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探讨李胜美论文_李胜美

李胜美

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中心卫生院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应用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8例。研究组采取口腔修复治疗,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36例(94.74%)显著高于参照组30例(78.95%),治疗前的研究组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治疗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治疗效果十分确切。

关键词:口腔修复;先天性缺牙患者;治疗效果

先天性缺牙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科疾病,其指的是患者在发育的过程中牙齿数目、各项功能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1]。该类疾病一旦发生,通常发生在患者上颌侧切牙以及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位置,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患者口腔牙列的完整性[2]。若未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和干预,其周围牙齿将会受到缺少依靠和束缚等原因的影响,进而出现脱落和倾斜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加之食物滞留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增加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几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8例,本组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中,参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50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32.14±7.51)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最大年龄为5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32.57±7.78)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线资料经过对比,得出P﹥0.05表示并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取口腔修复治疗。首先,开展口腔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牙齿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X线的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牙齿形态,并进行适当的治疗和处理,进行常规的口腔清洁;随后,需要采取口腔修复的手段进行治疗,最先采取排列牙龈、准备牙体以及获取模型等流程,为患者准备修复假体,随后开展临时冠桥的治疗,进而确保患者基牙时刻保持稳定的位置。最后,确定患者义齿种植的间隙、与颌龈向之间的距离以及具体位置等,轻柔而又准确的将义齿为患者佩戴完好,并且适当调节迷黏糊度,使得牙线维持在良好的距离。同时,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口腔内部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到院接受复查。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前期处理与研究组相同,随后需要根据患者的缺牙数量、具体部位以及周围牙齿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使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牙齿的矫正治疗,及时矫正患者错位和倾斜的牙齿,位置上下牙列的排序十分整齐,使得牙齿的修复治疗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如:治疗效果以及语言功能评分等指标,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核验,将各组见数据和指标进行计算,若P<0.05则表示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组的治疗效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36例(94.74%)显著高于参照组30例(78.9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先天性缺牙患者通常出现牙蕾的产生阶段,该类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也可能受到非遗传因素的影响[4]。其中,非遗传因素造成的缺牙症状,具体包括:激素以及病毒等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女性妊娠期间受到气体或者病毒的污染,将会引发该类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也可能发生在高龄产妇人群,由于染色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新生儿出现缺牙症状,其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5]。遗传性缺牙患者通常分为三种类型:X染色体和隐性遗传、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以及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目前,临床上通过利用X线进行检查,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缺损部位以及颌骨内的具体情况。牙齿缺失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面部长时间并未受到支撑,容易出现苍老的面部形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缺牙患者在进食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食物滞留以及镶嵌的情况,进而引发龋齿以及口臭等一系列症状[6]。通常情况下,临床上通常采取正畸方法或者佩戴义齿的方法进行治疗,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36例(94.74%)显著高于参照组30例(78.95%),研究组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腔修复的方法能够有效矫正患者下颌关节紊乱的症状,通过结合患者的缺牙情况,制作适当的人工修复假体,安装到患者口中,并且适当调整上下颌位置,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上下牙齿以及牙齿与颌骨之间的异位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采取口腔修复治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先天性缺牙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金贤.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2016,29(3):2260-2260.

[2]唐梦柏.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疗效观察及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14-15.

[3]晏勇,廖国文,李靖,等.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应用价值评述[J]. 当代医学,2017,23(2):52-53.

[4]刘兴翠. 口腔修复疗法在先天性缺牙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0):66-66.

[5]张兵.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疗美容,2016,6(5):61-62.

[6]付汉斌. 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45(1):93-95.

论文作者:李胜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探讨李胜美论文_李胜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