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三问论文_尹艳春

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三问论文_尹艳春

尹艳春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教育教师发展中心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识字教学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一个审美鉴赏的过程,作文教学需要教师亲自下水、感同身受。只有教师的语文功底达到一定的厚实程度,才能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兴趣与灵感。

【关键词】文化符号;审美修炼;下水作文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123-01

理论引领加课例示范带给教师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培养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但我们反思的中心往往落脚于课堂教学环节,期待自己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然而,当反思的出发点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有可能我们离自己的期望渐行渐远。

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你储备了吗?

当我们不断寻求各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帮助孩子增大识字量,尽快进入阅读、写作领地的时候,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想一想,汉字的文化生命是否在孩子的身上植活了?我们是否从汉字学的角度发现,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

如“朝”字的教学,“两个十,中间日,左边月”是拆解汉字,单纯的识记训练。如果我们从字本身的文化意义上来赏析,它便是一幅美丽的画:日出草(两个“十”)中,月亮未落,这是什么时间呢?除了“早晨”不会再有其它时间。

从经典的阅读来看,我们围绕汉字本身的文化意义便能重读出新意。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常解为“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如邻居。”“存”解为“有”,但是我们追朔一下“存”的最早字形,由“才”和“子”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看见幼小的生命,总会生出爱怜之心,所以“存”的本意是“牵挂、思念”,这时,这两句诗便重读出新意了“四海之内思念我的知己朋友,虽然我们远隔天涯,但是思念缩短了空间,就像邻居一样近。”

汉字是具有历史范畴的文化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培养情感的过程与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的统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文字学知识储备,就容易忽略文化意义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造成符号与文化的割裂。这就要求教师学习一些文字学的知识,储备一些常用汉字的形体变迁情况。

二、美文阅读的精义是审美,你修炼了吗?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洋溢着千姿百态的美。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将学生带入美的殿堂的美的使者。

在诵读美中感受美,常常是通过教师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悦耳的音色,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语调、情感,诱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美的殿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烟台的海》,文美海美人更美: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天的高远,以及烟台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语文教师的口中都应是激情饱满的、诗情画意的,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耳边似乎响起了冬天雄浑的交响乐,春天轻快的钢琴曲,夏天缠绵的小提琴曲,秋天悠长的马头琴曲。

在语言美处品味美,需要教师广泛的阅读积淀。比如宋祁的“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代诗人刘公勇极口称道:“一闹字卓绝千古”,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指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凡论诗者无不称道。作为教师,需要在广泛阅读积淀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真正悟深悟透,才能不拘泥于陈说,谈出自己生动鲜活的体会。

在感情浓烈处鉴赏美,需要语文教师时刻以一颗敏感的心触碰纷繁世事,在阅读中感悟,顿悟,彻悟。读《桂花雨》能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我们课前不妨读读琦君的《橘子红了》、《细雨灯花落》,感受一下这位台湾女作家的写作风格,为教学定调:温馨中透着幽思,似一缕春风隐约可现。读她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每一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沉厚的记忆与怀念。

“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只有在阅读中积淀、修炼,审美鉴赏力才能走向广博、深刻、独到,阅读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史。

三、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与归宿,你下水了吗?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仍不辍耕耘,留下不朽的精神食粮。

然而,当前很多语文老师写不了像样的文章。不会作文的语文老师,如何能教出写一手好文章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提倡语文教师“下水作文”:“语文老师教学生,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语文教师只有躬身去写,对写作的甘苦有真切的体察,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比如以《春天来了》为题,写出春天的生气,及对春天的思考,理论指导并不难,但当我们提笔写作时,这才发现,这个看似不难的题目,却不知从何写起,如果仅是春天来了,山变了,树变了,水变了,人的精神变了,这必然不会有什么新意。若教师也写一写身边春的气息:一缕春风、一树春花,一枝春叶。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写起,通过细致、形象、传神的描写,写出其所透露的春的气息、春的生气,这样,就有了对春天的理解和思考,而如何抓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如何将春带给人们的希望贯穿全文,就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一思考与体验过程,才是对学生写《春天来了》最有益、最“切用”的指导。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体验,是对生活的艺术敏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喟,是对周围新生事物的灵敏的反应。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除了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还能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心灵的默契,日积月累,教师能写学生也会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一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才能培养他的学生感知语文的“妙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的发生质的改变的,当我们尽力在学习的领域里花费一些时间,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厚实程度时,在教学中自然产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深深感染、激发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灵感。

论文作者:尹艳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三问论文_尹艳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