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与德的关系中看教师的职责论文_马春荣

从道与德的关系中看教师的职责论文_马春荣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吉林 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05-01

作为教师,使命是什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自己如何定位,需要自我反思,需要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从古圣先贤那里得到些启发吧!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就是说,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么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既然是以"道"为师,那么,什么是"道"呢?"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即终极真理。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

道,是万物万法之起源,而德就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行为方式。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这是从本源上探寻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一个词语来用,把它当作行为规范来使用,比如说职业道德。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谈道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道德理解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道德的驱使,才使人类向往着建立和谐社会;是道德的体现,才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才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虽然道德不像刀枪那样伤人肢体,但它也能要人性命。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虽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但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一个全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氛围日渐形成。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必须首先自己学习,转变思想,学习"道",学习"德",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然后才能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完成教师的使命。

论文作者:马春荣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从道与德的关系中看教师的职责论文_马春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