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低。现实的国情说明,我们只能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适当集中力量在产业部门生产和管理的某些环节和某些领域先行一步。

从这一思路出发,我国对“知识经济”的推进工作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在现有的所有产业中最大限度地应用高新技术,加大产品的知识含量,从总体上壮大民族经济的实力。大多数企业的问题其实不是所谓产业落后的问题,而是从设计、工艺、材料到包装都缺乏创新,这也正是近年来国家倡导“质量、品种、效益”活动的一个原因。很多企业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利用新技术、加强管理,把质量搞上去,把产品的创新重视起来,把现有的效益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这种方式,是推进“知识经济”最直接、最普遍、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对某些条件成熟的行业和企业的原有技术、装备进行淘汰,用引进、购买、合作等方式更换装备、更新技术,使之实现产业跨越。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政策的继续,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以前的引进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行业,如汽车、石化行业,新一轮的引进则应侧重“知识密集”产业,尤其以引进尖端技术、专有技术为重,比如,电子、环保、信息处理等行业和企业的更新、重建。

第三,自我创新。在现有人才、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手段的条件下,迅速建立一整套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国家、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民间各方的良性互动,研究和开发属于我国自己的科技成果,使中国经济在某些生长点上直接进入“知识经济”。这种方式,将为中国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做出示范。

事实上,很多人把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上述第三种方式上,对前两种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假定我们把推进“知识经济”的重点集中在第三种方式上。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必然是建立在巨额的资金投入基础之上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短缺而又分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到研究与开发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还清楚地知道,大规模的资金投到研究和开发中,可能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尴尬结果,或者得到的成果应用于产品后却没有市场。如果这项成果的研究和开发是一家企业倾其所有支付的项目,那么这个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破产。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又是一个问题;一项十分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问世后,马上就会被一批企业仿冒或无偿“移栽”,技术拥有者巨额投入换来的只是和别人无偿得到一样的使用权,那么就不会再有谁会投资干这种傻事。“知识经济”是无法在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法律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

所以,在现有的所有产业中最大限度地应用高新技术,加大产品的知识含量,从总体上壮大民族经济的实力,就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国“知识经济”推进工作的主要方式。概要地说,这种方式也就是“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在知识经济所产生的新形式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体制、产权问题的困扰,进入90年代后却也面临着非常重大的挑战。Sabra是美国航空公司的定票系统公司, 美国航空公司在石油危机时遭受了严重损失,美航的总裁说,美航在3 年中赔的钱相当于其历史上赚的钱的总和。进入90年代后,它面临着巨大的企业危机。但是,它在50年代所投资的在线定票中心Sabra成为美航投资中最赚钱的企业。 拥有1,200万个终端的Sabra,在90年代,其盈利甚至超过了美国航空公司。说明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生存与经营方式。

福特公司历史上两次大的改造是耐人寻味的。福特是汽车的鼻祖,50年代,它面临的是怎样将家族公司改造成现代企业公司的问题。当福特的儿子接手公司时,企业没有现代的管理制度,没有产权制约,没有董事会机制。但经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福特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轿车和卡车制造商、全球第四大工业公司。进入90年代后,福特的经营体制逐渐呈现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迹象。为了应付市场的竞争和全球经济的动荡,福特制定了“福特2000计划”,在此计划内,福特立志于在1995年启动一个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改革项目,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的管理队伍,合并世界范围内的经营组织,创建5个汽车中心以集中设计、 发展和制造。为此,它建立了服务于遍布全世界的80,000名雇员的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使福特的员工分享信息、学习经验、指导研究与交流,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信息化的快速、方便和全球化特性使福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周期缩短至2年, 并使技术交流更为迅速,许多原有工作岗位因此而被替代。

在微软收购生产个人财务软件的Intuit公司的过程中,感到压力最大的是美国花旗银行。花旗银行认为,如果微软成功地收购了Intuit,微软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家银行。因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计算机联上Internet,应用Intuit软件查询存款余额,进行存款、转帐时,人们完全可以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在线银行已不是虚幻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美国,Internet的产值估计为450亿美元,其中在线贸易为219亿美元,零售业为69亿美元,Internet技术正在转变成一种经济增长的力量。在这个网络中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传统的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新一代以网络为核心的新产业发展。计算机业、通讯业与信息业正在融为一体,这种数字融合的结果是市场不再以地理位置为核心而是以网络空间为核心,

网络空间成为未来世界的最重要的资源,

市场由Market Place转变为Market Space(传统的市场存在于一个固定的空间位置,在那里企业与其客户进行交易,完成货币和产品的互相交割过程,如百货商场、股票交易所等等;而在Internet网络所构建的“市场空间”里,企业及其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紧要,通过网络他们互相都成为无所不在的了,只要是Internet上的一员,就可以进行全球性的销售或购买活动)。

信息技术,这一现代高新技术的代表,不仅自身已经是规模庞大、效益优良的现代产业,同时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部门中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方式,将彻底改变整个产业文明的进程;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应用则将在全社会范围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涡轮增压器。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在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新背景下,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的信息化不只意味着技术的改造,而是能否对信息流程进行有效分类、控制和掌握,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信息化正从整体上引导着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在企业不仅作为一项独立的技术而存在,还广泛渗透到生产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成为它们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依据。信息技术在一个企业的应用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取决于信息技术同这个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得如何。所以,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决不是单纯的技术因素,而是技术能否为更多的业务人员所掌握,能否很好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最终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起到的重要作用。

任何企业存在的目的都无例外地指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真正内因和动力也同样是来源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或效益是:为产生效益的对象提供服务;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用其它技术或办法无法解决的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造成企业总体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会大大减轻。在手工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分类、登记和计算工作,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计账、算账、报账的工作十分繁重;

二、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其速度是人工的无数倍,这将使企业管理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企业管理内部网络的建立,使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加快了业务办理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会大大提高。在信息化工作中,对数据的来源、格式会提出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等问题。因此,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会在信息化过程中更加规范,进而使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工作强度的减轻、工作效率的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人员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

四、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奠定基础。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就为企业间开展电子商务工作做好了准备,为企业供销链的有效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一个制造性企业的原材料需求计划,就会迅速成为其合作伙伴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的一部分。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加快了信息的流动,提高和带动了物流的流动,加快了资金在全社会的周转。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为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意味着只是添加一些昂贵的机器与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对企业深层次的改建,将触动企业的基础,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从以下几点着手:

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 进入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应以网络为核心,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

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 在网上建立人事、财务、生产、库存等一些大型的、基本的动态数据库,搜集来源于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让大量的、有序的信息在网上流通。只能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动态数据中心,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

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 一旦有了基础的网络和数据库,核心就是对传统的运营销售生产过程,即所谓工作流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下,生产方式的组织不再以传统的动力、物资等传统的方式,而是以高速网络所支撑的数据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迅速、高效的管理系统使企业可以快速市场化并提供大量个性化的服务。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汽车的巨型企业。进入80年代后,通用公司发现它的汽车质量与日本汽车已没有什么区别,如何提高竞争力,占有市场份额成了最重要的问题。80年代末,它实行了一个非常成功的销售汽车的方案,发行了“通用动力信用卡”。凡是使用此卡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可以享受5%的折扣,这个折扣积累后, 在购买通用汽车时兑现。通用动力卡当年发行了200万张,200万的持卡者成了通用汽车的忠实购买者。为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通用公司就要计算每一个消费者花费了多少钱购买物品,这些钱里又有多少(5 %)会被用来买它的汽车。这是非常复杂的数据管理过程。为此它收购了一家数据处理非常有名的EDS公司来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了大量的个性化服务。

由此可见,大量的个性化服务只有在企业实现信息化改造,只有整个生产过程形成高效的管理功能后,才能实现。而能否提供大量的个性化服务就目前来讲是大型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重要表现。

建立网上交易手段 大型企业信息化改造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迅速建立网上交流和交易手段。网络不再仅仅用来进行单纯的信息发布,而是用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实现在线交易。网络空间就像上次产业革命所急需的地理位置一样成为下个世纪争夺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迅速建立网上交流和交易的手段是未来占有网上空间和资源的关键。

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1998年,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全新阶段。作为国家信息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企业信息化将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创新,而对于所有企业,创新体系同样重要。

人才问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就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技术人才的重要已成共识,而同样重要的管理人才——企业家——却往往被忽视。技术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乘数效应,管理对技术创新同样具有乘数效应。

大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市场开拓意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就成为了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道理很简单,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对生产的管理、人才的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更重要内容则是技术的创新;就市场开拓而言,工业经济时代强调占领市场,而知识经济时代则强调创造市场。

因此,企业家不一定是技术领域的带头人,但必须善于培养和使用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的责任是不断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家的责任则是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把高新技术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用高新技术武装自己的企业,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既不是此消彼长的,也不是平行发展、互不影响的。它们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们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对它们做出截然的区分。本文认为,在旧产业中运用新技术手段,在传统产业部门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生产和管理过程加以改造同样是“知识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还有一点,从根本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目的是获取利润,所谓“高新技术”、“知识经济”等等都必须服从这一点,否则就毫无意义。任何不能从市场上取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利益的企业都只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破产倒闭。

因此,无论是农场、畜牧场或者皮鞋厂、仪器仪表厂,我们都大可不必因其属于“旧产业”而抛弃之,市场还需要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只是我们应该想办法降低成本,改善产品性能,更不可以拒绝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假如我们能够支配充裕的资本,那当然应该投向科技研究开发或高新技术产业,但前提是经过了细致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不管是改造旧产业还是开辟新产业,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基本处于前现代化阶段,我们现有的工业装备还很落后,我们现有的工艺水平还很原始,任何改进都是对各个产业部门的现代化进程的有益贡献。我们的新产业毫无疑问是稚嫩的,但我们依然需要一支由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开发产业等等组成的新兴产业大军。

标签:;  ;  ;  ;  ;  ;  ;  ;  ;  ;  ;  ;  ;  

高科技产业化或产业高科技--兼论“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