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erp论文

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erp论文

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管理软件论文,企业管理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来,手工业作坊向工厂生产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制造业。随之而来,所有企业均追求着基本相似的营运目标,即实现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等)的合理利用,以期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目标的追求使制造业的管理者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生产计划的合理性,成本的有效控制,设备的充分利用,作业的均衡安排,库存的合理管理,财务状况的及时分析,等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上述挑战对企业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于是,应付上述挑战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理论和实践中,首先提出而且被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库存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这期间的研究主要是寻求解决库存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而没有认识到库存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大量信息的处理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企业管理信息的新纪元。这对企业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管理方面,这种影响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为明显。

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段式MRP系统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自己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否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库存优化管理。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企业根据生产订单发出采购订单和进行催货是当时库存管理工作所要做的,但是确定对物料的真实需求却是靠缺料表。这种表上所订的是马上要用、但却发现没有库存的物料,根据这些表提供的信息,企业派人根据缺料表进行催货。订货点法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而提出的一种按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的物料需求方法。这种方法有各种不同形式,但实际上都是着眼于“库存补充”的原则,即保证在任何时候仓库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以便需要时随时取用。当时人们希望用这种做法来弥补由于不能确定近期内准确的必要库存储备数量和需求量预测的不足,并保留一定的安全库存储备,以便应付需求波动。订货点法的假设条件是:对各种物料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物料需求是连续发生的;提前期是已知的和固定的;库存消耗之后,应被重新填满。由于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从而难以解决“何时订货”这一库存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六十年代时段式MRP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s RequirementPlanning)是为解决订货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它首先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其次在库存状态数据中引入了时间分段的概念。所谓时间分段,就是给库存状态数据加上时间坐标,亦即按具体的日期或计划时区记录和存储状态数据,从而解决了何时定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

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闭环式MRP系统

MRP系统在七十年代发展为闭环MRP系统。闭环MRP 系统除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其原因是根据长期生产计划制定短期主生产计划,而这个主生产计划必须经过生产能力负荷分析,才能够真正具有可行性。然后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将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其工作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的封闭循环过程,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机器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与控制。这一点已大大超越了MRP系统的资源计划范围, 从而使生产管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MRPⅡ系统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 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在更高的管理层次上也有类似的问题。用于最高层管理的经营规划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我们要销售些什么?我们有些什么?我们必须制造什么?生产规划也是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但问题在于,经营规划与生产规划是分别制订的。在许多企业中,制订生产规划的人甚至不曾意识到经营规划的存在,制订经营规划的人也从不去了解生产规划。而事实上,经营规划就其基本形式来说,如果不考虑研究开发以及其他不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部分,那么不过是把生产规划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而已。

于是人们想到,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数据间的不一致性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使得闭环MRP和MRPⅡ前进了一大步。

最终,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 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Ⅱ。

MRP Ⅱ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它把企业中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管理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二)其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实现了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三)它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如模拟将来物料需求而提出任何物料短缺的警告;模拟生产能力需求,发出能力不足的警告。因此,大大提高了原MRP系统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 它也是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

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ERP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与用户需求变化的进一步加速,八十年代MRP 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九十年代面向全社会资源怎样进行有效利用与管理的思想, 这就是企业管理系统发展到九十年代的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企业所处的工业化社会具有如下特点:

(一)企业管理是围绕着一种独特的方式生产产品。正如罗伯特·里奇所描述的,工业化社会是“适应于制造大量相对简单而又标准化的产品,其关键是使生产的每一步骤规范化和简单化。于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便大幅度下降。”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是分解再分解,成功来自把已知的整体分解为部件,而部件再分解为元件。这种社会的目标是效率,而效率的获得是通过各个元件的最优化生产,从而构成最优化的整体。

(二)企业追求市场竞争优势。在工业化社会,企业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成本最低的生产便会取胜。

(三)企业竞争的空间有限。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发展,但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受到地域性限制。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规模与实力,需要各国开放自己的市场,需要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手段。

在上述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注重力主要放在内部管理上,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库存管理与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软件无论是MRP还是MRPⅡ,都是围绕这种目标而进行。

到八十年代后期,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即从工业化社会开始步入合成化社会,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过程的变化。与工业化社会相反,合成化社会的组织,是把元件组成前所未有的整体——产品、工艺或工程。合成化社会的目标是创新(Innovation):创造性能产生更新更高的产品,或者是用新的工艺把部件组成优质低价的现有产品。创新不是一种现象,工业革命便是从蒸汽机开始,经过如汽车和电灯等创新的结果。但是合成化社会的创新与工业社会有所不同。在工业社会中,创新没有计划,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导致工业革命的创新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出乎预料,令人惊讶。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则是有计划的常规活动。在工业社会中,创新一般来自杰出的个人。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则主要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极少有单独个人的创新。在工业社会中,创新一旦完成,长时期较少变化。而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是连续出现的。

(二)取得竞争优势的变化。在工业社会中,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但在合成化社会中,竞争优势则来自对创新的追求。首先或早期生产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或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可以取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利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在合成化社会中,那种“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的需求在迅速变化,同时创新过程也在创造需求。

(四)竞争空间的扩大。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化发展空间。竞争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企业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

在以上情形下,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以及企业怎样在更广阔的竞争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它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 给出了新的结构。在ERP 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考虑了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仅组织“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这两种情况并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计划。

ERP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现出:第一, 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第二,它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ERP 系统提供了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

从系统功能上来看,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Ⅱ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正是这些功能子系统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运营运作;其次,传统的MRP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 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纷纷从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 而ERP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角化经营需求;最后,MRPⅡ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效绩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五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管理软件

ERP 系统中虽然考虑了企业怎样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怎样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但并未从根本上考虑合成社会化持续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迅速变化对企业生产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的动态调整的要求。

目前,任何一个企业都能感受到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以及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革命的冲击,日益激化的竞争市场将使企业越来越感到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环节复杂的业务流程已无法应付所面临的挑战。面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要即时进行动态调整和改造。它不仅包括对产品和生产流程的重整,还要涉及到与之相关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管理流程。重整过程要以理顺经营过程为中心,以适应客户变动的需求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而且这种企业重整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企业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环境变化与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势态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企业重整以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重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目前的ERP 系统一般是以一种预先固定好的模式结构提供给用户,企业在建立其管理系统时,一是软件无法灵活地适应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流程要求,这就不得不要求企业管理流程需按ERP系统中的固有模式去运作,否则要经过二次开发才能使用; 二是一旦ERP系统实施完毕,企业在需要进行管理与业务流程重整时, 很难真正达到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业务流程全面重整的效果, 即现有的ERP系统结构与功能制约了企业的动态重整过程。因此,ERP 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管理业务与软件系统相分离(在原理上如同开放的软件系统可以脱离特定的硬件环境一样),以期实现企业的动态重整过程。

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ule)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动态重整过程的需求,它具有能够消除ERP 软件与企业管理“捆绑”的功能(如同开放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环境间的分离),可支持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灵活地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并不断改变,有助于动态实现企业重整过程。它必将是下个世纪ERP系统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然而无论是ERP系统还是进一步发展的DEM技术,其企业管理思想和模式基本上都是基于一种“面向事务处理”的、按顺序逻辑来处理事件的管理,均不能对无法预料的事件和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在今后合成化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创新加速与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尽早、尽快地为市场提供那些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才能获得良好利润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不仅要根据动态多变的市场去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作出决策(这就不得不经常地、快速地根据新的决策去改变产品结构、生产计划和生产流程),还要使每一种产品的产出提前期都尽可能短并且可控制,这样才能既快速将产品提交到市场上,又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而现有面向事务管理的软件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

IRP(Intelligent Resource Planning)智能资源计划,是一种具有智能及优化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打破了以前所有那些“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它可使管理人员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并迅速执行。这样就可紧紧跟踪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策,随之改变原有的计划,并以最快的速度执行这些变化。此外,IRP 还将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协同制造”以及“约束资源”等问题。因此,IRP 也必将成为下一世纪企业管理软件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

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界正在对DEM和IRP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理论研究。要具体运用这些管理思想,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以解决实际企业现代化管理问题,尚需时日。

综观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如下: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市场竞争范围以及市场与客户需求变化速度这三个因素的不断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软件从早期的MRP到闭环MRP和MRPⅡ, 一直发展到今天的ERP,并朝着未来的DEM和IRP方向进一步发展。

计算机刚出现的五、六十年代,企业处在有限范围的竞争市场中,市场与客户的需求相对稳定,企业管理主要解决资金占用与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占用愈少,周转速度愈快,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愈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愈强。因此,利用MRP解决库存优化管理, 或者说实现对企业物料这一单项资源的计划管理,是当时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

七十年代后,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市场需求变动加快,企业对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范围随之扩大,从以前单纯的物料计划扩展到对生产过程的物料、人力和机器各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为此闭环MRP 增强了生产管理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时间进入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动加速,企业对内部资源的计划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对企业物料、人力、机器设备、资金和时间等全部资源的有效管理,并对企业超出生产活动之外的各项活动,如产品销售、财务管理、企业决策等进行集成一体化管理。MRPⅡ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市场应变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管理总是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目标也总是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时至八十年代后期和进入九十年代,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合成化社会的技术持续创新、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以及企业竞争空间迅速扩大,使得传统的成本与效率管理目标不再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企业管理从面向内部资源管理转而面向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对企业与社会各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良好管理是ERP出现的必然。

企业在面向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动及其对企业生产与业务管理流程的不断重组的要求,还会促使ERP和DEM的发展。市场需求变动速度发展到甚至于人们无法事先预料的情况下,IRP 会不会从理论变成现实的管理工具,尚不得而知。

可喜的是,我国软件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开发新一代的企业管理软件以及与此配套的开展对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也会出现更多的符合现代化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的企业管理软件。

标签:;  ;  ;  ;  ;  ;  ;  ;  ;  ;  ;  ;  ;  ;  ;  

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_er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