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氛围与外部导向管理创新模式:理论与案例_管理创新论文

环境、氛围与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理论与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管理创新论文,氛围论文,案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053(2010)03-0459-08

1989年,Ray Stata在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管理创新的概念,至今不过经历了20年的研究历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管理创新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关系、管理创新与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管理创新的绩效测度四个方面,尚有许多研究问题亟待解答[1]当前,国内外企业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虽然一直都在努力致力于管理创新的推行,但实际成功率却很低,如麦肯锡2008的全球企业管理创新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的管理创新能够称得上成功,那么为什么有诸多企业遭遇了失败呢?已有研究成果将其中的原因归咎于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企业资源能力、尤其是文化和氛围上的不适应[2][3]。然而,决策的正确与否是管理创新成败的首要决定因素,作为我国企业创造性决策主体的企业家[4]在进行决策之时考量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管理创新模式选择的作用机制又如何呢?

虽然学者们从企业内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但Damanpour和Wischnevsky的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创新的研究结论往往是矛盾的,如组织规模、年龄等与创新的关系,原因在于缺乏对创新的分类,两位学者指出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测量指标等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5]。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之初首先对管理创新进行分类,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发现,内外部取向这种分类维度是一种合理的分类维度,因为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企业家在进行管理创新决策时,对于内部取向管理创新往往注重对员工素质、组织制度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考察;而对于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多注重顾客导向、企业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内部取向管理创新是指以企业内部变革为主的创新,较少涉及到企业外部因素,包括研发管理创新、内部流程管理创新、生产管理方法创新、辅助性管理创新(人力资源、财务、信息)、以及平台性管理创新(制度、文化);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实行的通过加强与外部主体的关系而实现目标的管理创新,相对于内部取向管理创新,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外部因素,外部因素的作用对管理创新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决定作用,包括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营销服务创新。

本文首先选取其中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选择机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简称远大)、大连三洋冷链有限公司(简称三洋)、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森禾)和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英)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案例对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我国企业进行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 相关理论评述

1.1 外部环境与管理创新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行为和特征的外部系统[6],对外部环境之于企业管理创新作用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一种观点认为外部环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管理创新的目的是达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组织产生后并非一成不变,组织的具体形态与组织所在的外部环境有关,其演化目的是形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7],外部环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墨守陈规,必须要采取新的举措,而创新就是企业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的集合,倘若对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即造成组织创新的障碍,必将导致企业的昙花一现[8];同时,企业组织通过不断地尝试基于新知识积累和组织结构和形式的创新势必会引发企业之间的组织创新和竞争格局的改变,进而造成新的环境变化,而诱发新的创新性竞争行为,如此形成环境变化—组织创新的闭环循环系统[9];此外,外部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管理创新模式差异的主要诱因[10][11],如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差异使得以日本和韩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方式以系列制或集团化的多元化模式为主,而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却以集中化模式实现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管理创新资源和信息的场所,管理创新的很多想法和观点都是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12],由供应商的主导、竞争者的创新、客户需求、以及大学科研和咨询机构组成的企业管理创新外部网络从企业对外部信息的有效把握、资产和技术互补、协同效应、以及风险分担方面形成了对企业管理创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13];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还为降低组织上和管理上的惯性提供了条件,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选择余地[14]。

1.2 组织创新氛围与管理创新

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界定主要包括主体论、客体论和整合论三种观点:主体论又可细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创新主体对所处组织环境的整体感知[15],另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氛围与组织是否存在创新文化密切关联,组织员工在互动中通过集体性阐释形成了一致的历史感、价值观、规范和目的[16][17];客体论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客观环境影响下的产物,组织客观环境会影响组织个体成员的认知[18];整合论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与组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因素都不能独立决定组织创新氛围[19]。关于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组织创新能力和绩效之间的积极关系,研究者已基本达成共识[20]。Isaksen开发了“情景观点问卷”(Situational Outlook Questionnaire,SOQ),从挑战性工作、工作自由度、组织对创新的支持、组织中的信任、资源支持、幽默的工作氛围、观点辩论、组织障碍和对风险的容忍9个维度分析了创新氛围对组织创新的影响[21];Amabile分别开发了WEI和KEYS量表,分别使用挑战性工作、工作自由度、对创新的支持、资源支持、工作压力和对报酬的认知,以及挑战性工作、工作自由度、对创新的支持、资源支持、组织障碍、工作压力和组织承诺评估创新氛围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8][22];Ice开发了“创新氛围问卷”(ICQ),从对挑战性工作的感知、工作自由度、组织对创新的支持、积极的人际关系、轻松的工作氛围、组织动力、观点的扩散、对风险的容忍、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和对报酬的认知11个维度研究了创新氛围对组织创新的支持作用[23]。国内学者也基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研究了创新氛围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如孙锐提出创新氛围从工作方式及环境支持、组织理念、领导支持、工作团队支持、资源提供、学习成长、知识技能等七个一阶因素角度对组织创新产生影响[24];孙锐、王乃静和石金涛基于对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行业和发展阶段的分类,研究了领导支持、学习成长、工作团队支持、工作环境支持、资源提供、知识技能和组织理念对组织创新影响的差异[2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在创新氛围上,更是对概念进行了细化,为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如Damanpour和Wischnevsky所述,由于缺乏对创新的分类,研究的信度还有待商榷,并没有有针对性地给出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其次,外部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的哪些因素对外部取向管理创新产生影响也并没有得到细化;最后,在各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机理框架构建

2.1 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及特点分析

在对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调研,以及对“中国管理学院奖”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奖案例的搜集和研读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原创型、模仿型和改进型三种类型。原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指在市场上首次出现的战略创新、服务营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模仿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直接移植的战略创新、服务营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模式;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已有创新模式引进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进的战略创新、服务营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三种类型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各有特点,如表1所示。

2.2 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的机理框架

从表1对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原创型、模仿型、还是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均需要企业内外部的支持、并且以与内外部环境的适配作为成功标准。三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实施原创型管理创新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先行识别出外部存在的问题或机会,而实施另外两种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却是在领先企业识别出问题或机会、并开发出解决方案之后才意识到问题或机会的存在、而进行跟进的。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之下,先行识别说明了在问题或机会出现之后的短暂时期内就进行了成功的发掘,这表明该企业处于激烈变动的行业环境之中;而实施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或属于高度变动的行业、或属于低度变动的行业;实施模仿型创新的企业对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未加任何变革却得以成功实施,表明该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变动程度很低。其次,三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为企业内部创新氛围支持的强度:实施原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能够获得的企业创新氛围支持强度最大,而实施改进型和模仿型创新的企业能够获得的创新氛围支持强度依次减小。这表明,实施原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需要强大的组织创新氛围作为支持;而实施模仿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其组织创新氛围相对较差。此外,对于实施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虽然存在原型解决方案模板,却与企业实际情况不适配,一种情况是出于与原型方案相适配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在原型方案的基础上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因此表明实施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或是处于高度变动的行业环境中,或是具有较强的组织创新氛围。

上述分析表明,当企业处于高度变动的行业环境中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氛围时,会进行原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创新氛围较差的企业会倾向于进行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当企业处于低度变动的行业环境中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氛围时,倾向于采用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创新氛围较差的企业会推行模仿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据此构建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机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机理框架

3 研究设计

虽然现有研究多采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解析影响因素与创新模式选择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定量化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但鉴于统计分析方法无法解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并多采用国外学者开发的量表而易于脱离我国企业实际、题项过多而难以抓住重点的缺点,本研究力图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业环境变动程度和组织创新氛围进行半定量化测量,以避免现有案例研究主观臆断的缺陷,并通过比较案例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中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调研了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南和湖南的10家实行过典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企业,包括北京现代、天津一汽丰田、华晨金杯、三洋、太钢、森禾、华英和远大等,通过访谈、文件档案、期刊、报纸、杂志、书籍、以及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质性数据资料,资料收集导向是“企业家在进行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时考量了哪些行业环境因素?”共收集相关资料196份,使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 5.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ATLAS.ti 5.0是一种基于扎根理论进行质性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需要研究者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的质性数据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构建理论的方法[26]。译码是扎根理论的核心,即把资料进行分解和概念化,然后再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把概念重新组合,藉此完成由庞杂资料中建立理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译码手段: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本研究中使用了开放性译码手段,即使用ATLAS.ti 5.0将资料进行分解、检验、比较、概念化、及范畴化,在这个过程中共去除不相关编码分别为12个和17个,结果如表2所示。

ATLAS.ti 5.0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在进行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服务创新决策时,综合考量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包括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和资源约束在内的行业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包括鼓励创新、资源充足、员工能力和工作自主在内的组织创新氛围。此外,由于客户需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故基于Zahra开发的环境不确定性量表对客户需求维度再次进行细化,包括三个题项:客户偏好广、客户需求下降和忠诚度降低。

4 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远大、森禾以及华英的商业模式创新、三洋的服务创新四个案例对构建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选择机理框架进行实证检验①。首先由调研小组(共8人)对四家企业的行业环境变动程度和组织创新氛围进行评分(采用5分制),以对行业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进行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远大的案例符合高变动性行业环境、强组织创新氛围的分类维度,三洋的案例符合高变动性行业环境、弱组织创新氛围的分类维度,森禾的案例符合低变动性行业环境、强组织创新氛围的分类维度,华英的案例符合低变动性行业环境、弱组织创新氛围的分类维度。

(1)高变动性行业环境、强组织创新氛围维度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行业环境方面。1998年,国家出台了鼓励用电政策,作为非电中央空调生产企业的远大,销量出现下滑,市场掌控在电力中央空调生产企业手中,形成了外资+内资的“4+4”式的市场格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顾客无论是在品牌还是机型上拥有多重选择,设备价格成为多数客户选择产品的主要标准。而远大90%的原材料购自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导致了产品的高成本和高售价。

创新氛围方面。在技术上,远大至今已成功完成了第10代技术创新,限于产品市场范围的有限,设备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并未被客户所熟知。在服务上,由于长期以来推崇制度化管理,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已经完全融入企业文化当中,服务工程师在工作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性,经常提出创造性的改进意见,但由于客户规模和种类的单一,很多有价值的想法无法实现。

创新模式方面。在这种形势下,总裁张跃决定进行企业定位调整,将远大由原来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从原有的卖设备转变为卖气。

借鉴陈国宏、郑绍濂和桑赓陶对创新的分类[28],远大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国际同行业中属于全新范畴,因此该创新模式为原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从远大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历程可以看出,该创新模式是在行业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2)高变动性行业环境、弱组织创新氛围维度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行业环境方面。从90年代开始,我国超市行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超市展示柜行业的快速发展,开利、哈斯曼、三洋、海尔、中科美菱等国内外大企业,以及小鸭、中山商联、青岛百特等非主流本土企业陆续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种类繁多。由于展示柜的核心构件——压缩机大多采用进口,市场上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价格成为大多数超市采购展示柜的主要标准。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各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成为摆在各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氛围方面。三洋在国内市场上所取得的行业领导者地位主要归功于日本母公司的技术和品牌导入;在日式管理的影响下,员工形成了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创新性的发挥。

创新模式方面。为了保持市场领导者地位、提高利润率,2004年三洋营销本部长张竟浩决策在海信赛维和美国哈斯曼两家企业服务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实施服务产业化,从原有的商用电器制造商转变为制造服务一体化提供者,为客户提供自有品牌和其他品牌设备的维保服务。

由于三洋的服务产业化是在借鉴整合赛维和美国哈斯曼两家企业服务创新基础上,根据三洋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形成的,因此该创新模式属于改进型创新的范畴。从三洋服务产业化创新思想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该创新模式是在行业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形成的。

(3)低变动性行业环境、强组织创新氛围维度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行业环境方面。我国苗木花卉的产品档次区分明显,生产模式以农户为单位的零散生产为主,此外全国共有注册企业近七万家,其中主要是中小型苗木花卉基地,大型高等级苗木花卉企业寥寥无几(多实行基于公司+农户模式的股田制),市场上有相对稳定的需求和顾客群体,属于行业环境变动很低的行业。

创新氛围方面。森禾种业是国内少数几家经营高等级苗木花卉的大型企业代表,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股田制经营模式的拥护者,但在长期的摸索中,森禾逐渐发现股田制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由于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意识和只重眼前利益的局限,技术人员提出的很多建设性意见往往不被采纳,企业的技术实力难以发挥;其次,企业经常面对供小于求的局面,不得不外购花卉种苗,而购得的种苗无法与森禾自身的产品相媲美。

创新模式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总裁郑勇平决策实行“准股田制”,即农民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作为股份,公司以产品和技术服务作为股份,进行以特定产品的联合生产和按股本比例分红的阶段性经营合作。

由于森禾的“准股田制”经营模式是在原有的股田制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形成的,因此属于改进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管理创新是在组织创新氛围作用下形成组织创新能力溢出的基础上形成的。

(4)低变动性行业环境、弱组织创新氛围维度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行业环境方面。我国南方肉鸭市场长期以来保持着旺盛的需求,产品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具有高同质性。近年来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肉鸭价格水涨船高,但并未引起市场波动,因此肉鸭行业具有行业环境变动程度低的特征。

创新氛围方面。华英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员工主要以农民为基础,虽然企业家尽力鼓励创新,但由于受到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并没有任何突破。

创新模式方面。华英在董事长曹家富的领导下,自正式投产之初便实行起源于广州市江高镇养鸡场于1983年开发的“江高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此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华英肉鸭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华英继续采取保守的策略,再次效仿“江高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华英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及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对“江高模式”的全盘引进,并且由于上述两种模式分别与华英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未作任何改进,属于模仿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范畴。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对外部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对管理创新影响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业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影响下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选择机理框架,将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分为原创型、改进型和模仿型,并基于多案例的质性数据分析细化了行业环境变动程度和组织创新氛围的测度维度,在此基础上判定远大、三洋、森禾和华英分别从属于不同的行业环境—组织创新氛围维度,并就上述四家企业在行业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影响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模式选择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表现出如下两点特征:

(1)企业选择何种类型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是由行业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所共同决定的:当环境变动程度较高时,呈现出环境驱动的特征;当组织创新氛围较强时,呈现出组织创新能力溢出的特征,其选择机理是达成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适配。当企业在变动程度较高的行业环境中运行时,若组织的创新氛围也较强,企业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形成原创型的管理创新思想;若组织的创新氛围较弱,虽然企业缺乏内部驱动进行管理创新,但为了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便会在引进外部已有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高度变化的外部环境推行适应性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当企业在变动程度较低的行业环境中运行,但组织的创新氛围较强时,企业的创新氛围会促进创新能力和成果的产生,出现创新能力溢出的现象,因此会在原有基础上探索更高层次的管理创新模式;而当组织创新氛围较弱时,由于现存的创新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外部环境,同时也与组织创新氛围相适配,因此企业往往不加改动地直接从外部移植已有创新模式。

(2)由于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属于决策型创新的范畴,在我国企业家成为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发起者,企业家在对外部环境和组织创新氛围形成认知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出现有管理模式与内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的地方,并以组织目标极大化为前提对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进行决策。

然而,企业家的哪些特质和行为影响了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其机理何在,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构建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机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讨,相信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为我国企业选择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注释:

①详细案例信息请参见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及“中国管理学院奖”。

标签:;  ;  ;  ;  ;  ;  ;  ;  ;  ;  ;  

环境、氛围与外部导向管理创新模式:理论与案例_管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