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思考论文_李柯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思考论文_李柯

摘要: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散文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具有语言优美、大视角大窗口、形散而神聚等特点,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推动初中散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散文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研究策略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一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特性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句话切实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借助具象表情达意的抒情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可谓得天独厚。

散文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重要对象。然而,散文阅读题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不少学生反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但看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不会梳理抒情散文的文脉,不懂分析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是造成学生读不懂抒情散文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散文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只讲形象,不谈逻辑。初中语文教材所收纳的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散文中所散发的魅力非常有吸引力。散文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外形不断变化,但本质不变,这种独特性对改革散文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纷纷涌现出来,让人应接不暇。为了迎合课程改革,而盲目制定教学方法的做法对语文课程造成负面影响, 对这些教学方面的运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了解其本质,影响散文教学。

在对散文进行教学时,不少教师会产生错误观念,他们觉得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其他无须多讲。 新课程改革要求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尽量缩短散文教学的时间,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上。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对教材灵活运用就是指忽视教材,而让学生学习课外散文。语文教师不能忽略教材,更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理解文章。若教师一味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则不仅无法体现出教师作用,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轻率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抒情散文是借助具象、尤其是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的文章。作品的文意、作者的思想往往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透过表层意象去深入探究、挖掘。因此,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归纳抽象方法,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分析意境组合、探究关键词句含义等逻辑思维方法深入理解散文的内在底蕴。

(一)通过剖析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鉴赏紫藤萝花的多种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睹物释怀。但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感知、联想这些形象思维层次。如果我们通过行文思路的剖析,可以探得文章严密的逻辑思维:作者先写自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接下来一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既解释了前边“住步”的原因,又领起下文铺写紫藤萝的“盛”——“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可以争先恐后地生长,“可以在嚷嚷,可以在笑”,可以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自在地表现。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生命可以无限延展,于是作者回想起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却与这种生命状态背道而驰,更凸现了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的美好,让人羡慕、渴望,甚至能激励人去追寻,因此文章结尾被这种诗意的生命状态所催促,“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一番文脉梳理,学生就会受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畅,结构严密的思维影响,慢慢地养成一种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荷叶母亲》一课,本文有清晰典型的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文章的写作模式,非常适宜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并结合写作特点供写作参考:1.轻点一笔——开门见山 2.交代一笔——埋下伏笔 3.穿插一笔——对比衬托 4.渲染一笔——环境渲染 5.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6.深化一笔——表达感悟。学生把这种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自觉运用在借景抒情的习作中,文章思路清晰,久而久之,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这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

(二)通过分析意境组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

散文注重创设“意境”,营造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以说分析意境,品味意境,是抒情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只是一味品意境、赏意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春》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文章“总—分—总”这一整体思路后,仅仅让学生找出分说的内容,赏读这五幅图画,那么学生只是从文本中感受了春天的美,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而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分说部分的顺序,即探究这五幅图画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境组合,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春天的景物有很多,作者选择了最习以为常、不起眼的景象: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来表现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以儿童的感受展现这些景象的新鲜、可爱、美好,着力刻画春天到来叫人欢欣,令人惊喜的情感。这种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感觉不到精彩的地方,体验到了一种精彩。此外,教师可以探寻这五幅图画的顺序:按时令的变化从初春写到晚春,雨水、惊蛰时小草萌发,春分时节春花烂漫,春风拂面,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从春中的自然景物——草和花,写到自然气象——风和雨,先写景后写人,从自然景象再到社会景象。同时,感官角度也不断变化,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画面的动静也张弛有度:起初的小草破土而出的小幅度动态,再到繁花闹春的大幅度动态、热闹的景象,然后春雨润物的静默图画与之形成对比,最后众人迎春的热闹场景又恢复开篇的境界。这样就避免了分门别类写法的单调乏味之感。可见,通过分析意境组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提高学生对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学习,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探究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句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散文特别讲究用词的雅致,句式的优美。有不少关键词句更是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与想法。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师就可以在体味理解母亲对孩子说的“好好活”后,继续出示描写菊花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交流自己对“好好活”的理解。指导学生品读课文“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凤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读完后,学生会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好好活”指的是不自暴自弃,要爱惜生命,人生有时候平平淡淡,有时候轰轰烈烈,每个阶段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烂漫。一段简单朴素的描写把菊花在秋天的姿态描绘得爽朗酣畅,而学生领会了关键词内涵后,面对菊花,展开无尽想象,把花的寓意、生活经验、意义世界、人生感悟和作者经历融会通的过程正是他们由表及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在文中挖掘出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句,以关键词句为抓手,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思维训练的新观念,既不能只顾“形象”漠视“逻辑”,更不能切割“形象”与“逻辑”,而应积极地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综合训练的探索和实践,把综合思维训练的任务落到实处,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既传授知识,又启迪思维,既教学习方法,又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乔煜《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范秀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初探》

(4)洪美丽《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5)吴农锋《文本细读与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

(6)付立站《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论文作者:李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思考论文_李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