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与应用分析论文_刘科敏

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与应用分析论文_刘科敏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电业局五原供电分局 内蒙古五原县 0151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配电网事业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传统的规划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配电网的发展,并且城市配电网一直以来主要是跟随负荷进行发展,很多时候配电网的规划不能落到实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偏离了规划的原则和思路。同时各个城市以及各个区域之间的配电网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较快,发展较迅速,配电网的规划方式得不到更新,很难适应城市的发展进步,由此导致配电网事业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应用分析

引言

在利用网格化规划配电系统时,规划人员需明确网格与负荷间的变换关系,规划出具有较强适用性与针对性的配电网网格,以免影响配电网整体运行,确保电力用户能够接入到电网系统中,提高网格化规划自身的可行性,优化网架结构和运行方式,极大限度地发挥配电网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配电网持续健康发展。

1网格化规划思路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是在供电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供电区域、供电网格、供电单元”3级网络,分层分级开展配电网规划。以地块用电需求为基础、目标网架为导向,将配电网供电区域划分为若干供电网格,并进一步细化为供电单元,分层分级开展配电网规划。供电网格要统筹考虑配网建设、运维、抢修服务及管理权限边界,形成的目标网架规划管理单位。

供电网格应遵循电网规模适中且供电范围相对独立的原则,远期一般应包含2~4座具有10kV出线的上级公用变电站,1座变电站可以分置于1~4个供电网格。网格一旦确定,一般不宜变更。供电单元是指在供电网格基础上,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用地属性、负荷密度、供电特性等因素划分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供电单元远期一般应具备2个及以上主供电源,包含1~3组10kV典型接线。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以地区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兼顾区域间互倒互带能力差异化规划10kV网架。

2.应用方式分析

2.1网格划分

想进行配电网网格化的规划及应用,就必须先要先做出科学合理的网格划分。要结合该区域的特定地理环境、城市整体规划目标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网格规划,划分出详细可操作的行政区域及供电管控区域,制定相应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将该区域划分出大、中、小三个主要层级。大区一般按照天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域等因素划分,主要为了分区选择符合地址的时候有效避免跨区供电,减少资源浪费。中区一般将地理位置相近的几个小区组成,主要为了根据中区的电力情况来规划网架结构,一次方便计算供电的范围和配电的区域。小区一般是将每一个单独的小区域进行划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小区域有不同西宁至的地块选择的负荷指标,由此进行合理划分。

2.2负荷预测

(1)分区负荷预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拒绝预测方式的单一化,要多角度深入研究分析,运用多元化的负荷预测方法对各个供电区域的用电量进行预测,并从中得出平均值,最大限度地减小预测误差,优化配电方式,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建设性的配电方案。(2)空间负荷预测: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供电区域的划分,在区域配电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将各地块的负荷现状进行统计。空间负荷预测是以地块需求的基础,结合负荷预测的模型,从而预测出该地块的长远负荷情况,制定出适合该地块长远发展的预测方案,能够有效做出合理的配电网网格化的规划。

2.3网格架构

配电网网格规划要按照合理的技术导向来制定建设的原则。一方面,可以按照技术将A类配电网区域网格架构采用双环网结构进行划分,B、C、D类采用单环的双射结构进行划分,将各区域之间采用分段且适宜的连线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开发程度进行划分,规范配电网网格化建设原则。将依照旧小区改造等放射状的配电网逐步改造成结构清晰明了的环网模式,以增加分段和联络为主要方式。还要进行主配电网的网格规划,根据现有的配电实际状况及网格结构,对市政建设中用地较大或者较为重点的配电区域进行主要规划,对于符合密度较高的地区要在配电网网格规划中预留较大数量的变电站地址。各区域的配电网要均衡分布,保证供电平稳、配电网网格规划均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4规划供电分区与接线模式

在通过分析电路负荷之后,一定要根据负荷的结果对网格化规划的供电分区和接线模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个供电区域内的供电种类,从而有保证不同分区的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在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中,一定要根据专业的技术和手段保证接线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确保接线模式能够适应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现状,根据当地供电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接线模式,这样才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供电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3.提高规划以及应用措施

3.1做好网格的细致划分,不断提高网格设置的科学性

网格划分期间,不仅要对规划区域的行政分区状况以及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做出分析,同时还要对当地的地质特点以及供电所辖区域做出研究。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划分原则将规划区划分成3个不同的层次:大区、中区以及小区。首先,对于大区而言,划分过程中要参考当地的行政分区状况进行网格划分。同时,还要对供电管辖区域以及天然屏障等因素做出研究,以提高网格划分的合理性。通过开展大区划分工作,可以为选址以及分区负荷的统计环节提供依据。其次,中区主要由相互连接的小区组成,在对中区开展划分工作时,要将负荷状况作为重要的依据,提高中压网架规划的科学性。中区划分还可以为中压线路供电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

3.2参考负荷密度指标合理明确负荷密度值

其一,可以参考以往的经验数据,因而它属于一种经验类方法。该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国内外相应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且要将有关因素做出分类和总结,进而合理明确负荷密度值。这一过程中,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而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便利。利用这一方法确定负荷密度值,主要借助的是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因而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每个中区的负荷进行分析,识别出主要的工业,住宅,商业和农业四种负荷,对于混合区域参考该中区主要的用电性质计算,具体负荷密度参照以下系数:工业:以每平方公里2.5万~3.0万kW计算。住宅:以每平方公里1.5万~2.5万kW计算。商业:以每平方公里5万~6万kW计算。农业:以每平方公里0.1万~0.2万kW计算。四种用电负荷的同期率按0.6~0.9计算,通过对分区负荷的预测计算出总负荷,再考虑到0.75系数的负荷同期率。其二,可以借助密度外推法进行密度值的确定。具体来说,规划人员需要对不同小区过去一段时间的负荷数据进行调查,并借助估算的方法,对负荷密度指标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计算。

3.3确定电网项目,加强项目储备

通过网格化规划,紧密结合控规、综合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网格内的配网建设方案。在网格化规划中,加强对电网的梳理,针对网格的具体状况做好问题分析,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重点规划。尤其在进行目标网架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状况以及开发深度,因地制宜的做好建设与规划方法的选择,进而形成项目储备。通过项目的实施,优化网架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提高配网投资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现有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配电网的进步模式,传统的配电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重新审视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配电网规划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成山.智能配电网的新形态及其灵活性特征分析与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10):19-27.

[2]张魁.基于“三级网格”的配电网规划方法研究及应用[J].江苏电机工程,2016(35):51-55.

论文作者:刘科敏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与应用分析论文_刘科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