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陇镇20例丧亲者丧亲问题及需求调查论文_翁海贤

梅陇镇20例丧亲者丧亲问题及需求调查论文_翁海贤

摘要:通过对20例丧亲者进行跟踪访谈,了解梅陇镇地区丧亲个体在丧亲后的个体体验及主要问题,通过面谈、电话随访等方式与丧亲者访谈,发现问题,了解需求,给予整理,并寻求社区支持方式和相关支持体系,为将来的丧亲社区支持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

关键字:丧亲者、哀伤、哀伤辅导、社区支持

哀伤是指个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包括悲伤与哀悼2种反应[1],哀伤辅导是协助哀伤者在合理时间内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在西方哀伤辅导亦被称为“悲伤辅导”[2],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发现,关于哀伤辅导的研究方向较多但无系统的哀伤辅导指南[3]。哀伤辅导的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在恰当的时间内以恰当的方式引发正常的哀伤,让当事人体验失落感,正确处理已表达或潜在的情感,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以健康的方式坦然的将情感投注在新关系里,逐渐地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对比香港,内陆哀伤辅导需求大,但哀伤辅导机构种类少,人员构成比例不协调,从业人员较少,投入较少,发展较为缓慢,在应用层面上,也较为局限。通过本次研究旨在参与记录与分析这些尚未被满足的丧亲需求,如家属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撰写相应的报告,向政府提出福利建议,这不仅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属争取更多的社会福利的方式,更是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福利改革的一种手段。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性抽样方法招募丧亲家庭成员,通过201801-201912在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中,自愿参加并签署协议的20例丧亲家庭成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丧亲,但要求丧亲时间在6周后至60天内,同时要求参与研究者能用普通话清晰的表达交流,有重型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诊断的丧亲者排除在外。

本次访谈对象中丧偶11例,丧父母9例;访谈者年龄46-77 岁;丧亲死亡原因:肿瘤死亡15例,慢性病死亡5例;访谈对象的教育水平:初中以下8例,大学以下初中以上7例,大学以上5例;宗教信仰:佛教1例,其他19例无宗教信仰。

1.2方法

2018.2-2019.5期间的自愿参加本研究的丧亲家庭成员20例进行访谈,了解丧亲后的出现的主要相关问题,给予记录,讨论汇总,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为保隐私,以随机编号A1-A10、B1-B1020个数作为代码。

1.2.1 访谈对象信息采集

根据社区家床及肿瘤随访要求,在病人死亡后,由家庭医生与丧亲者联系沟通,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丧亲者纳入本研究,访谈调查,为减少访谈对象对工作人员的不熟悉感,先有家庭医生配合研究人员共同访谈,为及时采集对丧亲后敏感信息及丧亲个体体验。

1.2.2选择访谈工作人员

一级访谈:以本次研究团队为主,主要工作人员为医护人员,访谈团队中均配有心理咨询师,随访方式主要以上门面对面访谈为主,辅以电话访谈。

二级访谈:当某些访谈问题研究团队无法处理时,可以安排访谈对象需要的志愿者(如宗教、民政等相关)的协助支持,访谈方式以面对面访谈,访谈地点按访谈对象意愿,在家里或者另约地点。

三级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出现其他非医学专业性问题,研究团队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如浦东手拉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等公益组织或高校学术支持等,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协助调查人员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访谈方法

倾听和陪伴是最主要的访谈方法,访谈对象最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肯定他们,理解他们;辅以是开放式提问,采集访谈对象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配合专业的指导,给予疏导,以减轻访谈对象心里的压力,可以有效的降低焦虑情绪;若是其他非医学类的专业问题,借助社会公益组织协助解决,以减少社会不良因素的发生。

1.2.5随访终止条件

三次电话联系无法约访者视自动放弃,可给予终止处理;访谈对象主动提出终止或访谈对象可以正常参加社会活动,可以正常表达和排解情绪,可以正常进行日常生活;访谈最长时限180天,不逾期结案。

2 问题汇总:① 自我缺失感明显,导致悲伤情绪强烈、持久,②部分回忆丧失,拒谈临终者:③ 后悔信息的不及时沟通,导致临终者的需求或家属的情感需求未及时满足:④悲伤所致不明原因,但症状明显的躯体疾病:,⑤ 家庭矛盾,因意见不统一或对临终者最后照护不均所致:⑥ 怀疑疾病:⑦ 访谈关系建立艰难:⑧ 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乏;目前,我国社区哀伤辅导机构较少,对于严重依赖性丧亲者,需要更多社区支持和帮助,才能重构人生。本次研究因为时限性,根本无法满足其对于陪伴和倾听的需求。

3.访谈结果汇总: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20例家庭,只有一例是自然老衰死亡,其他19例家庭均处于被迫接受死亡的状态,所以首先要鼓励访谈对象接受死亡,表达哀伤。如果在亲人逝世前接受家庭医生或安宁护士在临终前介入,做好沟通,疏导,不仅让病人接受死亡,家属也接受被死亡,这样在丧亲后悲伤问题降低明显。

其次肯定访谈对象为其亲人所做的一切,减少其心里负担,在丧亲后能接受居委社区工作人员或相同经历的人员在丧亲后的陪伴,倾听,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悲伤。

再次社区支持机构能够帮助丧亲者逐步接受死亡事实,帮助其回忆,重建社会角色,社区支持对丧亲者的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尽快帮助他们进入社会。

最后帮助丧亲者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联系志愿者或有相同经历的人,互相支持和鼓励。

研究发现哀伤辅导的时间应>180天,20例访谈者主动结案的仅4例,20%,但因人力资源的原因,被结案,后期以电话保持信息畅通。

4讨论

本文通过对20例丧亲者进行跟踪访谈,了解梅陇镇地区丧亲个体在丧亲后个体体验和呈现的主要问题,大多数问题还是在亲人逝世前因为沟通不到位或者情感未被满足所致,由此认为哀伤辅导应当提前,在亲人未逝世前,在医院、社区、安宁病房等逐渐普及,为临终患者进行姑息护理的同时,注重对其家属进行哀伤辅导。 此次研究也发现丧亲前接受机构临终关怀的丧亲者对情感不被满足这个问题不典型。所以我们认为凡是丧亲者均应接受丧亲的辅导。

此次研究在规定时限内主动结案的仅20%,表示哀伤辅导需要的时间应大于丧亲后180天,面对社区丧亲人群的哀伤辅导需求的不满足,因此如何向政府提议建立健全、专业化的辅导机构,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形式的哀伤辅导内容(电话、面访、同伴支持等),以帮助丧亲者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提高其哀伤适应能力,降低社会不良情绪的产生,鼓励丧亲者重构人生,投入到新的社会关系中,迎接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维梁,钟莠荺.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郑佳萍,孙伟,蒋中陶.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哀伤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4,35(8):38-41.

[3] 傅素芬.一例失独家庭哀伤辅导个案报告[G].杭州: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2015.

[4] 王丽,吕毅,田敏等.哀伤辅导在缓解器官捐献家属哀伤心理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4):630-632.

论文作者:翁海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  ;  ;  ;  ;  ;  ;  ;  

梅陇镇20例丧亲者丧亲问题及需求调查论文_翁海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