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环境教育在江苏推行的可行性探究论文_张怡然,金媛媛

乡土环境教育在江苏推行的可行性探究论文_张怡然,金媛媛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

摘要:为解决江苏教育现存的资源不平衡和素质教育实行困难、提高青少年的家乡环境保护意识,研究乡土环境教育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的存在的价值和可行性。探究发现乡土环境教育在江苏推行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定点、定向、逐年影响扩大等优势,可以结合教材的编写,联系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差异安排课程,使其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中一部分来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环境教育;素质教育;校本课程;江苏教育

第一章 江苏教育现状

1.1教育资源不平衡

1.1.1教育财政投入差异

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早,总体来讲教育发展在国内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但是客观上,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的潜在忧虑,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和财政规模存在差异,导致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水平不一。

教育行政体制和人才配备等方面管理不完善,导致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难以均衡其他地区,例如江苏苏南地区,县(市)教育质量自身水平发展迅猛,优于部分城区,但师资固定不对外流动,最终呈现县区教育倒挂。

另外,民办教育由于教育改制不同步,也导致了发展不平衡,民办缴费在办学经费上价格更高,但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发展的补充。[1]

1.1.2高校资源分布不平衡

如上所述,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教育资源较其他地区丰富但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政策,对外开放和基础条件等原因苏南地区较为发达,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较高。苏中地区的城市与苏南有一定差距,处于较发达地区的地位。苏北地区中徐州较为特殊,所处位置为交通要道,人口百万,在淮海经济区内规模最大,也属于较发达城市。因此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较可观。剩下苏北地区城市在江苏属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较低。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中,也包含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分布不均导致发展规模较高的地方知识溢出,互相促进发展,分布较少的地方则与之相反,造成恶性循环。[2]

1.1.3农村暑期教育空巢化

江苏农村地区父母外出打工情况比较常见,暑期多为老人带孩子。暑期学习主要由作业复习巩固和辅导班教学为主,市区辅导班较为普遍农村相对较少。总体而言农村暑期教育存在空缺。暑期大量时间空闲,缺乏合理利用。辅导班教学主要偏向应试教育。暑期农村学生有大量机会参与到乡土环境认知中,诸如参与家庭农忙、乡村文化活动、田间玩耍等,但没有相关人员或者教材对其进行专业引导,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

1.2素质教育实行困难

1.2.1江苏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现阶段,我国目前主要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因为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有限,因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获得更高一级的教学资源是目前较为高效合理的办法。

江苏目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尽管近几年一直进行改革尝试,试图将素质教育合理有效地代入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但是目前没有较大的改革收获。这种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导致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价,均与应试教育分数挂钩,更增加了改革难度。目前江苏的应试教育倾向就城乡而言,县城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高于地级市学校、省级市学校、乡镇学校和村级学校。

1.2.2升学压力大,素质教育课程难以安排

江苏中考录取率基本符合50%的升学指标,而2013-2015年,江苏省的高考录取率从85.8%提高到88.8%,其中一本录取率从2013年9.00%提高到9.60%,加上江苏人口较多,教育条件充足,内部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学生与学校疲于应付应试教育,导致素质教育课程难以落实,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停留书本层面居多,实践能力匮乏,缺乏创新及质疑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3高度统一的教育模式

江苏目前考试模式下,语数英一直成为主导科目,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科目存在偏见,认为除语数英的学科重要性较低,降低学习投入,造成发展方向狭隘,缺少对实用科学以及学习的兴趣。

现状城乡地区教材统一,目的是减少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但是高度统一的教材,也降低了城乡文化差异,使多元化的文化趋于统一,造成部分本土文化出现消亡的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威胁。

1.2.4环境教育及乡土教育的缺失

江苏目前已有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在目前应试教育主导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课程遭到压缩。同时当今城市儿童对于自然环境及乡土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网络、电视和书籍上,缺乏切身的体会,这对儿童动手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阻碍。农村儿童拥有这一体验的机会,却缺乏相关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城乡各自的环境教育及乡土教育的需求差异,现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3]

第二章 乡土环境教育推行

2.1江苏文化保护及环境保护现状

江苏民间文化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目前国家及政府出台诸多政策,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江苏政府亦对本土文化非常重视,诸如沪剧、昆剧、越剧等等戏曲已经广为传唱,一些民间工艺也经过转型后适应商业化生产。但是许多地方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文化趋同性正在消亡,其中也包括方言、地方习俗、地方菜等等内容。

江苏近几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较好,农村地区逐步加大环保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环境状况。随着环保教育的普及,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但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仍有较多地区未达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点位较多,生态文明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

2.2乡土环境教育

乡土环境教育同以往的环境教育及乡土教育有所不同,环境教育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普及环境教育知识,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的教育过程。乡土环境教育是将环境教育同乡土教育相结合,根据本地的气候、植被、水文等特色进行教学,将原本的乡土教育中藉由民俗进行教化的过程反过来让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己家乡的民俗,在感知认知的过程中激发乡土情怀,肩负起保护乡土环境的责任。

2.3乡土环境教育的推行的意义

目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都是不可忽视的,乡土环境教育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乡土文化及环境的兴趣,继承其中的文化及精神,保护地方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同乡土之间的联系,未来更愿意参与到乡土建设的进程中。同时将原本环境教育对于整个环境的保护和解读浓缩到一个较小的点上,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更加实际,责任对象的感情联系更加深厚,促进环境保护付诸实施。

第三章 在江苏推行乡土环境教育的优势

4.1合理化教育资源配置

4.1.1支持高校学生本省支教

综上分析,目前江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及普及率较高,但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本地高校更多选择去外地支教,成本高收益低,同时过多对外支教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对教育资源造成浪费。因此可以调动这些高等教育资源,参与到推行环境乡土环境教育中来,支持对口专业的老师学生参与支教,增强支教的专业性,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鼓励本地学生回到自己家乡,认知自己家乡的环境及文化并进行推广,有助于利用本地的人脉关系推进影响力,也能增进与被教育对象的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也可以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学习到有关乡土环境教育的内容,弥补原本教育中对于本土文化和环境教育的空缺。

4.1.2填补暑期教育空缺

鉴于江苏地区学生校本课程压力大,环境教育课程难以安插,而农村暑期教育呈现空巢化。鼓励高校暑期支教,利用高校学生暑期时间满足其社会实践的需求,并填补农村儿童暑期学习的空缺。鼓励高校学生以社团的形式进行支教,对参与支教的人员进行初步筛选审查以及培训,对去年已经教学的内容进行交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并对受教育对象选择有效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保证了教学的持续性和生命力,逐年扩大教学影响。

4.2推进乡土环境教育的推行

4.2.1因地制宜编写教材

环境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涉及内容综合性强,因此要将其导入到基础教育中进行普及,需要编写适合青少年理解的教材进行推广。而江苏环境在教育学方面缺乏相应教材,应结合本省总体情况编写相应统一教材,地方可以编写地方教材,结合统一教材使用,根据本地自然、人文条件,保护地方历史,发挥地方特色。

4.2.2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乡土环境教育要求学生走出课堂,着重实践认知思考学习,同时在实践中认识到本土环境问题,增进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书本层面,实践中引领学生对人类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进行反思,衡量道德与环境的关系,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伦理的教育。在生动的课堂中给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尤敬党,王一军.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与政策审视[R].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5

[2]丁怡.江苏省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3]张蕾.乡土环境教育公园——20世纪早期荷兰风景园林中环境教育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4(7):93-96

基金项目:

2017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环境教育与本土植物保护:以南通市墩头镇千步村为例”(编号:201710291005);

论文作者:张怡然,金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乡土环境教育在江苏推行的可行性探究论文_张怡然,金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