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与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_矛盾论论文

“矛盾论”与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_矛盾论论文

《矛盾论》和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论文,矛盾论文,同志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对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同志得以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关键。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起,就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潜心研究了矛盾问题,比较系统地“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写出了《矛盾论》这部辉煌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不仅代表了毛泽东同志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而且成为毛泽东同志后来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特别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必然结果

《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1 页)毛泽东同志在自己后来的全部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宇宙观的这个根本观点。在他看来,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同上第305页)

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这个根本的观点,坚持运用矛盾规律分析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用以指导实践。在新民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就开始分析中国将面临的主要的社会矛盾。1952年6月,他根据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65 页)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审定过的1956年4 月《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文章说,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的想法是错误的。“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参见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下卷第582—583页)这一观点反映出毛泽东同志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也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20天后,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8页)在此后连续所作的几个重要讲话中,他反复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批判了那种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指出正是由于害怕承认矛盾,才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的一些人在矛盾面前缩手缩脚。他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加以认真地、系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系统地对上述观点作了总结,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又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可以认为,《矛盾论》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思想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二、对我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分析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特殊性问题研究的继续

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对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列宁早就说过: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778 页)历史完全证实了列宁的预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由此产生了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在革命中所遇到的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决不可能靠背诵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熟知中国国情的毛泽东同志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起,就十分重视运用理论对中国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中国特殊的阶级矛盾的分析,今天读来仍然觉得入木三分。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列宁的一个基本观点: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在《矛盾论》中,他把这方面的思想用唯物辩证法的语言概括为:“任何运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8—309页)经过二十年不同于俄国革命道路的有着极为鲜明中国特点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根据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分析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以后中国将会出现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义国家制度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将出现转折之际,他代表全党提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义义革命的总路线,终于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的道路。

新中国的建立是毛泽东同志进一步研究中国社会特殊矛盾问题的新起点。在他的领导下,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针对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精神实质之一,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所谓逐步改变,仍然是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一是农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对这样大量人口的改造,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更具特殊性。他们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二重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既有剥削又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革的这样的二重性。因此,必须从尽可能调动最广大社会集团的积极性来建设新中国的要求,帮助、教育、团结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地完全转变到社会主义一面来。

正是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特有的阶级与阶级关系,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才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同志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分析从来都是与对矛盾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相联系而不是相割裂的。对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也是如此。他一方面肯定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劳动阶级内部、各个不同的劳动阶级之间,总是会有矛盾的。另一方面,他在分析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的特殊性,并提出可以将其归类于人民内部矛盾时,又十分重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

三、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对抗是矛盾斗争一种形式的理论的深化

关于社会矛盾中的对抗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列宁也说过:“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1—282页)1937年,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的对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当时他就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解决一般矛盾的方法与解决对抗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观点,从哲学意义来看,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运用于对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分析。在他当时借以分析的许多例举中,就指出了阶级关系中工农的矛盾、共产党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都没有对抗形态的存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和列宁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同时,依据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提出来的。经过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实践过程,他对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52年他在重新发表《矛盾论》时,对“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一节作了重要的修改。一是明确提出了“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的概念;二是提出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并强调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5页); 三是突出了矛盾转化思想对革命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修改《矛盾论》的时期也正是我们党开始准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一节作修改,正是为了指导全党正确处理好日益增多的人民内部矛盾,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的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正是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对《矛盾论》这一节所作的三方面修改中,第一、第二两个方面的修改对他后来提出完整的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具有重要的直接意义。

第一,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将社会主义矛盾的把握的重点,从对抗性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转变。一般而言,阶级斗争是对抗性的,暴力革命更是其典型表现,而非阶级斗争的社会矛盾则是非对抗性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武装斗争,也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关系中大量的是非对抗性矛盾,共产党人对社会矛盾把握的重点也要更多地放到非对抗性矛盾这一方面来。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明确提出矛盾的不同性质和矛盾斗争性的两种形式,对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十分重要。他在1956年至1975年上半年的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特别是要学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思想基础正在于他已经从理论上把握了两类性质不同、斗争形式也不同的社会矛盾。第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对矛盾的斗争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对社会阶级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多次据此对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就一般情况而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用暴力剥夺资产阶级。但是,中国革命有自己的特殊性。从民主革命时起,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就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和走狗,因而是革命和建设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则不同,他们的两重性使得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从而也就使两者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又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这一时期其它非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实际情况,指出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会转变成对抗性的矛盾。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如此,人民内部的其它矛盾也是如此。这样,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关系理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四、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毛泽东同志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成果

一个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党,只有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把握自己生存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是重视首先从政治上抓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的。在他看来,确定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也作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和思考。

从《论十大关系》等文来看,1956年初,毛泽东同志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总结我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各项经验,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为鉴,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社会矛盾。他对当时社会矛盾的认识首先是从经济生活开始的,这方面的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所占的篇幅也超过一半。在毛泽东同志的带动下,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都提出了许多看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八大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后不久,国际上发生了波匈事件,这些国家的群众闹事所反映的矛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方针政策的失误,致使人民生活发生困难而表现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从而酿成政治矛盾的。我们国内的人民内部矛盾也表明,一方面,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工农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不同部门和地方之间,也包括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都会反映到思想领域和政治关系;另一方面,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政治思想在人民内部仍然存在。不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来看待主要矛盾,不从全局的、政治的高度处理主要矛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才依据主要矛盾的学说和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理论,高屋建瓴地提出要从政治关系上重视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当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述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已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情况,但其中依据《矛盾论》提出的基本哲学观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根本动力所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要紧紧抓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矛盾这个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矛盾的解决等等,这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科学的指导意义。承认矛盾才能自觉地去认识、解决矛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前进一步,都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始终坚持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我们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不至于被动无措,才能自觉地运用改革这一途径去解决这些矛盾。尤其是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更是需要全面地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既抓住加快发展这个关键,又统筹兼顾,在保持稳定这个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  ;  ;  ;  ;  ;  ;  

“矛盾论”与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_矛盾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