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教育,教育什么论文

抗挫折教育,教育什么

□孙智辉

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挫折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挫折教育,从来都是伪命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之所以喜欢甚至有些欣赏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也这样认为:关于挫折,根本不需要教育。

为什么?从表象来看,挫折是一种情绪体验。每一个人都会产生这种情绪,没有处理好它而出现问题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少数。换种说法,即使没有接受所谓的抗挫折教育,人们也可以很好地面对挫折。

那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的关于抗挫折的教育呢?

大概是源于人们的“恐惧”,害怕面对一些非正常的事情,害怕社会的失控和不确定性,所以才需要对部分人群实施抗挫折教育。

利用正演模型,可以求出球体的真实质量以及球体下表面的埋深。可以清楚分析异常的位置分布,判断异常的分布形态。

挫折是人们遇到困难之后的情绪体验,既然是情绪,就不可避免。所以抗挫折教育本身是可以讨论的,但讨论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面对挫折上。

一定感受到了。我们会担心他面对不了挫折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担心。

但是,怎么教育,怎样才算是教育成功呢?社会上没有统一标准。

[3]陈东军,谢红彬,王彬.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现状梳理——基于CiteSpace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试想一个场景:一个正专注于游戏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断努力,不断尝试。他感受到挫折了吗?

一定也感受到了。我们会担心他面对不了挫折吗?恐怕许多人会担心。

再看另一个场景:一个正在埋头考试的孩子,一道题都答不上来,他努力地想,不停地抠脑袋,抓头发。他感受到挫折了吗?

反应依赖机制是如何帮助个体管理情绪呢?对于情绪困扰者而言,他人的支持行为可能提供一种安全信号,使得个体重新思考引发情绪的刺激性事件.个体会意识到并非独自面对负性事件,进而产生共同的心理资源,使压力性事件转变为威胁性更小的挑战事件.同时,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也更加主观化、理智化和中性化.即便他人没有给予直接的社会支持,也可能使个体感觉对方已理解他的感受,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分享自我体验和看法也是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够增进双方关系的发展,而建立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需求.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改变个体对刺激性事件的评估,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及其对支持可得性的认知[11,16].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一个是孩子不太想做的事情。

这两个场景有什么区别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19]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生活富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世界梦以及其他各国人民的梦想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人民幸福是所有梦想的共同追求。中国梦和世界梦交汇融通,既承载过去,又指向未来。各国人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中,扩大了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为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发现,只要是愿意去做事情,哪怕这个事情再困难,我们也会勇敢面对。可当我们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即使还没有开始,我们也会不断地给自己找困难。

公司高度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科研中心和研发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建有青海省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中国矿业十佳企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奖项和行业荣誉。

万玮摄

那么,想要解决所谓“抗挫折教育”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找准兴趣点,帮助孩子找到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自己摆脱困扰其身的“畏难”“自卑”“焦虑”等心理体验,最终勇敢面对挫折。这是难点,也是重点。

而当我们把视角切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我认为个人如何面对挫折本身是不需要教育的,也没法教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景,造就着各种不同的人,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给予学生丰富的、可选择的机会,促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战胜挫折的办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华侨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兼职校对 汪 祁

标签:;  ;  ;  ;  ;  

抗挫折教育,教育什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