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_买方市场论文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_买方市场论文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条件下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我国目前的许多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市场实现问题,有相当部分企业因此而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种市场实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解决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从何处入手?通常的办法是靠投资结构推动。本文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结构性矛盾与过去相比有新的特点,解决结构性矛盾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办法,特别是资本经营的方法。

一、结构调整的买方市场环境:由投资推动转向市场推动

我国产业结构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很突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相应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也不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与过去有明显的不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也不可能与过去相同。从总体上说,以往的结构性矛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反映卖方市场的特征。而在现在,随着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虽然我国总体供给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基本格局是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产品的短缺,而是产品的积压。这种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验证。

(1)科尔内当年曾提出评价短缺经济的指标:如果一个经济中,企业库存是以原材料为主,或者说企业流动资金主要是生产储备占用,那么这个经济是短缺经济,属于卖方市场。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中,企业的库存是以产成品为主,或者说企业流动资金主要是产成品资金占用,那么这个经济就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很显然,我国目前工商企业中积压的主要是产成品,资金占用主要是产成品资金。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能用短缺来评价当前的市场了,市场已经和正在成为买方为主导的市场。

(2)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指标来衡量。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结果,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照相胶卷仅13.3%,电影胶片25.5%,电话单机51.4%,彩电46.1%,家用洗衣机43.4%,自行车54.5%,内燃机43.8%。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如大中型拖拉机为60.6%,钢材62.2%。在江苏,1995年同样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该用市场需求来说明,或者是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容量,或者是生产的产品不为市场所接受。

一般说来,市场呈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在颇大程度上是由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这是目前结构性矛盾的焦点。这种状况可以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明。现有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以铺新摊子、建新企业、上新项目为内容的,受现有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限制,各个时期新上的项目相当部分具有重复性,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容易进入的纺织、轻工部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电子行业。由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企业不能充分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因而企业在进行有关生产什么和进入何种产业部门的决策时,往往是跟随别人,一哄而上,进入同一部门生产同样产品。现在,产业结构同构化,不仅反映在同一区域内,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很突出。产业结构同构化造成了同一行业的众多生产者面对越来越狭窄的市场。其次,目前产业结构处于低度水准,其突出表现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太弱。这不仅反映在出口规模和已有的生产能力不相称,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内市场实际上就是国际市场。面对国外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激烈的国际竞争,过去一哄而上的大量企业招架不住便一哄而下。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的结构性矛盾与过去有明显的区别。针对这种新的结构性矛盾,应根据买方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国家,企业是被动的调节对象;而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实现的外在压力会迫使企业自觉地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第二,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投资推动,集中资金投向瓶颈部门,这是资金的增量结构调整;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是要解决产品的市场实现,因此其主要途径将是市场推动,即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资金存量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因结构性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实现的困难。由此决定,结构调整的市场推动方式很多,其中包括:(1)依靠市场机制在现有产业结构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培植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集中度,淘汰缺乏竞争力的落后产品。(2)依靠市场推动力推进产业升级;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根据世界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趋势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3)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推进企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经营途径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淘汰落后企业。

二、培植产业优势:差别性和市场集中度

一般说来,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后果也不一定是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但其条件是严格的。第一,已有的产业部门有明显的进入壁垒,这意味着新进入的投资者必须有能力跨过这个壁垒。第二,存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产业内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被赶出市场,就是说不存在各种退出市场的障碍。除此以外,还有体制上的要求,例如,投资者具有硬的预算约束,承担投资风险等。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存在上述克服结构同构化的条件。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工业发达的地区的支柱产业部门没有及时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含量不高,维持较低的进入壁垒。后起的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大都是重复建设发达地区的工业结构。由此形成在低水平上的市场饱和,形成地区间部门内的过度竞争。二是竞争不充分,因资产专用性和政府保护等原因,落后企业和落后产品退出市场的障碍太高。其后果是优势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形不成规模经济。

由产业结构同构化产生的结构性问题是,在相当部分产业部门存在过度竞争和市场实现困难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部门存在供求缺口,也有相当部分产品的市场让给了进口品。克服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一方面,要求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具有差别性,突出自己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就形成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性来说,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各地的支柱产业要突出本地区的优势。一是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确定自己的支柱产业。例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资源加工业的优势,而在资源缺乏的地区就没有必要继续发展资源加工业,重点应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二是在资源禀赋大致相同的地区培植优势产业则要注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经有较大竞争力的产业。

对各个地区来说,按差别性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不是简单的下哪个行业、上哪个行业的问题。考虑到结构调整的最小成本问题,各个地区多年来已经形成的产值比重居于前列的支柱产业在结构调整中不能轻易放弃。这意味着培植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在已经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中培植。即便是在原来的壁垒比较低的传统行业也可培植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根据这个思想,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产品结构的调整。据哈佛大学教授M.波特的分析,90年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是:竞争不再是行业间的竞争,将是特定产品间的竞争,所以不再有化学巨人,而是某种化学产品的巨人,也不再是汽车业巨人,而是某家公司在某类汽车上称霸。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已出现这种特点。因此,各地在规划和培植本地的支柱产业时,着眼点应是规划和培植某种产品的巨人,使之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支柱产业。就象上海过去产业结构是以轻纺等传统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调整支柱产业结构,形成了汽车、钢铁、通信设备、电站设备、石化和家用电器6大支柱产业。由此不仅克服了其原有结构同苏南等地趋同的状况,还使其产业结构的等级再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同构化不仅表现在各地支柱产业的趋同,还表现在同一产业中拥挤着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过度竞争。针对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现实,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破大家拥挤在同一产业部门同一水准的平台,其主要途径是推动工业水平高的地区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自己所进入的产业的进入壁垒。

产业升级不只是指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出适合新的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其中包括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对我国工业化起步早的地区(如江苏)更为迫切。原因是工业化越早的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越高,这里进行产业升级的能力也较强。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表明,许多企业拥挤在同一产业过度竞争时,退出这一市场的也可能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会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一当某种产品或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时,便会及时地退出该市场,转向新的产业领域,由此带动产业升级。根据世界工业化的趋势,当前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高科技产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二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高科技的竞争,谁的高科技产业化速度快,谁就有更强的竞争力。

按照形成地区间支柱产业结构差别性和推动产业升级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的地区转移。推动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使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使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我国当前的产业转移也要采取市场方式。沿海向内地、苏南向苏北转移传统产业可以以技术投资、机器设备投资等形式与接受转移的地区建立合作或合资企业,也可直接建立独资企业。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地区重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留下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企业规模小、摊子多、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少。这就提出了我国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的任务,即通过推进规模经济,改变这种小而散的低效率结构,使产业结构产生更大的结构效益。这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必要途径。规模经济反映一定规模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它可以表现为企业规模,也可以表现为市场规模。针对上述小而散的结构,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推动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可以设想,只要许多重要产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优势企业中,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必然具有高效益。显然,以提高优势产品和企业市场集中度为目标的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当然,政府在中间的组织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企业结构调整:扶优和汰劣

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是产业结构性上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结构的矛盾。无论是产业结构同构化,还是规模不经济,都可以从现行的企业结构上找到原因: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质企业长不大。面对这种结构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调整企业结构。

进一步说,结构调整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资金的增量结构调整,即新投资的推动,二是资金的存量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尽管增量结构调整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考虑,政府掌握的增量将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不可能很多,更何况目前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资金存量是一个巨大的数量,增量已推不动结构调整。因此,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靠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来解决。

过去我们认为,由粗放型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由依靠新建企业转向提高现有企业的效率,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践证明,结构性矛盾不解决,不可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转向集约型增长不能限于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使资本存量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集中,使长线产业中长期亏损企业退出市场。

调整企业结构,面对的选择是扶持优势企业,还是扶持亏损企业。这反映对效率与公平目标的选择。长期以来,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扶持政策更多的偏向亏损企业,而效率好的优势企业很少得到政府的扶持。这种扶劣而不是扶优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鼓励落后、抑制先进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扶优汰劣,市场经济的效益也就是产生于存在这种扶优汰劣的机制,现在实际上存在的扶劣抑优的政策背离了市场经济的法则。结构调整需要解救亏损企业,但不能简单的采取扶持保护性措施。现在的亏损企业从结构上分析大致有三种类型:(1)政策性亏损;(2)经营性亏损;(3)结构性亏损。对不同类型的亏损企业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解救方式。除了对政策性亏损的企业应该扶持外,对其他类型的亏损企业就不一定采取扶持方式,应更多的利用市场方式。对经营性亏损企业可能是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也可能是解决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也可能是解决企业经营者问题,同时也不排斥优势企业对这些企业的收购和兼并。而对因结构性原因造成的亏损企业扭亏增盈,不能在现有结构上扭亏,应是在结构调整上找出路。这样,便可使被落后企业无效占用的要素得到新生,保证具有优势产品的企业的要素供给,同时也可减轻其地区内竞争的压力。依靠市场的压力,企业才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如果政府继续在现有结构上保护亏损企业,便会减轻市场压力而限制企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调整企业结构的市场方式还包括借助市场的力量坚决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对一部分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就要实施破产。现在淘汰落后企业的一大困难是企业中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扶持落后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此。如果考虑到政府扶持的成本,与其救济落后企业,还不如直接救济落后企业的职工。救济落后企业,企业救不活,政府实际上承担着无限的责任;直接救济职工,同时帮助下岗职工自谋生路,政府只是承担有限的责任。

扶持优势企业也不是要求政府给优势企业特别的照顾,最基本的还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资金存量更多更方便地进入这些效益好的企业,使之迅速形成规模经济。政府要积极为其兼并落后企业,及与其他企业的联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要防止被落后企业拖垮。在指导企业兼并上,政府将落后企业的包袱交给优势企业去背,决不是扶持优势企业,而是拖垮优势企业。企业兼并要给优势企业充分的选择自由,让其依靠竞争机制去“吃掉”落后企业。

扶持优势企业无疑要扩大其规模。企业规模应该有多大才符合规模经济?这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居多的状况今后一个时期不可能改变。组建企业集团也不可能做到让大部分企业进入企业集团,也不可能做到凡是企业集团都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根据韩国的经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某个或某几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是有选择地对可能带动产业升级的极少量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它们成为有关行业中的“旗舰企业”,其他企业则由旗舰企业统领和协调。

扶持优势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资本经营和资本市场。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扶持优势企业的重要途径。就资本经营来说,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企业,要从产品经营扩大到资本经营的领域,从而由产品经营优势扩大到资本经营优势。按此要求,优势企业可利用资本经营的机制增强竞争能力。一方面,企业可将资金和盈利进一步向新的投资领域和持有其他企业股权,增强资本增殖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上市和发行股票等途径扩大企业资本金;再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兼并和购买其他企业股权等途径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一般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经营的。这就提出了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问题。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同资本经营是相配套的。完善的资本市场机制,可以推动资本更多的流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减少资本流动的成本。

最后特别要指出增大优势企业的资本金问题。现在企业的资本金严重不足,企业的负债率普遍偏高,不仅增大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在调整企业结构时国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也可以引导银行等将对优势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同时还要通过资本市场和其他形式的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保证在银根较紧的宏观条件下,保证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必要的资金供给。

标签:;  ;  ;  ;  ;  ;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