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论文_赖明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论文_赖明理

身份证号码:45098119841111xxxx

摘要:我国建筑的数量规模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建筑工艺和建筑水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部分地区处于地震高发的地震带上,建筑的抗震性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地震多发带。本文分析了建筑抗震设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业在这几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在逐渐增加。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涉及的种类众多,随处可见。但是,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在建筑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对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这样,当地震来临,建筑将会受到巨大损害,从而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现在,必须注重起建筑的抗震设计。

1建筑抗震设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依据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建筑的抗震计算应该运用反应道理论在地震多发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弹性方法计算建筑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此外应当采用极限状态的方法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对于具有更高抗震要求指标的建筑,在上述计算之外,应当补充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并用少发的特大地震进行验算,与此同时,规范还要求设计建筑弹塑性变形结构时,采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为基础上进行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抗震措施是区别于抗震作用计算的设计内容,主要内容有:①地震内力计算和调整;②抗震构造措施:指经过计算,工程设计人员结合长期工程实践摸索得到的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比如构件最小尺寸、轴压比、边缘构件、配筋率、加密区等。

2 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

当前,很多建筑项目的实施工都综合的考虑到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建筑抗震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建筑设计通常进行于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以便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以及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设计人员要结合地质及场条件、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建筑设计是项目完成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建筑设计能保障建筑项目的顺利施工,并能保证建筑物有足够安全度抵御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有效的融入抗震理念,将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给建筑物的稳定性提供最大的保障。此外,建筑设计可以为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让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更上一个层面。通常来说,一旦制定了建筑的设计方案,后期就很难进行改动。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先深入的分析建筑结构的构建设置和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之后再对设计方案进行最终的确定。这样做也能让建筑物在长期的使用中仍然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

3 现阶段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问题

3.1 建筑结构材质问题

由于地震带来的严重危害,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抗震性能好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尤其在地震多发地带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我国高度达到150米的建筑物广泛采用的建筑结构体系有框一筒、筒一中筒和框架一支撑三种。我国高层建筑基本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为主,其主要结构是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变形控制基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制。但是,考虑到钢筋混凝土的弯曲变形有较大的侧移,只是依赖刚度本身就比较小的钢框架的协调配合来减弱侧移,无疑无法收到理想的抗震效果,同时还加大了钢结构负担。

3.2 抗震设防烈度低

在当今中国经济水平得到长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国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对抗震安全性的新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前受制于财力不足的限制,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低,抗震设防烈度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的经济损失很大,因此基于地区设防烈度的级别制定相应的弹性设计标准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的支持。

4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4.1让建筑抗震设计的内部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建筑的抗震设计,能够更好的从理论上为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提供指导,从而让建筑内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建筑抗震设计也因为预留的逃生空间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总的来说,在完善建筑抗震设计方案时,设计师应该严格的遵守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同时,建筑抗震设计也为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提供了参考,让剪力墙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让建筑结构中心位置断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4.2 加强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已经逐渐发展完善,积累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建筑设计中的先进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能够增强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同时,部分建筑物出现平面凹凸不规则、竖向收进出现竖向不规则和超出屋顶高塔的问题,这导致出现较严重的扭转效应问题。而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运用建筑设计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因为建筑设计能够让建筑物的刚性增加,对建筑物的体积和高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最后,如果建筑设计把电梯安装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能够让建筑抗震设计的效果得到加强。

5 增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具体策略

5.1 对于建筑的建设场地进行合理选址

为了切实保证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应该对建筑的选址进行科学细致的调研,做出严谨科学的选择。一般而言,建筑的场地选址需要尽可能满足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能力的输入的基本条件,从而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的损害,进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5.2 注重建筑的抗震设计

当下“延性结构体系”是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普遍采纳的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适度控制结构的刚度,同时允许梁、柱、墙、节点等建筑构件在地震发生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仍然具有较强的延展,以适度削减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损害,确保建筑“裂而不倒”。这种建筑结构体系虽然对减轻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的伤害有一定成效,然而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的抗震要求逐年提高,相当传统的“延性结构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下人们对建筑抗震能力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隔震削能以及各种减震控制体系以其在抗震方面的绝对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广泛推进。

5.3 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

近几年我国经历的几场地震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被破坏的建筑普遍存在这一定的质量问题,这是导致建筑受损严重的最主要因素。建设施工时的不规范给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带来严重的潜在危害,一旦地震发生建筑结构将变得相对脆弱,所以要全面加强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保证建筑结构的优良,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效能。

6 结语

虽然我国近些年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筑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去提高和改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呈几何式的增长,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建筑形式,然而限于以前我国经济条件所限,我国的抗震标准偏低,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佳,相关行业规范急需调整,我国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应该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崔烨,孙晓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1(17):54-56.

[2]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必备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赖明理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2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论文_赖明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