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社会主义回顾与21世纪社会主义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回顾与21世纪社会主义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展望 *,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同19世纪的社会主义相比,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就更为丰厚。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从欧美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自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便不断向前发展。1864年建立的第一国际在欧美17个国家建立了第一国际支部,奠定了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1889年建立的第二国际先后在22个国家建立了28个无产阶级政党,将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由西欧、北美逐步扩展到东欧、南美和亚澳地区。真正将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发展成为具有全世界规模的运动则是20世纪的事。1919年建立的第三国际下属的76个国家的共产党支部,代表着400余万党员,使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从欧洲、北美扩展到亚、非、拉美等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1960年,全世界共有87个共产党,代表着3600万党员;1983年,全世界共有97个共产党,代表着8000万党员,其中15个是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以巨大冲击,但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工作,前苏联东欧地区各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已重新建立起来;西欧各国共产党经过分化、改组和政策调整,正在从困境中走出来;亚、非、拉美各国共产党恢复较快,个别国家和地区还有所发展。可见,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因苏东剧变而夭折,它今天仍然是一个拥有6000—7000万共产党员的、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

第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本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苏联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一次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高潮,它使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成为多国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土地的1/4、工农业总产值的1/3这一可喜的局面。 此后社会主义各国走上了曲折的发展道路。苏东剧变,欧亚10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制易帜,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空前的挫折。然而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运动低潮的考验,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新的成就。由此可见,苏东剧变虽然使欧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途夭折,但它并没有撼动社会主义制度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存在,更无法阻止它的继续发展。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以列宁主义的诞生为界标,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经典理论阶段和当代理论阶段。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并被他们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由列宁开创,毛泽东予以继续,邓小平以初步完成的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第一个完整、系统、成熟的理论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它主要是解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革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具体、明晰的结论。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在21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四,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变革的关键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引起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诸领域的全面变革,引起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全面转换。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再是唯一的、单色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不再否定个性,而是强调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无个性亦无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然而束缚人们半个多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坚冰已被打破,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走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航道已经开通,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纵观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成就,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在6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里,社会主义主要是向横广方面扩展:它从欧洲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它从理论变为现实;在70年代及其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致力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趋向: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等。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0世纪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时,我们的事业就获得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从总的情况看,不顾国情的“左”倾教条主义,是产生诸多失误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首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人们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转而重新回到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来,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创造必要的思想前提。其次,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与具体结论的界限,坚持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把握其精髓与活的灵魂,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同时又敢于正视并舍弃其中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或不正确的某些具体结论,将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再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创造性的科学结论,从而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第二,辩证地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再走粗放经营的发展道路,而必须转变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上来,为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花大力气抓好科技和教育,抓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关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有一个继续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就是通过改革,调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在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不是越“大”越“公”越好,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曾经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1〕。这既是对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尊重, 也是对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尊重,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它与资本主义除了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存在同一的一面。这就是: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只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拒绝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就必然使社会主义退回到中世纪的历史起点上去,那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因此,吸收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对社会主义国家便具有迫切的意义。然而,我们过去在这方面也有失误。这就是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绝对化,抹煞了同一的一面,否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继承性,把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形式混为一谈,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一刀两断。从而在实践中拒绝向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学习,长期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闭关锁国,结果自外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反之,我们如果不能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全部文明成果,其中首先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那就谈不上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就只能是空想。

第四,解决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跨世纪的课题。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使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得以迎刃而解。但是,另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即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究竟怎样才能组织得同最完全最彻底地“争得民主”这点相适应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完满的解答。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党政合一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渐进发展的过程,前进中的困难不少。首先,是经济文化的落后性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其次,现代化的赶超性质,带来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速涌现,这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也是一种制约。最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没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民主是同一的;然而同一着的事物也有其矛盾着的方面,这就是,如果党的领导失去监督,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政治权力,从而损害社会主义民主。既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使两者矛盾着的方面向着同一的方面转化,形成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需要极大创造性才能解决的时代课题。

为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将坚定地走自己改革创新的道路: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中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为我所用;但绝不搞对国外政治的移植照搬或“全盘西化”,在这方面前苏联东欧的教训可以为鉴。这里应指出:不借鉴资本主义民主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民主便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完善;借鉴能够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更加丰富多彩,但它代替不了社会主义民主自身独立的发展和创造;如果没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社会主义就永远不能产生出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运动无疑是具有国际性的运动,但这种国际性与民族性是不可分的,两者是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然具体存在于一定的民族国家之中,各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上,历史的教训是:片面强调运动的国际性而忽视各国的民族特点,不尊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从而阻碍了有关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损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这方面共产国际和苏共都有自己的失误。

实践表明,在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发展起来的今天,人为地去建立一个领导中心或自命为中心、领袖的做法,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极为不利;凡是听命于某个领导中心,受制于某个大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不被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抛弃而以失败告终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今天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抵制了来自任何外来的干预,维护了党和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办好自己国家的事情,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同时我国党和政府对其他国家和政党也坚决执行尊重其独立和主权的原则;即使对其援助,也不损害其主权,不干涉其内政,表现了真正的国际主义。可见,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坚持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才会有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尊重别的国家和政党的独立自主,便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3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因而我们能根据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对21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粗略的估计。

社会主义各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终于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走上了按本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在21世纪,社会主义各国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发展下去。中国将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党制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阔步前进。到那时,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均已实现,中国将为实现第三步的战略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比较富裕的生活而奋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将进一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强有力地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在本世纪末已蜕变为资本主义,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看,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并不是一、二次完成的,而是反复多次完成的,既有复辟旧制度的可能性,也必然存在着新制度反复辟斗争胜利的可能性。从这一历史视角看问题,前苏联东欧地区将可能是社会主义再生的一片沃土。因为对任何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国家来说,半个世纪左右的社会主义实践决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它在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中留下的记忆,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政治上留下的经验、教训和传统,不是十年八年能够轻易抹去的,它将传之久远。目前,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都在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其中有的国家确有发展,有的国家却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劳动群众深感今不如昔。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万灵药方。这种发展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不排除某几个为发展资本主义所苦的国家的人民对社会发展道路作重新选择的可能性,而这里比其他地方具有更好的主客观条件去实现社会主义。

亚、非、拉美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走了半个世纪,但像亚洲“四小龙”那样获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为数甚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缓慢,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劳动群众生活痛苦不堪,社会动荡不安。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并不能解决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如果这种趋势在21世纪继续发展下去,内忧外患造成的双重痛苦远远超过了人民能够容忍的限度,就不能排除某些国家的人民对现代化的道路作出新的选择,那时,社会主义将在亚、非、拉美地区获得新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叶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局部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发展。然而现代化的生产力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它只是缓和了而远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表现在: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滞涨现象的普遍出现,近期陷入经济衰退乃至经济负增长;结构失业日益严重,两极分化进一步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和加深的过程。新的世纪既不会中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进程,也不会中止其内在基本矛盾的积累和加深的进程,两个进程同时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资本主义在自己制度的框架内已难以调节矛盾、缓和冲突的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将会全面展开,那时,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竞赛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回顾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20世纪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肯定的成就;展望末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将面临复杂的局面,还会有新的困难和曲折。然而,基业已经巩固,道路已经拓宽,因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认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胜利和更大发展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 收稿日期:1995—08—21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3 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标签:;  ;  ;  ;  ;  ;  ;  ;  ;  ;  ;  

20世纪社会主义回顾与21世纪社会主义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