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中的矛盾分析_农业论文

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中的矛盾分析_农业论文

浅析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中的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矛盾论文,目标论文,农业论文,现实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是发展农业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但由于调查研究中的局限性、上下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宏观与微观往往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一些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正常的。关键是正视矛盾,分析矛盾,从而不断地解决矛盾。本文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化解矛盾的途径,这对农业如何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农民、农产品市场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等都同时作用于农业方式的转换。在决定农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明显地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归纳起来,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错位。

(一)增加农产品供给目标与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存在明显冲突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业发展可归纳为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行为追求的是两个目标:一是温饱,二是收入最大化。到8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后,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政府从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出发,追求的是增加农产品供给指标,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着矛盾。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农业作为传统产业的相对收益落后于新兴的非农产业。农业是一种生物型产业,主要是利用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产业,而非农业则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可再生资源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积累速度加快,成本迅速下降,而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则日益稀缺,加之农业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于新兴产业技术,从而使农业的盈利能力日益不如非农产业。要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就得鼓励农民去发展非农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农业生产,影响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其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一个重要特点是粮食生产占绝对优势。粮食生产具有多用稀缺土地、少用丰富劳动力的特点,加之粮食处于消费需求的最低层次,需求弹性低,致使粮食盈利能力在农业中最低,加剧了农产品供给增长与农民收入减少的矛盾。其三,现阶段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的是土地按人口平均一份,农户成为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生产者所固有的局限性也逐步暴露出来:由于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土地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致使农业很难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源泉。其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给目标和农民收入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农民生产的产量越多,其出售产品的收入也就越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对单个的农民而言,可能是生产越多越有利;而对农民整体而言很可能生产越多,农民的平均销售收入越少,因为农产品产量增加后,整个市场价格将会降低。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存在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是共同的,如农业能提供农产品总量,农业对社会稳定提供的保障条件,农产品供给的支持等。但各级政府有所侧重,中央政府更重视基本农产品对社会提供的稳定保障,地方政府更关注乡镇企业发展对财政的收益。中央政府追求的社会稳定、农产品供给、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经济效益、财政、农民增收、资源配置优化目标,在安排的顺序上出现错位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上到下一直延伸到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无论哪一级政府去考察,都有客观的合理性。由于各级政府确定的目标错位,直接表现出政策错位、政出多门,下一级政府在执行上一级政府的政策时,更强调从实际出发,这就是中央政府的政策贯彻到最基层会走样的根本原因。

(三)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与外部宏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农业宏观调控与外部宏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与农村第二步改革之间存在矛盾。农村第二步改革与第一步改革的区别在于农村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相关程度很高,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涉及到市场、流通、价格、物资、财政、税收、金融、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的第二步改革的进程及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简放政权、减税让利、分灶吃饭、国有企业转制”的思路进行的,在形成新的利益主体同时,却带来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职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短期行为盛行,投资和消费双重膨胀难以遏止,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的恶化,同时也恶化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外部环境。工农业比较利益悬殊,工农产品的比价由“剪刀差”变成“火钳差”,迫使农民弃农转业,跳出农门,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农民投身改革的参与意识。

2.在供给和需求的宏观政策上,政府采取的是抑制农业生产刺激城市消费的宏观导向政策,使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矛盾。一方面政府以低价从农村收购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又在城镇低价销售农产品,而同期政府补贴的一些福利政策如住房、医疗、粮食补贴逐年增加,不仅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明显地刺激了城镇职工的收入主要被引向狭窄的吃穿用的消费领域,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随着职工的收入增加,对粮食副食品的需求也就有增无减,从而加大了农业的供给压力。农民由于收入增长不快,使农业生产成本呈刚性增长,抵消了农民曾因农产品提价得到的好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无不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

3.提高农业所得与农业增长积累相矛盾。解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肩负的历史重任除了保证城乡人民的基本食品供应外,主要是作为工业化原始积累主体而发展(我国农业从1952年到1990年共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的资金高达1万亿元),农业内部积累被剥夺,主要靠外部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开始调整这种宏观发展战略,强调农业重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倾斜的产业依然是工业。工业发展走的是摊饼子式地外延扩大再生产道路,在不能依靠自身积累来满足工业现代化进程对资金的需要时,政府不得不继续维持以牺牲农业发展速度、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其结果是:农业一方面要继续担负着为工业现代化提供积累,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村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积累。这种双重负荷超量运转是农业基础地位动摇和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提高农业所得与为工业增长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与农业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

1.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滞后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农业信息预警系统建设的滞后。当市场发生波动、农业生产出现不协调时,不能及时地提供预警信息以调整农业宏观政策,协调农业的发展。其次是以价格支持为主的农业保护体系实施步履艰难。保护价格、保护性收购、缓冲库存准备、农产品风险基金是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体系四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水平时,政府就有义务按照保护价格进行敞开收购,收购产品纳入库存储备,等到市场发生逆转出现短缺时再抛出。由于是低价购进,高价时卖出,政府并不需要进行价格补贴,相反地还会有盈利。然而,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和“粮食专项储备制度”都是徒有虚名,根本无法起到稳定市场、保护农民生产者利益的目标要求。其一,政府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往往只考虑需方的利益,保护价定得低起不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使农民获得合理的生产利润。其二,政府制定了保护价格却没有配套的基金进行保护性收购,专项储备决策是随意的,缺乏科学根据。其三,保护的范围太窄。政府规定保护价的实施范围限于原国家定购和专项储备的粮食,而议购议销部分则不予保护。农民希望政府能对国家定购和专项储备粮以外的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在全国范围内未能落实,从而影响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政府宏观调控农业行为与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之间的矛盾

农产品交易市场化是农业经济的基本前提,也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按照价值规律、市场供求信号调整配置资源、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但目前政府在调控农业的行为上,存在着误区。一是过多限制已经开始形成的农产品市场。如去年底全国粮食市场价格吃紧,政府为了掌握必要的粮源,不少的地方关闭当地粮食市场,限制粮食外流,向农民摊派交售油料指标,使已形成农产品交易遭到破坏。政府过多地限制市场,只会造成市场价格扭曲,从而误导农民生产,甚至还可能出现前几年农产品“买难”和“卖难”的情况。二是“诸侯经济”遏制了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形成。农产品流通领域政出多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无视市场的开放性,以权代法,对农产品的正常流通横加干预、设卡、封死,人为地割断市场。三是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建设明显滞后。有市无场,层次低,表现为集贸市场偏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偏少,交易的契约化制度还不健全。这种状况给某些职能管理部门争利以可乘之机,因而一些部门利用行政经营管理的多重职能,采取行政手段对某一农产品收购销售的垄断,使农民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到头还是损害农民的利益。

3.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措施的保证,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短期利益的结构,逐步地偏离了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一是粮食的稳定增长日益受到经济作物和非农产业的挑战,与整个国民经济对粮食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比较利益诱惑下投资向经济作物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要素开始流失。二是地方政府的封锁政策,阻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和统一市场的成长发育,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化。三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仍然停留在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相互消长上,在土地刚性资源的约束下,使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艰难。

标签:;  ;  ;  ;  ;  ;  ;  

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中的矛盾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