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王柏恒,苏小东

江西省基础测绘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件全面了解我国国情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掌握地表资源、自然生态、人文型态等基础工作。国情普查成果应用在土地调查时,需要将搜集出来的资料和土地部门的资料汇集起来加以整合、比对及分析,进而全面地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探究普查成果在土地调查中的实际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土地调查;成果应用

1.地理国情普查和土地调查概述

一般来说,地理国情普查是一套分类体系科学,它的覆盖范围广,涉及的内容众多,所得数据结果可靠精度也比较高,注重现实应用。地理国情普查主要调查地表资源、自然生态等方面,能够如实反映地面的覆盖状况。将国情普查结果与土地原有资料结合对比,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更合理地管理土地尤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两者相互独立又协调互补,在现实调查中需要结合使用。

2.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

2.1分类体系对应关系建立与分析

分类体系的架构着重于坐标的转换和数据的重新归类,最后将其两者结合出来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根据地理国情普查的数据和土地变更的数据制作变化,可以了解内容的对应明细,借此来创建精确的对比,并且找出地类图斑数据和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之间的差异。通过图层重叠的分析,进而整合并排除空间的重复率,来反映出数据上的差异性。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能够更迅速了解到土地利用的真实状况,方便进行管理。

2.2土地资源的监测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对普查成果和土地历史信息这两类数据关系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当数据分析完成后,管理者要能够迅速了解土地资源的变化和当下的情况,并做出判断下达命令。除此之外,还要着重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监测关注点,并创建监测模型制作影像融合资料作为参考。土地监测主要的技术是利用遥感以及遥测,来搜集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它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和测量,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部门能够提供准更确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最新情况,以便于及时进行土地调查数据更新与对比分析。

图1 技术流程图

3.研究区与数据

以江西省的东北部区域范围作为研究,此地区是以低岗地地型为主,中部为河谷平原,是标准的江南丘陵地区。森林和种植土地占全县面积的80%以上,剩余的20%则是少量荒漠与芜原。此县为江西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块之一,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中部又为平原地形,因此运输建设也有相对的提高。土地调查的数据是在先前数据库的基础上,再加上每年利用卫星影像而更新工作,本数据起始为2013年年底,截至2015年6月30日,其数据主要是对地类图斑层及相关影像来进行更新,以获得最新的信息。普查的工作以及内容包含《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定义的全部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和118个三级类,2015 年年初以使用卫星影像来加强数据并实工作。

4.实验与分析

4.1 分类对应关系的建立

在国内,土地调查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作业方式、搜集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有许多研究者早已解析了两套数据的差异。本文以江西省数据为基准,以技术方法为辅,依照两套数据的内容与指标的差异性来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准,对照数据指示的描述,最后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调查数据体系。在对照的过程中,以一级类別为基础,再升级为二級类别,最后整合成大类。而有部分地类指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涵义又或者是存在着多种涵义,进而造成无法一对一的相互对应。所以,以一级地类别含义为基础来搜寻含义相对一致就近归类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所有地类不会重复,将整个分类体系完整对应。

4.2数据分析

依照上述对应体系,把所有的LCA数据重新归类,并且进行坐标的统一。这两套分析结果均为面状矢量数据,然后进行二维表运算。在面积统计上,变更数据面积为椭圆形的面积,而国情普查为面积,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通过分析可知,两者的数据有较高的重复率,而平均值达到76.85%,这具有相对的比较性,但是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耕地、林地、水域、城镇这四个区块的重复率很高,在其他土地、草地等方面重复率很低。而造成这些数据不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项:内容含义的不相同,指标大小不一样,时间上的偏差以及使用的技术方法不一致,导致两者的数据上有偏差。由于两套数据在时间上相差了一年左右,所以土地调查的数据只能当作借鉴图层、而地理国情普查的数据将作为当前图层,借此用以解析土地的变化状况,进而监测土地资源的利用。

4.3监测模型的建立

经过地理国情普查得出来的资料和图斑数量过于庞大,为了能够更精准有效的找到有问题的对比图,建立空间监测模型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有些图斑需要重点监测,而构建起的监测模型能够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征查找出来。空间检测模型首先要找到主要的监测目标,然后将监测的任务进行相对应的分散监测,进而逐步完成各项目标。在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后,将所获得的各项条件逐一对比筛查,整理成综合资料以备后用。

比如在构建耕地转移的监测模型过程中,通过监测图斑与历史耕地图层对比,对重要图斑和条件参数等信息进行筛选组合,就可以调查出耕地资源是被房屋建筑、道路等占用,还是变更为园林绿地等情况。

4.4 土地调查应用

4.4.1耕地转移调查

在对耕地的监测中,采用空间叠置功能,能够采集到细致的房屋建筑、构筑物等疑问图斑,对比国情普查数据显示的房屋建筑用地发现,监测到的变更数据是耕地,两者并不一致,。另外,还能够根据海拔坡度等数据,调查出土地资源流向,比如是否转移到园林草地用地或是成为荒地。

4.4.2城市建设用地调查

城镇用地范围广,所涉及到的城市项目设施较多,而对城镇区域的国情普查包含了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等用地项目,城镇用地需要借助于国情普查后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调查出城市建设用地情况。比如对城镇用地的国情普查结果显示出形状规则的大片天然草地,这就说明该地区是已经通过了审核批准。

结束语:

总之,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广泛,尤其在土地调查中得到有效应用,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有助于持续开展土地调查工作。地理国情普查部门和土地部门深入对接,各部门统一协调,分析对比历史图层和当前监测图层,科学地把握住土地资源流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环境合理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初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01):90-93.

[2]邹春花.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土地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36).

论文作者:王柏恒,苏小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王柏恒,苏小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