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近百年来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_心理学论文

百年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近百年来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_心理学论文

分合衰兴、渐入佳境:教育心理学这一百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师范大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这一论文,渐入佳境论文,分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2)04-0038-0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由于政治的变迁,1949年建国前后之间的研究工作存在明显的断沟。建国以前,艾伟、廖世承、张耀翔、周先庚、阮镜清等人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编制教育心理学教材,开展本土化的一些研究工作[1]。建国初期,主要学习前苏联的理论,到文革前的一段时间里,开展了学科教学心理研究,文革中研究工作停滞,文革后逐渐恢复,在介绍和学习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现在,研究队伍日渐庞大,对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与全国的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同样的历程。建国以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比较薄弱,在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中,与北京师范大学有关的人不多。艾伟(1891-1955)曾于194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讲学。他一生主要致力于研究教育心理学,特别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学习心理。张耀翔(1893-1964)曾于1920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郭一岑(1894-1977)是格式塔学派元老苛勒的及门弟子,建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兼校务委员,是我国最早介绍苏联心理学的学者,是我国最早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孙国华(1902-1958)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专长儿童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建国以后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20多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影响在我国是众所周知的。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学者包括三种群体。第一种群体长年来专门致力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全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如冯忠良、章志光、陈琦、张必隐、张吉连、金盛华、刘翔平、姚梅林、伍新春、刘儒德、寇彧、吴建民等人,尤其是前四位老一代资深学者是我国教育心理学界遐迩闻名的人物,代表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实力,对全国教育心理学影响很大。第二种群体致力于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在中国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小、中、大学生,虽然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分设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但这两个专业现已合并为一个专业,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一群体以朱智贤(1908-1991)为精神领袖,在林崇德的带领下,造就出了董奇、申继亮、陈会昌、方晓义、邹红、陈英和、张日升、沃建中、辛涛等学者,承担了许多大型国家研究项目,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种群体比较松散,包括张厚粲、彭聃龄、舒华、郑日昌、孟庆茂、许燕、车宏生、严巩固、徐芬、王建平等,他们主要从事心理学其他专业,但也做了一些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工作。本文将以第一、二种群体为主,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贡献。

一、在教育心理学学术组织和交流方面的贡献

1949年后,中国的心理学重新恢复和转向。1953年12月至1954年7月,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舍夫斯基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研究生和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进修教师讲课。当时中国整个心理学界开展了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以及苏联心理学的热潮。[2]1962年2月,中国心理学会举行了教育心理专业会议,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63年12月,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第一届学术年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心理学重获新生。1978年12月,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重建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79年11、12月间,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第三届学术年会。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国心理学会的八大专业委员会之一,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此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一直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并且几乎每届都有两人位列主任和副主任,如潘菽、朱智贤、章志光、张必隐、陈琦、申继亮等等。可见,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地位之一斑。

二、在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一些重要工作。

1.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为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是汇集全国的教育心理学力量编写而成的。其初稿是1962-1963年编写的,于198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力量重新修订出版,北京师范大学的章志光、陈琦和冯忠良参加了编写。至今已重印近30次,印数达80万册,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一本经典教材。

2.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该书的特点是:(1)内容体系全面,全书的框架结构是根据作者们所创思的有关学习与教学互动过程的模式而建构的,全书由绪论(包括学生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学测评等部分构成,基本涉及到了教育心理学方方面面的主题。(2)材料广泛、新颖,率先在教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量而且系统地介绍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思潮、批判性思维、学习策略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即使在传统的主题也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3)深入浅出,引用实例。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关注,至今已重印8次,成为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课程班的教科书和重要参考书,及一些院校和研究单位指定的考研参考书之一。

3.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和王健敏主编的《教育心理学》(2000),为林崇德主编的应用心理学书系之一。全书贯彻教育心理的结构—定向—构建的观点,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介绍了学生在三种学习的学习动机规律、学习迁移规律、知识掌握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规范接受规律等五个方面的规律。全书的视角、体系以及内容自主独创,是在吸收、消化和整理前苏联和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适应中国教育基础的产物,相对于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而言,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专著,同时,由于全书是在广泛介绍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包含了丰富而综合的专业知识和完备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因此又可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此外,章志光主编了一本含有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公共课教材《心理学》(1984),主编了《小学教育心理学》(1999)。陈琦、刘儒德和张建伟主编了一本供专科生本科用的《教育心理学》(2001)。陈琦、刘儒德主编了一本供研究生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2002)。伍新春主编了《高等教育心理学》(1998,1999)。姚梅林主编了《幼儿教育心理学》。如此在教育心理学教材方面基本构建起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近,伍新春、姚梅林、吴建民和刘儒德编撰了《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2002),适用于教师资格申请者,是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委托制定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做出了贡献。

三、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是非常广泛的,归纳起来,涉及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发展、教学心理(学科教学心理)、教师心理、教育社会心理以及教育测评等方面。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和成果作简单介绍。[3]

1.学习心理研究

冯忠良在1981年,出版了《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为我国文革后出现最早的有关学习心理学的专著,有助于推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和系列性的实验研究,出版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1992,1998),提出了结构定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经验的传递系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接受—构建学习。学生的能力与品德是一种类化了的个体经验,具有概括化的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依据有目的、有计划的经验传递,按确定的方向和要求(定向)构建起来的。这种理论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

陈琦在学习理论方面始终能够及时把握学习理论的国际新动向、新思潮。近10多年来,西方重新兴起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人把它称为“西方教育中的一场革命”,对教育的各个领域,如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数学教育、阅读教学、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教师培训等,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力。但是,在建构主义的同一个旗帜之下,流派甚多,令人眼花缭乱。陈琦并不盲目地迷信和介绍,而是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综合、评价、审视这些理论,提出了“辨证建构主义”的思想,提出要辨证处理学习和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然后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梳理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了建构主义的精髓和光芒。

德育心理是一直倍受社会关注的研究主题。章志光20多年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30多项动态的实验研究,出版了《学生品德形成新探》(1993,2002),对德育心理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1)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价值取向是决定个体品德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关键因素。(3)教育的针对性可提高青少年品德培养效能。(4)品德量表的编制是品德研究的必备工具,有的还是品德教育的手段。他还提出了品德心理结构的三维模式,即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提倡用动态的现场实验法研究品德心理。他的这些研究和理论观点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学习心理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后起学者们也做了不少工作。刘翔平对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干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姚梅林专门研究学习心理规律,尤其是学习迁移的机制、条件和评价等。伍新春热衷于学习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刘儒德在建构主义理论、自我调节学习、问题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吴建民在学习心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

2.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林崇德自从1978年以来,长期从事“教育与智能发展”和“学习与智能发展”的研究,出版了《思维发展心理学》(1996)、《学习与发展》(1992,1999)、《教育的智慧》(1999)等专著,在智能观、思维能力培养途径和学科能力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1)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的智能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维度的多元结构,一为天赋或生理机制的亚结构;二为认知亚结构,包括思维、感知、记忆、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三为非认知因素和动力亚结构。(2)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概括性,思维的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思维的发展最终是要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是通过一整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来实现的。(3)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董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发展的角度,采用生态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心理行为层面、教育实验层面和神经生物学层面对个体早期学习特点、自身能动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元认知与自我监控学习,以及儿童学习的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早期学习方面,他提出,个体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了一些人类典型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习的可能性;经由非正式的学习途径,儿童可以掌握大量的感性知识。他对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学习的本质、发展过程、作用及其培养途径在我国进行了最早的介绍和实证研究,出版了《自我监控与智力》(1996)。他提出,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实际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反馈和学习后的调节、修正。在学习的脑机制研究方面,探讨在现有正常学习条件下,儿童完成某些认知活动时脑活动特点,并探讨在不同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干预下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及其相应脑活动特点,从而揭示脑与学习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此外,除会吕对中小学生道德发展模式与教育模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我国儿童早期行为模式与父母教养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曾出版《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1999)。邹泓对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陈英和对小学儿童的概念获得的策略及其迁移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晓义对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不良行为进行了研究。寇彧对品德心理进行了研究。

3.教学心理研究

(1)数学和语文教学心理

冯忠良根据自己的结构—定向理论,在语文、数学学科以及品德培养方面进行了系统实验。在结构定向教学中,首先必须确定明确、具体、系统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所要确立的心理结构。然后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习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组织其他教学要素。教材是构造心理结构的手段;教学活动是作为教学目标的心理结构的构造过程,应遵循双边主体性、程序优化性、方式方法多样性的原则;教学评估是对所要形成的内在心理结构的检查和评定。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职业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全国许多地方,如北京、天津、内蒙、河北、湖南等,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林崇德20多年来,在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直接促进了30多万名中小学生智能的提高。他强调语文和数学能力是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基础。他对学科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他认为,学科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学习能力、策略和方法;二是一般性的概括能力,学习该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和能力成分;三是特定的思维品质表现。根据学科能力结构,结合语文和数学的特定性,他构建出语文和数学学科能力的结构,提出了由特定学科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交织而成的开放性动态系统,并以此实施各种相关教学措施。

(2)汉字和阅读教学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20多年来在对汉字心理方面的研究具有国际影响,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特色之一。这里只是简要介绍与语文教学有直接关系的一部分工作。张必隐在我国的阅读心理方面做出了经典性的工作,他出版的《阅读心理学》是这方面研究所需要参考的基本著作。彭聃龄对汉字识别、语句和课文的理解、儿童汉字字形和语音意识的发展、汉英双语表征等进行了研究。张厚粲、舒华在汉字、阅读心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舒华主要研究汉语加工过程和儿童阅读发展,近年来与美国学者合作,带领伍新春等人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伴随阅读和分享阅读等阅读教学模式。

(3)计算机辅助教育

陈琦自从20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她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计算机教育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关系,她认为基础教育中学习计算机有助于儿童认知和元认知的发展。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条件,她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影响因素模式。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她倡导信息技术必须整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中,促动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④计算机辅助教育下的教师培训,她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途径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师培训的内容必须同时包括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培训工作必须交织进行。

此外,姚梅林、伍新春、刘儒德、吴建民、申继亮、沃建中、辛涛等人对数学、语文、外语、科学等学科中的教学心理以及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了研究。

4.教师心理研究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教师心理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申继亮、辛涛等人的研究工作受到我国教师教育部门的关注。林崇德在进行学校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也重视研究教师心理。在他的带领下,申继亮和辛涛对教师素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理想、专业知识、教育信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等五个方面。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以及文化知识。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包括教师教学效能感、学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活动观等。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课前的计划和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等四种成分。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经历了策略单一、策略多元、策略相对性以及策略个体化等四个阶段。他们还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对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压力进行了调查,并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许燕也对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

5.其他研究

教育心理学中还有其他一些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北京师范大学在以下方面也作了重要的工作。(1)教育社会心理研究,它涉及课堂人际关系、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课堂群体动力、课堂管理心理等问题。(2)学生的个别化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尤其是落后生与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4)教育测量与评价问题。

张厚粲多年来从事心理和教育测量的研究工作,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并应用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验的理论,主持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修订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等工作,这些量表在我国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在80年代中期领导我国高考的测量学研究取得重要成绩,为教育考试改革做出了贡献。郑日昌在教育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长年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和培训材料,对中小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孟庆茂多年从事心理与教育统计、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建构出有关心理、教育与人类行为方面的评价模型,建立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教育心理研究与教育评价产生了良好影响。金盛华对中小学优等生与后进生的状况、成因及适应性教育方法,中小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及其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未来人才的能力与性格结构、学校社会处境分化等具有理论原创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理论观念受到同行和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及教师的广泛认同。刘翔平在学习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培训材料,在中小学以及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董奇等人承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工作。在目前的国家新课程改革中,承担了“建立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的项目,对国家课程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林崇德、沃建中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所编著的心理健康教学材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申继亮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进行了研究。方晓义在家庭心理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方面进行了研究。张日升在青少年心理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车宏生、严巩固等人在心理测评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张吉连、伍新春、王建平、蒋奖、徐芬、王耘、王文娟、卢咏莉等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目前经过学科结构调整,成立了心理学院,包括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脑与认知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力量得到了重组,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所。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将会藉此良机齐心协力,更上一层楼,对全国教育心理学做出更多的贡献,对我国教育教学决策、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  ;  ;  ;  

百年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近百年来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