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置问: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设疑置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对地理课并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为何提问
众所周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等等矛盾之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将大大提高课题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问”能够贯彻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问”是教师为学生的学创造一种外部因素,通过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其次,“提问”能够组织教学和调整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指挥是调控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可以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教师发问上,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答”的学生要证实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听”的学生是一种借鉴学习。再次,“提问”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问什么
课堂提问要成为学生求知的“导火线”。
1.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知识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识,即提问要突出重点。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也应加大提问的力度,设置多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
2.好的提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切不能无的放矢、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些高质量、有能力梯度的系列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提出: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在哪里?人口增长快、需要粮食多,用什么方法解决粮食问题?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要是请你为非洲人民出出主意,你说该怎样做呢?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3.设疑置问时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让学生回答时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师在地理课上提问:地球是怎样的一个球体?这样的问题就很难回答,答案不确定,可以回答“两极略扁,赤道鼓出的球体”,也可以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球体”“有生命的球体”,等等,这样的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难以回答。
4.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平淡无奇,应考虑问题的主次、层次和顺序,使学生无需思考,或味如嚼蜡的问题。同时也应尽量避免一些高不可攀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太抽象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有知识跟问题之间的悬殊太大,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比如在讲授“气象灾害”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提问“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台风”“什么是干旱”“什么是洪涝”“什么是暴雨灾害”等一系列简单枯燥的问题,学生肯定不会有兴趣听你的课。
三、怎样问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所提问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典型性、实用性、直观性等特点。
1.新颖性和趣味性的提问:新颖、奇特而有趣的地理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例如。讲授“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2.启发式提问:设问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例如:在讲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时,老师边指《中国地形》挂图,边叙述,并向学生提问:在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多地方涂着绿色。这个地区的冬季与北方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人们把这里的六月叫做“梅雨季节”。这个地区土壤肥沃,河流众多,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么,这个地区的“梅雨季节”有什么特点?冬季的气候与北方有哪些不同?“鱼米之乡”的美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这样既提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明确重点,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3.典型性的提问:抓住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设置地理问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度的任何地点都是在经度为西经度的任何地点的东方。”根据这个错误,教师可设置一问题:位于40°N,120°E附近的北京在40°N,120°W附近的旧金山的什么地方?多数学生认为北京在旧金山的东方,但通过地球仪和地图不难得出结论。这时,矛盾产生了,这一矛盾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4.实用性的提问:学以致用,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讲到“交通”时,可结合苏州当地的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苏州为什么要修建苏杭高速?②苏州市区为什么要进行园区、旧城区、新城区规划?③高架立交桥建设有何意义?苏州交通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参与家乡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5.层次性的提问:问题的设计应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不能过于平淡,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和现学的知识状况,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拾级而上,最后解决问题。如在处理“假如黄赤交角增大时,寒带的范围怎样变化”这一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按顺序回答:
①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多大?
②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③热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寒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二者有何关系?
④黄赤交角假如变大,寒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如果变小呢?
6.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疑问:通过地理教具的演示,或通过地理实验演示,或借助课本的插图等。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将地球分成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哪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不少学生回答是0°与180°经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找到20°W和160°E两经线,并用红笔画出,看看它们经过的陆地和海洋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知道了划分的原因,加深了印象,便容易记住了。
7.连环套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连环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例如:讲述我国秦岭淮河南北主要粮食作物分布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以什么为主?②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主要温度带是什么?④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干湿状况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即联系了前后知识,又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粮食作物的分布原因。
8.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在错误的前提下将学生卷入错误,再通过提问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查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可先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往往回答:“是可再生资源。”然后再问:“自然资源应具备哪两个属性?”此时学生方知“上当”,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9.反弹琵琶式设问: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弄清知识的疑点,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围绕中心疑点从不同角度设问。如关于“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此时可以反问:“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关于地球公转,可以设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或是90°,那么地球表面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提问时,注意运用语调、语气或其他形体语言抓住学生思维。提问后,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注重思维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不要急于肯否或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积极思考的态度及时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何时问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水平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在学之误区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设疑,是设疑置问的最佳时机。适时设疑置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加深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五、问何人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表现在教学提问中,就是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善语言表达的学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思维不够严谨的学生要多提一些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应提一些启发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适时地提一些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另外,对差生不能提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优秀生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问题的对象找准了,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和激励,从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要让问题成为少数学生的问题。
总之,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学提问手段,不但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