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教育共同体--创新态势与政策历程的现实路径_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代政治教育共同体--创新态势与政策历程的现实路径_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政教育共同体——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时政论文,路径论文,形势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2)07-0097-04

全球化与网络化给人类带来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冲击。共同体理念是当前一个创新理念,它将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后现代主义者鲍曼在其《共同体》中描述,“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1]虽然构建共同体存在不少争议,但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时代所需要,并为国内外教育实践所推崇。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讲授的是国内外时事政策热点问题,相比其他课程,对时效性与政策性要求最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科综合性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个案,通过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时政论坛”的“三维教学模式”改革,贯通“三个世界”(现实的经验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静态的文本世界),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有效地促进队伍整合、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困境

课程建设需要立足于课程特点,形成课程建设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从目标上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变性”。对于高校具体情况而言,主要有三大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时效性要求最高。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是国内外时事政策热点问题,对内容的时效性和政策性的要求都很高。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来选定教学内容,注意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毕竟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与社会政治运动、社会政治生活混淆,更不应该被后者所替代。尽管它们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但还是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要正确处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政治运动和政治生活的关系。“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既要强调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穿插时事热点,同时,又要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去分析问题和理性爱国。

其次,教学对象人数最多。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规定,作为围绕当前时事热点而开设的动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覆盖高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它的开设促进大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为大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提供重要信息。

最后,教学队伍建设覆盖面最广。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都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如湛江师范学院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讲教师,除了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之外,大部分政工人员都参与了这门课程的授课。所以,“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事关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整合。

因而,如何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人性化的成功对接,促进“政治价值认同—社会资源共享—个体全面发展”的统一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推进时政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和运作,不仅影响全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还事关高校“大思政”的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

二、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与意义

“共同体”一词在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其共同之处都含有“共同利益诉求、共同价值取向、共同归属感”的意味。当前各种教育共同体及学习共同体的提法与实践成为大势所趋。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视野下。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境,如何进一步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理念,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这是一个急迫而开放的论题。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理念”[2],我们将“时政教育共同体”界定为:它是基于高校“大思政”局面,怀着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高校党委宣传部、思政部等为主体共同参与,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为准则,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时政教育的生命有机体。它包含三方面内容:在人的方面,强调“时政教育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认同,强化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物的方面,强调社会资源共享和学科资源共享;在系统运作上,强调优化教育环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对国家和人民深切了解和热爱的体悟中,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进行意义和身份的双重建构,实现结构功能转换。其理论与实际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

从国情而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源于内外的经济压力和文化冲击都很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推进政治认同显然具有紧迫性。回顾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不难发现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的作用。要在功能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结构上需要建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主要源于:一是学校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与功能的有限性;二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教育价值冲突,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方面;三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性建设存在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有限功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而构建以价值共识、资源共享为基础的“时政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时代特点而言,网络时代已革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全球信息化浪潮强化了教育的多元共存、资源共享趋势,“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在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都得到大力彰显。而借助网络平台,探索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既是回应时代挑战也是顺应时代所需。

当然,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需要新理念和新路径,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从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视角创新。以人-社会-党-国家这个“大共同体”为理论视野,来考察“时政教育共同体”的建构,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大学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国家、社会和人的“共赢”;二是方法创新。强调结构功能主义、博弈论和生态学在研究“时政教育共同体”的应用,强调“共存、共享、共赢、共长”,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生态建设,以政治认同、社会责任、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探索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时代模式和现实路径;三是观点创新。通过创新和拓展“时政教育共同体”的特色内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现代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现实的经验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静态的文本世界,新媒体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带”,通过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贯通“三个世界”的互动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与其产生的丰富情境以及知识内容与其价值取向的密切联系,将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联系起来,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性建设。

三、构建“时政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看似随机多变,实际上存在着可供遵循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处理好本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多变性与规律性、随机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关系。作为地方高校,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时政论坛”的“三维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强化校内外专家队伍整合,开展“时政论坛”活动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时效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时政论坛”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能很好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形成时政教育共同体。我们曾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以“辛亥百年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的首期“燕岭时政论坛”活动。学校党委书记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特约4位来自校内不同部门和学院的嘉宾分别从历史、政治、党建和教育四个视角层层推进,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反思与剖析。“燕岭时政论坛”的成功举办,引发师生们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不少学生认为“燕岭时政论坛”让他们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时政问题,让他们有机会感受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风采。同时,我们做好事前宣传,事后报道总结工作,为学校营造关心国家大事的氛围,为全校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和“形势与政策”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心”,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教学改革

信息社会“媒介是人的延伸”[3],结合当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通过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建设,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模式,推进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多层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步伐。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建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是国内外时事政策热点问题,对内容的时效性和政策性的要求都很高。这门课不可能有全国或全省统编的内容稳定的教材,单依靠课堂教学往往导致教学内容滞后。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心”强调时事性、丰富性和交互性,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答疑解惑、传道授业,从而使教学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得以加强,教师也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二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需要。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都由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队伍建设覆盖面也很广,包括思政部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及大部分政工人员、所有的辅导员等。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建设不仅有效整合全校德育工作者,促进队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且探索的学科建设之路对其他学科有启发作用。因为,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可以形成了一个网络教学团队,分专题搜集教学资料、备课、轮流上线答疑等,避免了教师过多的重复劳动,提高了效率,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与师生多元互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显性“主角”转化为网络教学的“幕后英雄”,更深刻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学生登录网络课程完全自主学习,也为课程教学是否精彩、是否具有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随时登录网络课程可进行自学、讨论和作业提交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还可进行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同时,网络可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一学习过程赋予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更好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的身心需要。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在协同学习环境下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可以自己掌握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把学习主动权由教师转到学生。

目前,我们逐步建设完成“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生与教师用于教学的交互式界面,包括保证安全的身份验证、课件的点播、各种实时的交互方式等。已在两届毕业班中成功开展网络教学,获得师生好评。

(三)强调内容的时效性和整合性,建设开放性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一是合理规划授课内容。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专题分为国内政治形势篇、国内经济形势篇、国内文化建设篇、台海局势篇和国际形势篇等五篇,基本涵盖中宣部、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每学期选择其中二至三个模块进行课堂讲授,另外的模块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确定专题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一定规律性、稳定性内容的,如“两会”、“大国关系”、“我国经济形势”等。教师在讲授这一板块时,既要遵循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提供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及时补充一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如每年的“两会”,是形势与政策课必讲的内容,往往是会议还没闭幕,“两会专题”的教学内容就已经出现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两会”中的热点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如将“两会”及大学生的教育和就业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学习。第二类是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这类内容表面上看缺少规律性、稳定性,但学生关注度高、兴趣大,时效性强;同时,由于受信息渠道、公众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引导得好会大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了解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向学生传达些什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新疆7.15事件”、“汶川大地震”等这些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通过课堂教学及时地给予引导,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是在动态中编写教材,建立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实现五合一:根据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组织研究制定并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参考两本由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合编的权威教材《时事报告》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结合广东省的“形势与政策”备课会精神和课件,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反复斟酌认真挑选各种专题。然后,课程组成员根据时事专题及时编写特色教材《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站教辅资料,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总之,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印证着这句名言“世界是平的”,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悖论:流动意识与边界意识相互较量。一方面是平质化的资本、技术、人员流动,另一方面是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贯穿“三个世界”——现实的经验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静态的文本世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需要强调“时政教育共同体”的探索,破解传统教学在资源与队伍的制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生态建设,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有效地推进党、国家、社会与学生的“共存、共享、共赢、共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标签:;  ;  ;  ;  

当代政治教育共同体--创新态势与政策历程的现实路径_形势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