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结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模型_三元论文

互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中论文,语言论文,模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1〕不论这些语言表面上如何千差万别, 它们中总存在着一些共通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可以概括为:1) 三大主客关系律;2)三大句法结构律;3)三大词类律。这三大律都有三元结构特点,因此总称为三元结构模式。

1.三大主客关系定律

下述三大定律可视为互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不证自明的。

第一,作为主体的人一旦来到客观世界,就势必要和客观世界发生某种联系,这表现为人与存在的关系。人类世界中不存在一种居然不反映这种关系的语言。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为主客关系律,略为A型关系:人——存在。

第二,作为主体的人除了和非人的客观世界打交道外,还势必要和他人发生某种联系。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理,人类世界不存在一种居然不反映这种关系的语言。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为人际关系律,略为B型关系:人——人。

第三,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之间也发生着某种关系,这表现为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人类世界不存在一种语言居然不反映这种关系,所以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为客际关系律,略为C型关系:存在——存在。

在主客共存的世界中,发生的关系尽管有无穷的类别,但归纳起来,就只可能有这么三大ABC型关系。由于主客同构性,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语言结构中必然存在的根本关系也只能是这三大关系。

2.主客三大关系与人类语言的句法结构律

语言结构中最关键的结构是其表序列关系的句法结构。〔2 〕句法结构的基础就是上述三大关系。但这三大关系中的各个关系点之间要发生关系,必须借助于某种动作、或某种表示相关状态的判断词。反映在语言结构上, 就是需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动词(包括判断词“是”tobe之类)。三大关系一有了动词,就立刻流转生动起来。主客世界的互构枢纽就在于运动。同理,语言结构的枢纽也就相应地在于动词。

以动词为枢纽一切语言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形式必基于下述关系:

可以看到,第一个框里的东西与第三个框里的东西是重复的。这表明,从总体来看,是存在与存在发生了关系。但这种重复是表面现象,当用此模式图解具体句法形式时, 会发现语言只是使存在的一部分(N)与存在的另一部分(N)发生关系,或同一部分(N )与同一部分(N)发生关系(亦可谓之自反关系),但两部分的功能是不相同的(前者为N,后者为N)。这些关系必须借动作(动词)才能完成。以动词为枢纽,一切句法结构的核心模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1 )前及物句法结构;2)后及物句法结构;3)通及物句法结构。

2.1. 前及物句法结构。其动作通常由主语发出,该动词不后接宾语(相当于一个传统的不及物动词)。所谓前及物,指前及主语。例如:

汉语:所有的人都在说话。

英语:She is very angry。

前及物句法结构的动作发起者发出的动作不外延,动作完全由动作发起者承受,句子中的箭头符号指向及物对象。

2.2. 后及物句法结构。其动作发出者(N)不明或被省掉, 动作后接宾语(N)。例如:

汉语:1)开门吧。

2)下雨了。

英语:1)Open the door。

2)There comes the bus。

后及物句法结构很象无主句,尤其常见于汉语诗词曲。当然,“下雨”、“There comes the bus”之类,亦可解为“雨下”“The buscomes”等的倒装形式,可视为特殊句法结构。但无论如何, 其形式终归是V—N(V—O)型。互构语言学在处理句法结构时,侧重表层结构,尽量避免深层结构。在我看来,深层结构的提法为随心所欲地分析句法结构提供了托辞。句法结构必须以表层结构为主要依据。深层结构属于语义层,不能与语法(尤其是句法)结构混为一谈,更不宜作为句法分析要素与表层结构概念等量齐观。

2.3. 通及物句法结构。其动作(动词)有前及物成分(主语或主位)和后及物成分(宾语或宾位)。通及物句法结构的表层形式是N—V—N,它是前及物句法结构和后及物句法结构的综合,即由N—V+V —N形式而成。 通及物句法结构的形式如果细分下去, 还可再分为三类:A) 返身全同位通及物句法结构,动作的发起者和接收者相同,都处于动作同位关系。如:

汉语:1)你是你。

2)他批评自己。

英语:1)You need not blame yourself.

2)I am mine.

B)返身部分同位通及物句法结构, 动作发起者的动作作用于发起者自身的部分位置上(包括抽象物和抽象位置,如思想、心灵等)。如:

汉语:1)他梳头。

2)他清理自己的思想。

英语:1)He is rubbing his hand.

2)Everyone has everyone's matter.

C)动作异位通及物句法结构。 其特征是动作起点与终点处于不相同位置。如:

汉语:1)我吃糖。

英语:1)We are reading books.

2)Mr Smith was criticised by Dr·John.

例句中动作的发起者和接收对象是完全不相同的。英语2 )例中的被动态,前及物成分变成了后及物成分,主位与宾位序位刚好相反。

3.句法三元结构模式

3.1. 句法三元结构模式的简单式基于三大关系的句法结构核心形式(图1)简化而成下式:

式中的的N和N'代表一切名词或名词类(包括代词)所指称的事物, 可代表整个存在(实体存在+抽象存在),亦可代表存在中的一部分,如人或某一具体事物;也包括一切指称时空的词类。N 的这种指代功能是各种语言中的客观现象,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语言中N 的指代功能不是这样。N'代表的东西和N所代表的东西相同, 只是语法功能不同。N一般表示主语或主位,N'一般表示宾语或宾位。

3.2. 句法三元结构循环式。图2所显示的N—V—N' 句法形式是极浓缩的形式,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主谓宾形式。虽然它是众多句法结构的代表,但终究不能代替一切可能的其他结构。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我吃饭(N—V—N'),但在日语中却说:わたしは御饭をたべる。(我饭吃。)其句型变成了N—N'—V。而图2 所示的三元结构简单式中却不存在此式。其原因是此式的单向性限制了它自身的生成能力。实际上,基于三大关系的句法结构模式是具有正反向互构效应的三元循环结构模式:

模式中的箭头表明任意两项间都可以双向运动,实线箭头为正向;虚线箭头为反向。在实际情形下,正可以为反,反可以为正,关键看观察者站在什么角度或方位上看问题。根据图3所示, 从Ⅰ项到Ⅱ项正向运动为N—V,反向为V—N;从Ⅰ项到Ⅲ项,正向为N—V—N',反向为N —N'—V。根据排列组合原理,这三项的正反项运动结果将一共可生成10 种句法结构(不计重复结构)(见图4):

人类语言无论多么复杂,其核心句法结构的总数只可能具有上述10种。而就某一具体语言来讲,则往往至多只具有10种中的3—4种句法结构。例如现代汉语的核心句法结构其实就只有N—V—N'形式及其派生式N—V,V—N'两式。现代英语的核心句法结构也与汉语的句法结构相似, 只有在个别倒装语序中有V—N型,例如:Happy is the man who helpsothers.大多数倒装语序中,其基本结构依然是N—V—N'(S—V—O)型。例如:Never before have I seen the picture.(我从没有看见过这幅画。)句子中的倒装成分have只是助动词,中心动词seen仍然在原位。不过在古英语中,语序的多样化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具体例句见拙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Certain Syntactic Features of OldEnglish and Classical Chiness 《古英语和古汉语句法结构比较》(原文为英文,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外国语文》,1987年第2辑, 第51页—60页。)

总之,三元句法结构循环模式以简洁的形式囊括了世界上一切语言所可能有的一切核心句法结构。

4.三大词类划分律

人—人,人—存在,存在—存在,这三大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又具有另外三大特点: 1)静态特点;2)动态特点;3)限定特点。与此三种特点相对应,一切语言的词汇都势所必然地可以划分为三大词类:1) 名词类(静态特点);2)动词类(动态特点);3)修饰类(限定特点)。

4.1. 名词类。凡存在的东西(抽象的和具体的)都可以命名,都可以用符号表示,所以都可以归入名词类。名词体现了人对事物的相对静态特点的把握和描述,尽管名词本身并不等同于被命名的事物本身,但它却有使人经由它而相对认知该事物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名词的能指和所指功能。

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这里所谓的名词,与一般语法学家心目中的名词概念有极大差别。我认为语言中的一切词类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名词,就是说,凡是存在的、可以被当做静态特征命名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名词,从哲理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的语言可以说就是一个名词,一个存在物。但是,应该强调,我所谓的名词类,主要包括传统语法中的全部名词和全部代词。至于其他词类,当转化条件不具备时,当然仍然主要具有其本身的特征与功能,也即传统语法所认可的那些功能。尤其是动词,它与名词是非常不同的词类。

4.2. 动词类。动词体现了人类对事物关系相对的动态特征的把握和描述。一切运动形式和状态(抽象的和具体的)都可以找到一种符号来指称,这种指称物就是动词。我所谓的动词类与传统语法的动词概念基本相同,但亦有区别,我把判断词“是”to be +形容词看作普通意义上的动词。例如:He is happy about the news.划线部分即为一个及物动词。

正如名词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包容一切词类一样,动词类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包容一切别的词。我们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看到名词作动词的情形。例如:

1)They helicoptered to that place.(他们乘直升飞机到那个地方。)

2)身肩重任。

至于别的词类,如介、副、数、量词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动词。事实上,汉语和英语中的大量介词最初就是动词,后来才慢慢演变为介词或副词的。词类的可转变性并不意味着词类的划分本身是多余的。恰恰相反,看清楚这一点,使我们有可能更准确地把握住词类相对稳定的界限。

在语言结构的三大关系中,动词是最具革命性的,动词形式的变化非常生动地折射了存在的运动方式的变化。如果说语言结构的关键因素是句法结构的话,那么,句法结构的关键因素则往往是动词。所以,句法结构的关键因素则往往是动词。所以,分析任何一种单个的语言结构,抓住了动词这个环节(其词法、时态、在句中的位置),就抓住了该语言结构的要害。

4.3. 修饰词类体现了人对事物的相对限定特点的描述和把握。一切事物都必然处于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关系中,因而其自身的特点也就当然具有相对性。由于这种相对性,人要对任何事物的任何特点加以描述,都无法不给出一个相对的限定性描述。这些限定性的描述都有修饰作用,所以都可以归入修饰词类。

修饰词类包括一切具有限定性功能的描述语。相当于传统语法的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介词、叹词、冠词、代词的所属格等词类,即名词与动词之外的所有词类都可以划进修饰词类。

修饰词类的主要功能是起限定修饰作用。它们主要修饰动词类和名词类。从功能意义上来看,它们虽和动词、名词鼎足而立,但其实是从属于动词和名词的。

修饰语中的一部分修饰动词,一部分修饰名词,修饰动词的那一部分词汇往往稍加改变,就可以转而修饰名词。反之也一样。例如:

He is a happy fellow.

He happily smiles.

Happy变为副词happily修饰动词。

与前面的动词类和名词类一样,修饰词类一方面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词类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包容一切词类。在英语中,动词转变为修饰词类的途径是采用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名词转变为修饰语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现代英语中,用名词作修饰语的趋势甚至越来越强化。例如:riot police(防暴警察)、impulse buying (凭一时冲动买东西)。

汉语中的情形也类似英语,名词大量转用作修饰语(形容词性),动词也偶尔用作修饰语。例如:木头房子、冲锋队员(动词作定语)。

综上所述,和传统语法通常把一切语言大体划分为十几种词类的作法不同,我把所有的词类归纳为三大词类:名词类、动词类、修饰词类。这三大词类一方面各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词汇范围,另一方面亦不妨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相对稳定的范围指的是:

名词=传统语法的全部代词+全部名词;

动词=传统语法的全部动词;

修饰词=一切词类-传统语法的全部动词+部分名词。

这样,将图2和图3稍加补充,即成下图:

图中的M代表修饰词类(modifiers)。所谓三大词类即N—V—M 三大词类。N—V构成句法结构的主干部分,而M只是处于从属性的修饰地位。 一切语言一旦回归到这个三元句法结构模式中来,就都显得简单明了。从互构语言学理论来讲,固然可以说,语言的千变万化对应于存在的千变万化。但是,就语言内部而言,语言的变化多端的形式(词法形式和句法形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修饰语(包括修饰结构)的大量嵌入造成的。由上可知,句法结构的演变模式不出模式中的十余种,而修饰语却包容了几乎一切词类,而且有无穷的组合形式,所以更容易使语言的句子呈现出千姿万态。人类真正难以把握的并不是句型结构或动词、名词,而是大量的修饰语及其无穷的组合形式。修饰语并不是语言的本质,但正是它使语言的枝干长出枝叶,犹如使人的骨骼附上肌肉,从而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扑朔迷离。

注释:

〔1〕关于互构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 请参阅笔者载于《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第一期的《互构语言学纲要》一文。

〔2〕参阅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标签:;  ;  

互结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模型_三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