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发展趋势与改革研究_学历论文

教育学院发展趋势与改革研究_学历论文

教育学院的发展趋势与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教育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的教育学院是在对中学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为整个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形成了“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学院将要或已经承担起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成为中学在职教师的培训中心。为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领域的改革。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的振兴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新中国诞生不久,我国中学教师培训机构——教育学院正是在这种需求与呼唤声中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学院正面临着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本课题特作如下探讨。

一、教育学院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奇缺、质量不高,据1953年统计,全国中学教师人数仅为11.3万人,而其中学历不合格的人数竟达4.96万人,急需大批培养与培训。正是这一历史状况,给未来的教育学院带来了生存的信息——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国各地便根据原教育部的指示,相继创建了一批教育学院,并赢得了社会的承认。教育学院从成立之初直到“文革”前夕,尽管困难重重,但一直办得生机勃勃,为国家培养与培训了大批中学教师。据1963年统计,全国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的人数已达到了30.1万人,占教师总数的71.7%,而其中由教育学院培训的就有4.7万人,占15.6%;同时,教育学院还为中学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解决了中学的燃眉之急。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教育学院竟与世界各国正在蓬勃兴起的终身教育潮流不谋而合,积极开展中学在职教师职后教育,并为此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文革”十年浩劫,教育倍受摧残,教育学院也难逃厄运,被迫撤并,从而导致中学教师队伍和中学教师职后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使得中学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又一次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且更加严重。

“文革”结束,中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高的状况,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于是,全国不但原来被撤并的教育学院得以相继恢复,而且更有200余所地、市级教育学院相继诞生。国家和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扶持教育学院,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1982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发[1982]130号文件”,批转了原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对教育学院的性质、任务、办学方向、领导体制、机构设置、规格编制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又相继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意见,使得教育学院如虎添冀,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进入了一个兴旺时期。

这期间,教育学院为配合基础教育的恢复、发展,主要担负着中学教师职后教育和中学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任务。

中学教师职后教育主要经历了“教材教法”培训、学历补偿教育和学历达标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过程)。通过“教材教法”培训,使得90%的中学教师轮训了一遍,大面积地提高了中学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通过学历补偿教育,使得将近200万学历不合格的中学教师达到了合格学历标准,从而使中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十七年前的10.6%和50.8%上升到目前的69.1%和55.2%,有效地扭转了中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下降的被动局面;通过继续教育,使得广大中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培养出了一批中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省、市、地区通过试点、培训,形成了继续教育制度,终身教育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教育学院可说是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学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主要是分期分批轮训中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仅“八五”期间,全国就完成了63万中(小)学校长轮训任务,其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教育教学管理专家,有力地促进了中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学院在为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其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仅“七五”与“八五”期间,国家就拨出了21亿专款用于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引进世界银行5000万美元贷款装备了72所教育学院,地方政府也配套投入了相应资金,使教育学院在校舍建设、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师训、干训工作基本相适应的规模;基本建成了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相应的体系,修改、完善了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专科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建成了一套适应培训中学教师需要的课程和教材,形成了一支基本适应师训和干训工作的师资队伍,现在全国教育学院在职教师已达到2.2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0.45万人,占教师总数的20%,讲师队伍中的研究生人数也占相当比例。这些都将为教育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学院发展的历史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有教育就有教师,有教师就需要培训。教育学院作为师范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后教育而独立设置,就是适应了培训中学在职教师的需求而存在、而发展的,是为中学在职教师服务的,并且已经成为中学在职教师培训的主渠道(或者说是中学在职教师培训网络的主干),这是师范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结果。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职后教育功不可没,为整个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所以,职后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教育学院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当基础教育需要大量补充教师时,教育学院就承担起新师进培养的任务,补充师范院校不足;当基础教育中一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而影响教学质量时,教育学院就承担起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当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时,教育学院就承担起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育和继续教育任务。所以,教育学院是与基础教育并存;并且形成了基础教育质量越提高,教育学院就越发展壮大的辩证关系。

教育学院的办学功能是从单一的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到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历补偿教育并存,最终还是要回到单一的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上来。

教育学院发展轨迹说明,当基础教育的师资数量解决之后,师资质量便成为首要问题。要提高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质量,也就必须要大力扶持教育学院的发展,使其发挥在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并与普通师范院校一起,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面的师范教育体制。这也符合世界终身教育的潮流。

二、教育学院的办学特色

教育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在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首先,她坚持面向普教,密切注视普教发展的动态来改革自身的课程设置。例如上海教育学院积极配合中学课程教材改革、提高在职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经过十多年努力,十二个专业共设置了390门职后教育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如包括中学每门学科在内的“教学心理研究”、“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课堂教学优化”、“学业测量与评估”、“教育科研方法指导”等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这是从事职前教育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所没有的;积极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在职中学教师进修培训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学籍管理等方面更能体现出成人、在职、业余的特点,总体上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欢迎。

其次,教育学院能更完整、更彻底地体现出职后教育方面的特点。教育学院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与培训出来的在职中学教师仍然回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通过他们,又去直接推动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学院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机制,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这个机制落到实处。如分配来学院工作的青年教师,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首先要下到中学任教一年,以熟悉中学教育实际,否则不能晋升职称;每个教师每年都要下到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学实际,了解培训实效和需求,以掌握中学第一手教育教学改革资料;每个系(专业)至少要与一所中学建立固定的联系,并帮助它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指导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不少学科都建立了面向中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并吸收中学骨干教师参加等等。

再次,教育学院的教师有她自身的特点,他们不但有自己本专业的特长及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而且,还熟悉中学情况,承担中学新教材培训,对中学教学有发言权,同时,教育学院还从中学招聘、吸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并聘有相当数量的名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她的师资队伍层次与结构得以不断的改善,使自身形成了一支能够胜任中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提高了从事中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加奠定了教育学院在培养与培训在职中学教师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教育学院面临的任务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2000年前教育学院面临的任务

就全国而言,截至1994年底,初中教师共有268.7万人,即使按初中教师应达到大专毕业水平,其合格率也只达到63.8%,而其中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只有9.0%;高中教师共有54.7万人,即使按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其合格率也只达到53.4%,而其中达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是屈指可数。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国情。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全国单就初中教师学历要达到大专毕业水平,还有97.3万人需达标;高中教师学历要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还有25.5万人需达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主要依靠教育学院去培养、去完成。根据国家的宏观规划,这种学历被偿教育到2000年要基本完成。这样,在2000年前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仍是教育学院的一项主要任务,而且要加大培养力度,加快培养进程,否则是难以完成的(当然,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差异将由地区差异所决定,全国不可能一致,也不可能一刀切);同时,教育学院还不能停顿其自身的使命,即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任务。

尽管目前我们国家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地区差异、条件所限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省市教育学院工作进展较快,并已或正在实现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教育学院,有的刚起步,时间不长,有的只是进行过部分试点培训或单项培训,等等。但就全国而言,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即每个教育学院都在积极地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小学)培养、培训着一批骨干教师。因为目前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大都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他们到本世纪末将陆续退休,而部分地区提早出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青黄不接已经制约着该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育学院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都在加大、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不过,由于任务的加重,无疑将会给教育学院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二)2000年后初期教育学院面临的任务

就全国而言,由于受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所致,各地区教育学院在2000年后初期所面临的任务还将形成不同的格局。

概括地说,各地区教育学院在2000年后初期所面临的任务主要是:

1.全国各地中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将实现重点转移,继续教育将成为主体任务

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到2000年基本完成后,全国中学在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将把重点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继续教育将成为教育学院的主体任务。这个主体任务将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而且骨干教师培训将成为重中之重。

新任教师培训和教师职务培训现在还只是京津沪等大城市教育学院有一些经验,而各省教育学院如何开展,则要靠各省教育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创造新的经验。

2.部分地区还将存在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与提高学历层次教育的任务

由于地区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差异,全国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到2000年基本完成,但进展将不平衡。特别是根据高中教师学历要达到本科的要求,部分省、地区还将有一定比例的缺口。因此,部分省(市)级教育学院在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主体任务的同时,还将承担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京津沪等大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省或地(市)对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要提高到专科甚至是本科、初中在职教师的学历要提高到本科、高中部分在职教师的学历要提高到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水平,这些地区所在的市(省)、地(市)级教育学院在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主体任务的同时,还将承担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层次的任务。

3.部分地区还将存在中学新师资和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任务

对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由于初中阶段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急需补充大量的新师资,这单靠师范专科学校是来不及培养的,所以教育学院还将承担中学新师资的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建设也将加快发展,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也将成为教育学院今后所面临的任务之一。

有的地区教育学院属于当地唯一的一所(成人)高校,它在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同时,也将承担中学新师资和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任务。

4.承担中等职业教育部分(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职教师的培训任务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等教育结构已进行重大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已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教育学院在承担其主体任务的同时,还将面临着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部分(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职教师的任务。

5.承担本地区中学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任务

1982年,国务院在国发130号文件中指出:“教育学院是承担培训中学在职教师、教育行政干部的具有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所以,教育学院在承担中学在职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将承担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任务。

6.国发[1982]130号文件所规定的任务将全面得到落实和加强

1982年,国务院在“国发[1982]13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要把教育学院,逐步办成本地区在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十多年来,教育学院正是遵循这个精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已逐步办成了本地区有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但离130号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将要全面得到落实和加强。

(三)教育学院今后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院在2000年前后,既面临着要完成繁重的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又面临着要将重点转向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院如何发展、如何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让我们从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来着手进行探索:

1.国际(地区)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教师职后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1972年英国巴尔默谢教育学院院长詹姆斯提出了新的师范教育体制构想,认为现代师资培养应由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组成,以代替传统的一次终结型师范教育。这种把教师在职培训作为师范教育中一个阶段的主张,已被世界所广泛接受,世界各国对教师的在职培训越来越重视。如在我国香港地区,1994年11月,根据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建议书,香港将几所前教育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一所统一和有自主权的专业院校,专门从事教师在职进修培训;

在日本,二战结束后中小学师资都由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的在职进修则由文部省与都道府县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在美国,州与学区内普遍设立了教师培训与提高中心;

在英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基地是遍布全英各地的教师中心

前联邦德国的在职教师进修制度比较完善,州、区、县均设有教师在职进修的专门机构——教师进修学院(校);

至于在独联体等前苏联各国,几乎都有独立设置的较为完善的在职教师进修机构等等。

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教育,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没有独立设置的普通师范院校,但不可没有独立设置的教师培训基地。可见,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的重要性。

2.国内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学院的再认识。

就我国教育的发展来说,虽然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主要仍是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等因素所决定,独立设置的普通师范院校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去),但中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作为整个师范教育体系的一个必要和主要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同。人们普遍认识到,国家经济越发展,现代化程度越高,对教育和师资要求也越高。对一个教师来说,职前教育主要是打基础,专业知识一定要经过职后实践与不间断的培训,才能获得并转化为能力。况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知识容量不断扩展,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不断有新的突破,一个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提高新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学需要。这样新的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能力就主要依靠在职进修培训才能获得。而教师要进行在职进修培训,就必须要有培训基地。在我国,中学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基地就是教育学院。所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学院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3.教育学院今后的发展趋势

综观国内外教育的发展,结合教育学院今后所面临的任务,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教育学院是在解决中学在职教师学历不合格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完成(或暂告“一段落”)后,提高中学在职教师(包括教育行政干部,下同)队伍的质量与素质的任务便刻不容缓地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中学在职教师队伍质量与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中学在职教师进行以岗位培训为中心的继续教育,使其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我国,中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基地是教育学院。而教育学院在2000年后所面临的任务将是把重点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从而也就决定了教育学院的发展趋势将是主要(直至单一地)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任务,成为中学在职教师培训中心。

由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种职后教育,采取的是培训方式,它不同于职前教育所采取的是培养方式,即职前、职后教育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培训)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等诸方面都确实显现出明显的差别,两者不能也不应合二为一。这是由其特有的规律所决定的。若违反这个规律,人为地将职前、职后教育归并到一块,则会因为职后教育的艰巨性,而导致重职前轻职后,产生严重地削弱职后教育的结果。所以,职后教育必须独立于职前教育才能保得住。由此而来,也就决定了教育学院必须独立设置,教育学院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地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并要努力“办成本地区在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

四、教育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对策

为适应培训中学在职教师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继续教育的需要,教育学院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与发展。对此,我们的思路与对策是:

(一)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与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教育学院真正办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信得过、受欢迎的进修培训基地。

同时,基础教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要抓好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要依靠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了,就能直接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贡献。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就必须依赖于职后的继续教育。因此,教育学院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二)及时调整、转移自身的工作重点,在调整、转移中切实加强自身的建设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2]130号文件”的规定,教育学院是为培训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而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活力,成为长期乃至永久独立设置的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进修培训的基地,就必须根据这个定位来及时调整、转移自身的工作重点,即从培训任务调整的需要着手,真正、及时地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期转变职能,并不断地探索出新的培训模式。

教育学院要真正、及时地实现自身工作重点的调整与转移,就必须在调整与转移中切实加强自身的建设:

1.切实加强自身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加强教育学院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就应该按照国家教委关于《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进行,并参照国家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规模标准,从包括校园建设(校舍场地)、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等)与人员编制等方面来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发展规划,报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2.切实加强自身制度化建设

加快教育学院制度化建设是加强教育学院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对成人教育,“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在国家建立的各项制度范围内,教育学院应加快建立相应的贯彻条例,以确保各项制度严格地执行,并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健全自身办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教育与教学工作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3.切实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开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而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首先是要抓好课程设置这个环节。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的最难点,应围绕继续教育开展的目的,从提高中学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更新三个方面形成课程体系,并按照培训各个层次的中学教师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合理的必修与选修比例来设置课程。

设置课程要能适应提高中学教师修养的需要,能帮助解决中学学科教学中遇到的课题(难点),能了解中学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并有利于开展学科教学科研、促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保证继续教育应达到的水准,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还要有利于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教育学院开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继续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借用,必须要依靠自身组织力量或依靠教育学院间的相互协作来编写。

编写继续教育教材,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继续教育教材既要体现出继续教育所应达到的水准,又要能被中学教师所接受;同时,由于继续教育形式多样,课程不固定,呈“动态”型,给教材编写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继续教育不能没有教材,所以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切实抓好教材建设。

其次,在教材出版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出版系统也应给予大力支持,为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4.切实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支强有力、以专业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学院开展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育学院要顺利实现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转移,就必须要重视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育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在实施学历补偿教育中是可以胜任的,而一旦转向开展继续教育,就会暴露出较难胜任的弱点。所以,要抓紧实现自身现有师资队伍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轨的过渡。要实现这样的过渡,就必须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改造,一是重新确定每个教师的任职目标,以便在新的目标下实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从高校研究生中吸收优秀人才到中学实践一段时间或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高级与特级教师中招聘部分专兼职教师来充实自身的师资队伍,达到自身的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结构合理化,以适应开展继续教育的需要,同时,还可与其它高校联手,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其它高校的师资力量。

5.切实加强自身教学体制建设

教育学院承担中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学在职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而这些新的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获得,既依赖于教育学院的教学,又依赖于教育学院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教育学院要加快建立教学工作、教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一体化的教学体制,使教学与教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有利于培训与研究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人才优势,更好地为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提供优质服务。

6.切实加强实验基地建设

为有利于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更好地指导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教育学院必须要切实加强实验基地建设,除每个专业至少要与一所中学建立固定联系外,还必须要建立、建设好自己的实验中(小)学。

(三)坚持重心向下、联合办学,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

坚持重心向下,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是教育学院提高适应办学需求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根本出路。

坚持重心向下,就要密切注视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来改革课程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联合办学,就是灵活地根据师资培训的需要,与下一级培训机构或基层学校(对于地、市级教育学院来说,只是与基层学校)联合办班,联合开展师进培训工作。联合办学,地点可以设在下一级培训机构或基层学校,做到送教下“乡”,方便基层,为基层服务。但培训中教育学院要始终起主干作用,培训的责任在教育学院,只是管理工作可以由联合办学的对方来做。

培训中,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培训质量是教育学院的生命线。教育学院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趋势,关键就要依靠自己办学的质量;办学效益也是教育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四)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领域的改革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要逐步推进校内人事、分配、住房、医疗和退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以形成有利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为了适应开展继续教育的需要,以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教学领域的改革要着重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而培训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学内容,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领域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破知识“系统性”的传授,而应根据受训学员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重点和难点,以真正达到培训质量的全面提高。

标签:;  ;  ;  ;  ;  ;  ;  ;  

教育学院发展趋势与改革研究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