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第一农村支部陈子路支部的成立_陈潭秋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农村支部陈子路支部的成立_陈潭秋论文

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陈策楼支部的创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论文,第一个论文,支部论文,中共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重新提出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底是哪一个的党支部的问题,论证了她应该是黄冈陈策楼支部这一新观点。文章从黄冈人民踊跃投身于辛亥革命入手,继而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黄冈的传播、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的成立等历史画面,以较翔实的资料论证了早在1922年春黄冈陈策楼就创建了党的支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陈述和评价了陈潭秋等人创建陈策楼支部的具体过程及其历史地位。文章的结论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陈策楼支部;创立;1922年春

中共党史专家乃至整个现代革命史学界一般皆认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韶山党支部。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湖北黄冈的陈策楼党支部早于1922年春就创建起来了。她比韶山支部诞生的时间要早三年左右。故此,历史已向我们郑重地宣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乃是湖北黄冈陈策楼支部,而不是1925年秋创建的韶山党支部。鉴此,本文特向史学界同仁简要地介绍分析一下陈策楼支部建立的有关情况,供大家研究党史时参考。

黄冈陈策楼早在1922年春就创建了共产党组织,这决非偶然的。它的创立有其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刻的历史动因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黄冈人民踊跃投身于辛亥革命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西方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同时反抗国内压迫的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三次高潮。黄冈人民在这三次高潮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他们那敢于扭转乾坤的英勇事迹和斗争气概就更为突出。辛亥革命一拉开序幕,黄冈人民就踊跃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他们纷纷建立各种民主团体,借以联络革命志士,聚结民族精英,唤醒民众,排满反洋。黄冈境内在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的社团有:“光黄学社讲习社”、“自新学社”、“鸠译业会”、“黄冈军界讲习所”、“证人学会”、“孝义会”等。①在汉和出洋的学生中,参加“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的就有吴昆、熊十力、李四光、刘子通、何季达、吴贡三、殷子衡、李长庾、李西屏、熊飞宇、张海涛、易介三、陈洪九等70多人。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之时,鄂东各地纷纷响应,黄冈举行了黄州起义,它将黄冈人民响应武昌起义的热潮推向高峰。总之,黄冈人民对辛亥革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使黄冈地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气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黄冈的反动统治,埋葬了持续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黄冈人民的心目中深深地打下了民主的烙印。辛亥革命还为黄冈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要求进步、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总之,辛亥革命真正打开了黄冈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为黄冈新的革命运动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新文化运动在鄂东的兴起 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广大人民反对独裁、要求民主的政治斗争空前高涨,促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思潮。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发展,对具有反帝反封建传统的黄冈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黄冈地区旅外求学的一批进步学生,被卷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并把新思潮传到黄冈各地。1917年10月,林育南参加了恽代英发起成立的武汉地区最早的进步团体“互助社”。不久,他又发起组织了“黄社”。1919年3月,他创办了《新声》半月刊,这是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是全国响应北大新思潮的先躯者”②,在青年中有很大影响。此外,当时在武汉读书的许多黄冈青年,也同陈潭秋、林育南等一道,致力于新文化工作,在同学中组织了读书会,传阅《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给青年和兄弟姊妹们阅读,向他们传播新思想。

由于旅外青年积极向黄冈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黄冈各地热血青年和进步人士开始行动起来,汇集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校的进步师生提出了“反对尊孔读经,提倡科学民主”、“破除私塾,兴办学校”、“废止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等口号,向文化教育领域内的封建主义发起进攻。

总之,新文化运动在鄂东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这为鄂东人民响应“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黄冈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黄冈人民强烈响应“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端于北京的“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五四”运动爆发不久,黄冈籍旅京、沪、汉的仁人志士和青年学生,就通过报刊和书信或返回家乡,不断向各地知识界宣传“五四”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励人民积极参加到反帝爱国的行列中。

在古城黄州,成立了武汉学生联合会黄州分会。黄冈旅汉进步学生殷象吉等人,受武汉学联的派遣回到黄冈,在黄州发动省立六中、懿范中学、黄冈县立高等小学的学生,成立了武汉学生联合会黄州分会,领导黄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们三五人为一组,在黄州城内分头演讲,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历数日本帝国主义“强夺青岛之祸”,号召“同胞父老昆弟嗣后需购用国货,勿用舶品,以示抵制”。他们的宣传活动和游行示威,使黄州为之沸腾,消息迅速传遍黄州各地。团风、上巴河、回龙山等地的回乡学生也在各地组织演讲,张贴传单和宣传画,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6月23日,学联黄州分会在黄州召开国民大会,农、工、商、学、绅各界4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殷象吉报告大会宗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大会通过了查禁日货的五条办法。会后举行游行,广大市民踊跃地参加了游行队伍。随后黄州分会代表和商民代表,前往各商店检查日货,将日货集中到黄州码头烧毁,人心为之大快。团风的学生也发动群众,清查日货,并集中到长江边焚毁。③

总之,“五四”运动的烈火,燃遍了黄冈大地,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黄冈的广泛传播;它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为黄冈党组织的创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四)马克思主义在鄂东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扩大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武汉地区早就出现了以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李汉俊、林育南为代表的一支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队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支队伍随之不断地扩大,并且从不同的渠道,以各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黄冈各地。

首先,它培养了一批向黄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骨干队伍。1920年3月,在董必武的倡导下,于武昌创办了一所新型的私立学校武汉中学,它吸引了全省各地的学生,其中接纳了大批黄冈的学生就学。与此同时,黄冈还有一批学生先后进入武昌启黄中学、湖北省立一中、湖北省立一师、中华大学、武昌高师、湖北省立政法大学等校就读。他们当中的一批进步学子在武汉学习期间,受到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人的教育培养,思想进步很快,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或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一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成为向黄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力量。这支骨干力量队伍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在黄冈得到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其次,创办学校,以学校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教育农民,开通乡村的风气,1919年秋,林育南在其堂兄林育英、林洛甫的支持和赞助下,在家乡回龙山八斗湾的兴隆寺创办了浚新小学。④1920年春,陈潭秋、陈荫林兄弟将本村聚星学堂改为一所新型学校,招收学生100人,聘请进步知识分子萧人鹄、陈防武等为教员。⑤9月,爱国志士刘念祖在革命思想的启迪下,将杨鹰岭一所私塾改造为新型的青黎学校。浚新、聚星、青黎三校都实行免费教育,招收贫苦子弟入学,男女同校,教师都具有新知识、新思想。因而学校成为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的阵地,一批学生在这里接受新思想教育,锻炼成长,后来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再次,秘密发行革命书刊。黄冈进步知识分子在开展宣传革命思想的活动中,秘密传递、发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陈潭秋、林育南等人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新青年》、《共产党》、《向导》、《武汉星期评论》等马列主义书刊,介绍到黄冈城乡,使人民日渐懂得革命道理,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黄冈的传播,促进了以陈潭秋、林育南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黄冈党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成熟之际,黄冈党组织开始孕育、诞生。

(一)黄冈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的成立 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潭秋、林育英等在浚新小学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有肖人鹄、陈学渭、刘念祖、胡亮寅等。⑥他们研读《共产党宣言》、《社会进化史》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学习革命理论,讨论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法。并积极为“共存社”的成立作准备。1921年暑假期间,恽代英、林育南和他们的学生、朋友,来浚新小学讲课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如宣传农民运动,破除封建礼教,提倡新风气,动员妇女放足、留短发等等,他们还自编自演文明戏。这些结合现实的宣传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

经过了多方努力,1921年7月16日,在浚新小学召开了共存社成立大会。出席者有“利群书社”的成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林育英(张浩)、李求实、唐际盛、乐景钟、李书渠、林洛甫、廖焕星、卢斌(陆沉)、卢春山,有湖南“文化书社”的代表易礼容⑦共24人。大会由恽代英、林育南和李书渠担任执行主席。代表们从河南、陕西、安徽、湖南和本省武汉等地赶来相聚一堂,畅谈了各地进行改革活动的情况。会议着重讨论了建立革命团结的问题,经过充分的讨论,决定成立有工人,农民和学生参加的“共存社”。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之目的。”⑧由“共存社”社员的素质和它的宗旨,我们不难看出,“共存社”是“共产主义小组式的组织”。⑨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之前黄冈就有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陈策楼、八斗湾支部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二)陈策楼、八斗湾农村党支部的创立 “共存社”成立后迅速在黄冈八斗湾、陈策楼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存社”成员大都先后加入了党组织。这其中有一批党员自始至终都坚持在黄冈八半斗湾、陈策楼等乡村进行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在黄冈乡村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故此,1921年11月,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带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回家乡黄冈,看到了家乡陈策楼、八斗湾一带有着开展革命斗争的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了集中党员的力量,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他分头召集陈策楼、八斗湾两地的党员成立了陈策楼、八斗湾两个党小组,分别由萧人鹄、胡亮寅任组长。1922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按照陈潭秋的指示,这两个党小组先后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即陈策楼党支部、八斗湾党支部,由陈学渭、胡亮寅分别担任其支部书记。⑩就这样,中国农村最早的中共党支部便在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鄂东诞生了!

黄冈陈策楼、八斗湾党支部的创建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陈策楼、八斗湾党支部的创立,是鄂东地区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开创了鄂东历史的新纪元。这两个支部的建立,标志着鄂东人民已正式迈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的第一页。

其次,它使黄冈革命运动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黄冈乃至整个鄂东地区革命运动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黄冈人民迅速投身于大革命的热潮之中,于是黄冈“农民运动,发展甚速……尤开湖北农运之先河”。(11)“其规模之大居全省之冠。”“成为全国农民运动最好的县。”(12)当时被赞誉为“赤色满县,生气勃勃”。(13)而黄冈这种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的中心”就是陈潭秋的家乡陈策楼和八斗湾”。(14)

第三,它开创了鄂东各地建立党组织的先例,在它的影响之下,各地党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梅县以陈策楼建党为榜样,其党组织迅速组建起来,到1924年已形成了统一的县级党组织,它不仅是鄂东地区第一个县级农村党组织,同时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县级农村党组织,使黄梅在大革命热潮中享有“小莫斯科”之称。(15)

总之,陈策楼、八斗湾党支部的创立,开辟了鄂东革命的新局面,率先进行了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在农村的大胆尝试,并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注释:

①③黄冈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黄冈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2辑(1985年)。

②《五四时期的社团》(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25页。

④《林育南传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⑤(14)《回忆陈潭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⑦⑧(15)《鄂东革命史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⑨《李求实传》,见《李求实文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05页。

⑩黄冈地区党史办:《鄂东革命史资料》第1辑,1982年。

(11)(13)1927年6月28日《汉口民国日报》。

(12)1981年11月17日《黄冈报》。

标签:;  ;  ;  ;  ;  ;  ;  ;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农村支部陈子路支部的成立_陈潭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