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职业标准下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论文_谢娟

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新职业标准的出台,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指明了方向。实践育人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新职业标准赋予辅导员实践育人工作新内涵。在新职业标准下,我们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辅导员的实践育人能力。

关键词:新职业标准 辅导员 实践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012年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全国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实践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实践过程的指导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主体,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认识不够,体制不健全,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2014〕2号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成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指挥棒。如何顺应新职业能力标准,提升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育人能力内涵

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是指辅导员立足于自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锻炼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辅导员新职业能力标准丰富了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内涵,为辅导员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依据。结合辅导员新职业能力标准,我们对每个职业功能模块的实践育人内容进行了具体描述。

三、新职业标准下,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为辅导员实践育人提供智力支持。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作为基层的实践育人者,首先自身应加强对新职业能力标准的深入学习,提高辅导员对实践育人能力的重视;其次,高校应加强重视,将实践育人能力纳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指标,配备相关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高校要加强现有实践育人工作人力资源的配置,坚实组织保障,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由团委单方面负责的局面,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办、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团委和各学院具体落实的实践育人组织保障体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加强组织协调,发挥自身实践育人作用,提高实践活动效果。

2.强化队伍,提升能力,为辅导员实践育人提供专业指导。一线辅导员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实践育人工作渗透在大学生课堂内外,随着辅导员准入门槛的提高、辅导员培训力度的加大,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辅导员逐渐成为高校形势政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者,通过课堂内的集中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以往,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部门、团委负责组织,承担指导任务的主要是辅导员。但辅导员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将实践育人能力纳为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实践指导提高到与课堂育人同样的地位,增强辅导员实践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要把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日常工作量,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表彰先进和考评的重要依据。

3.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辅导员实践育人提供制度保障。要制定辅导员实践育人相关制度,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将辅导员实践育人工作计入其工作量中,在对其实践育人工作进行考评时,将明晰性与模糊性相统一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一方面考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考查辅导员在指导和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要加强资金支持。资金是实践活动进行的基础,同时经费也是制约实践育人的重要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机制。每年开展的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辅导员在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同时,针对经费问题,实践活动直接组织实施的辅导员要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反映,争取各方支持。

参考文献

[1]桑玉成 王芳 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5。

[2]张文显 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论文作者:谢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职业标准下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论文_谢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