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论文

西汉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论文

西汉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

□ 罗睿骁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和礼物再度去结交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和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令汉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从此,这条线路被作为“国道”使用,各国的使者、商人还有传教士等络绎不绝。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起来。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沿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但匈奴却不肯就此善罢甘休,采取各种手段加紧破坏、掠夺西域地区。来往使者、商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时刻面临着威胁。西域地区原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但随着张骞通西域和汉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西域诸国亲汉的趋势逐渐明朗。匈奴非但没有放弃对西域的染指,还进一步加紧对河西走廊一带的掠夺,并勾结危须以西大宛等国,扣留和杀害大月氏、身毒国派往汉朝的使节,戕害汉朝官吏,使汉朝的使节和商队无法顺利通往西域。又挑唆楼兰、姑师攻劫汉使,刺探情报。再加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多荒漠,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确保来往人员的安全迫在眉睫。汉朝政府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以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定,保障来往人员的安全。

军事上最首要的措施就是驻兵。元狩二年,汉武帝在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设置河西四郡,派重兵驻守,为下一步进入西域做好准备。据《汉书·李陵传》记载,李陵曾经“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1]太初二年,为配合李广利征伐大宛,汉武帝又派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一面加强防御工事,一面又增加十八万戍卒驻守酒泉、张掖地区。丝绸之路相关军事防御的兵力,主要来自于边郡、军镇“领护”机构和属国统领的军队。其中边郡兵是主力,也是常驻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护边防。其中守护边塞的被称为戍卒,包括燧卒、障卒和塞卒,一般由内郡的戍卒,驰刑徒和归附的少数民族士兵担任。和平时期负责巡逻、侦查敌情,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报警,战争爆发时也要参加战争。还有被称为“田卒”或“屯田卒”的屯田兵,是一种且耕且守的军事力量,一边维护边疆安全,保护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南北道,一边发展农业生产。西汉在西北地区选择的屯田点基本上都在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地上,既方便军事行动,又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比如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屯田点有楼兰、精绝、于阗等,北道上有柳中、焉耆、轮台等。这些地点都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是东西方使者、商人的必经之地。除本国军队外,参与驻防的还有属国兵,即归附于汉朝的少数民族士兵,由属国都尉统领。军队的驻守势必会让流窜劫掠的盗匪忌惮三分,也能震慑沿线城中的反汉势力,维护西域局势的稳定。

2.4 OSCE考试方案考生反馈 考试结束后,共发放自设调查问卷162份,回收162份,回收率100%。61.3%的考生对考试所提供的场所、设施及考场服务满意。21.4%的考生在考试之前对OSCE有所了解,45.12%的考生认为本次OSCE考试人文护理沟通考站最难,但能够考查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52.3%的考生认为临床思维考站最简单。41.5%的考生认为SP能够形象的模拟临床患者。78.3%的考生认为考试总体难度一般,有助于促进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认可OSCE考试,认为考核方式新颖、客观,能够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临床技能的掌握,值得推广。

边地机构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对外联系的第一站,他们肩负着繁重而复杂的外交事务。但凡外交使节之迎送,外交文书之授受,涉外事务之办理,互市管理等均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如果外国或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要向汉朝朝贡、遣使或有其他联系,首先由各边防机构负责接待和传达。如西域诸国来汉朝的使节,首先由西域都护保证南北两条交通要道的畅通无阻,并接待使节的往来,再通过西域都护转送朝廷,这也是都护命名的由来之一。汉代以羁縻统治周边藩属国家,与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须派遣质子到汉朝以维护双方关系,因此迎送质子也是边防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如西域都护就有接纳质子,并将其护送到中央政府的职责。

其次,相较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更关注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务实”问题,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务虚”问题相对淡漠。理工科学生对政治的态度更为冷漠,功利心较强,奉献意识较弱。当下“宅文化”、“二次元文化”、网络游戏在高校,尤其在理工科院系中泛滥,更加剧了理工科学生对重大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回避。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学生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除了学习之外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其中,占用了本该进行学习的宝贵时间。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6]汉朝想要掌控西域,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攻打是不现实的,况且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汉朝设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职官来管理边疆事务,如主管北疆匈奴的使匈奴中郎将,管理属国的属国都尉以及处理西域事务的西域都护等。这些官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既理民政,管理少数民族的安抚、赏赐、互市贸易以及朝见天子、纳贡等相关事务;也管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修筑防御工事也十分重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挡北方匈奴的进攻,派蒙恬将秦、燕、赵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延长到临洮。汉初国力弱,面对匈奴的进犯只能采取防御为主的措施。武帝后国力强大开始还击,但战争耗费巨大,长城的防御功能还是必不可少。西汉王朝先后对边塞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修筑活动。汉代长城也被称为“西塞”,是汉朝在占据河西走廊和开通西域的过程中所修筑的防御工事的通称,可见西北地区在西汉长城防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西塞东起金城郡的令居,向西直至敦煌郡的玉门关。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2]这一次的修筑工事从令居向北,经过张掖、休屠、武威,最后到达酒泉。它成功地将匈奴和西羌分隔开来,使后来在战术上各个击破有了实现的可能,有力地巩固了河西走廊的安定局面。元封三年,为进一步开辟通向西方的道路,汉武帝发动了攻打楼兰的战争,以便在靠近西域的地方修建一个与西域诸国联系的基地。战争胜利后,西塞也随之延长,“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3]即从酒泉延伸至玉门关。太初元年至太初四年,又修长城至罗布泊,“西至盐水,往往有亭”[4]的盐水,便是指罗布泊地区。长城的逐段西延,体现出汉朝在西域势力的逐步扩大。通过修筑边塞,派兵驻守,汉朝实现了对当地的有效控制,当地人慑于汉军的威势也不敢轻举妄动,才能保障来往使者、商人的安全。

古代社会通信不发达,道路通畅对于信息传递至关重要。秦国祚虽短,但对交通的投入却是空前的。蒙恬修长城之后,又受命修从九原郡到咸阳的直道。据调查,秦直道的许多残存路面宽30~50米,能够供步兵、骑兵等大军团顺利通过。沿途还设有兵站,可储存装备,屯驻军队,保证充足的物力、兵力支援边疆长城。西汉沿用秦朝的北边道,又在秦的基础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军用边防道路。从汉武帝与西域诸国联合击退匈奴后,汉王朝就开通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南北两道,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踰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踰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5]这南北两道是汉通西域的军事要道,也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边地设置有属国,用来安置降附的少数民族部众,受边郡太守的节制。西域都护也有接受降附的职责。如元帝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人降都护,都护分车师后王之西为乌贪訾离地以处之。”[7]西域都护不仅接受匈奴王的归附,还在西域划分土地安置降众。

嘎绒每天早上8点来到营业部,有些时候还早一些,从来不迟到。他来早了,便守在后门边和莽子说话:你一定看见小偷了,快给我说说是谁?看到甲洛洛走近,嘎绒笑笑,也学会了用汉人的方式打招呼:吃饭了吗?甲洛洛没好气地回应:一天只知道吃,又不是猪。嘎绒坏笑:我们的生活比猪有趣多了。这时西西来了,穿着从不离身的黑藏服,围着暗红围巾。还没等她走近,嘎绒便让出自己屁股下的木桩。西西正眼也没看他们,盯着莽子:昨晚冷了吗?嘎绒抢着回答:昨晚的确有点冷。甲洛洛张开的嘴还没出声,西西扭头:我在问莽子。甲洛洛赶紧把嘴闭上,嘎绒的脸上浮起一层红。

此外,边防机构还扮演招降纳附的角色,将有意归顺的敌人转化为盟友,军事和外交手段并用,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汉与匈奴争夺西域,匈奴一方面阻碍汉与西域联系,一方面又派遣使者到西域活动,拉拢诸国,与汉朝展开外交争夺战。《汉书·西域传》记载:“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道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部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8]

[19]B?V?nhóaTh?thaovà Du l?chVi?t Nam, “V?x?yd?ngvàpháttri?nn?nv?nhoáVi?t Nam tiênti?n, ??m?àb?ns?cd?nt?c”, http://bvhttdl.gov.vn/vn/vb-qly-nn/5/595/index.html, 1998年7月16日。

可见在斗争初期汉、匈在西域地位还比较悬殊。这种状况在呼韩邪单于归汉之后得到很大改善。匈奴郅支单于西迁后仍想联合乌孙,但乌孙看准匈奴势弱,于是杀掉使者并将头颅送到都护府以表示归汉的决心。这是汉与匈奴外交争夺战的胜利。

外交手段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西域诸国会在汉需要时竭力提供帮助。战争时补给困难,汉军便可从西域盟国那里获得支援。汉武帝在罪己诏中提到:“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9]

这一方面表现战争的残酷,一方面又体现出诸盟国对汉军竭尽全力的帮助。除了军事上帮助之外,诸国对来往的汉朝使者也是一律款待。楼兰和姑师就是因为承受不住迎来送往汉使的负担而转投匈奴,最后被汉军攻破。

通过军事与外交手段的恩威并施,西汉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一步步加强,一方面,汉在与匈奴的西域争夺战中取得胜利,维护了西域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为来往的使者、商人、传教士、旅客等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另一方面,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汉朝商人、使节的地位,使他们在旅途中能受到各国的款待和帮助,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旅途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改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李陵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779.

[2](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0.

[3](东汉)班固.汉书·李陵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160.

[4](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9.

[5](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158.

[6](春秋)孙武.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32.

[7](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159.

[8](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166.

[9](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17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宋英俊

标签:;  ;  ;  ;  ;  ;  ;  ;  ;  

西汉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