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的激情改革_mba论文

中国MBA教育的激情改革_mba论文

中国MBA教育激情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激情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者“管理”能力薄弱

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教授公开表示,中国MBA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如教材西方化、录取科举化、教学灌输化等等。这里面最大的弊端就是录取方式,因为方式不当,录取的学生不一定完全具备管理和商业的能力。

由于缺乏实践,很多已经系统学习完MBA课程的学员,在管理沟通、领导力开发、职业规划、组织行为上仍相对薄弱,这也是我国MBA教育存在的缺陷。业内调查显示,行业经验丰富、有知名企业经历的MBA毕业生广受欢迎,同时,仍有一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信心受挫。

“领导者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我国MBA教育发展即将进入第18个年头时,被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更有业内人士坦言,“我国MBA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全国工商管理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主任樊为教授认为,由于前10年我国各高校MBA教育主要强调专业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强调全国MBA教育的统一性,所以导致各高校课程雷同。

立足实践提升实力是出路

“知识的贬值是很快的。”清华大学经管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高建的表述直接而客观,“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特别强调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随着和实践的接触、和企业家的接触以及自身的锻造,很快提升”。

MBA生源的低龄化趋势也在提醒着人们,MBA教育真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者?对此,我国很多高校商学院都在进行MBA的课程改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等高校都在做着尝试,注重“实践”成为改革的方向。

高建表示,具有整合性的“实践”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学生就业到工作岗位上的需要。所以就需要在MBA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可解决来自于实践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做分析、做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训练”。高建说,同时根据此前的学习,具备了一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后,培养针对多种原因影响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以多元化的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走进现实,到企业里面去,跟企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中国式MBA输向世界

MBA教育后管理者得到的是什么?是知识?是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思维模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家如此形容接受完MBA教育后的收获。其实在这些企业管理者看来,在求学过程中,不是想让自己变成知识丰富、理论过硬的管理专家,而是从中得到启迪,培养成体系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业内专家谈起MBA改革时告诉记者,MBA对象以在职学生为主,所以教学重点不是在于灌输MBA知识,而是提升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领导企业优良素质的培养上。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中,都应该注意向提升能力和优化素质的方向发展”。该专家提出。

对我国MBA的发展,做过多年管理培训的樊为教授提出“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创新思路,中国在引进和进行MBA教育时,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使它更适应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这需要我国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使它本土化、中国化。我国再有十几或20年的努力,将中国MBA在更高层次上国际化,将具有中国元素的MBA教育输向世界,而不是单纯引进。

中国MBA教育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 MBA学生≠研究生

目前,我国一般将MBA的学生和其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统称为研究生,“但研究生这个词是从英文graduate student翻译过来的,没有任何研究的意思,它只是说本科毕业后的学生”。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说,过去中国本科毕业后的学生大都从事研究工作,所以把他们都叫做研究生。

但实际上这种误导对MBA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BA是本科毕业后的学生,不是研究生。MBA教育也不应该是研究生教育,而是本科后的职业教育;MBA学位也是一种职业学位。虽然我们大家在平常都说MBA学位是职业学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MBA教育偏离职业学位教育,误当做是研究生教育。

MBA不是一个学术性的学位,不是研究生教育,而是职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所以在培养方案上不能沿用过去像培养学术性硕士那样的人去培养。管理者、领导者除了知识以外,还要有能力、品格,所以MBA是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所以需要“软课程”的设置,如管理沟通、领导力开发、职业规划、组织行为等。

误区二 MBA学习≠“硬课程”

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在MBA课程设置中,也存在偏颇,将MBA教育当做是研究生教育,造成“硬课程”很多,而软课程,特别是关于能力、品格的训练太少,在仅仅有关的少数几门软课程和硬课程一起上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因为硬课程的硬性要求,而忽视软课程,最后导致学生缺乏软课程的教育。

目前MBA的课程是按照老师的专业学科设置,比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多是一些职能性课程,但这样的知识传授与专业学科分界,使学生学习了不同职能方面的课程,但是缺乏整合性的能力和教育,而现实中企业的问题多是整合性的。

另外,课程的设置与研究生课程没有区别,基于理论学习,最多是借助案例学习,但本质都是从书本上学习,案例也是在教室中讨论与实际有关的东西。都缺乏实践,结果MBA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从经验和实践中学习,而从实践中学习更贴近实际。

误区三 企业经验≠全球视野

目前MBA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缺陷,现在MBA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也有一些中国企业案例,但是深度还不够。学习中,课程内容缺少有深度的中国企业案例,学生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中国国情中有政治、法律、监管等方面各种各样的国情,但是在课程中体现不够深刻。

另外,对全球经济认识的不足、对全球化时代跨国经营的了解过少,都是现在学生的问题所在。

钱颖一结合教育实际表示,例如最近发生在华尔街但是影响全球金融动荡的事件,同学需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全球化时代跨国经营有所了解。

改革案例

案例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新版MBA”

今年秋天,刚刚踏入清华经管学院的MBA学生们发现,他们在前8周上的是一些“软课程”,包括“管理沟通”、“领导与团队”、“职业发展规划”、“管理导论”等。而针对明年的新生,清华经管学院则要为他们再开出新的“批判与分析思维”、“领导力开发”等课程。

在MBA课程第一学年的4个模块中,这些“软技能”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1模块,2、3模块是常规的“必备知识”,第4模块则是新开设的“整合性实践课程”,学生将组成6人小组,演练真实项目。清华MBA的企业家校友将被邀请担任教练,提供指导并打分。

“在入校后的前8周里,同学们将集中所有的力量学习未来领导者必备的能力、认知和品格方面的课程。我们想让这些学生在进入商学院后的第一时间,在学习其他知识之前,先进入‘自我认知’的过程。”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介绍说,以此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硬课程”的偏颇。

除此之外,今年起,清华MBA将取消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用“案例分析报告”取而代之。新版清华MBA要求所有学生写综合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们深入一个企业或者单位,研究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写出一个具有分析意义的案例,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案例二 上海交大提前面试

明年上海交大MBA实行自主招生,通过提前面试的方式,遴选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和实践经验强的考生,全国联考成绩只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资格线就能被录取。,

据了解,这种“自主招生”即根据考生本人提出的申请,由MBA招生领导小组进行背景考察和慎重讨论,针对比较优秀的考生,安排其在MBA全国联考前进行提前面试,经过规定的程序,学校将适当放宽全国联考成绩要求。

提前面试分为3批,每批160人,面试内容包括英语口语、综合素质能力,其中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对考生背景和面试表现的综合评估。

有关考官表示,面试目的是了解最真实的考生。现在MBA考试有很多培训班,考生会把自己包装好有备而来,为此,考官会根据考生的实际工作背景来设计诸多问题,考察考生是在说实话还是在表演。

交大MBA招生办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改革招生方式的目的就是希望一批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能进入到MBA深造,改变以往低龄化学员笔试容易通过而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

高端访谈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全球化经历”将逐步成为MBA培养必要环节

“在MBA改革中,清华MBA将努力把学生们的全球化经历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环节来抓。”钱颖一表示,清华将安排学生在第一年后的暑期海外实习、第二年秋季学期的海外交换、第二年寒假期间的海外学习之旅等等。

据了解,国外的一些领先商学院,现在已经开始要求每一个学生在MBA学习的两年期间都要有至少一次全球化经历。“清华经管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提高全球化经历要求的比例。”钱颖一说。

同时,学院的“整合性实践课程”将为学生提供真实演练。在谈及整合性实践课程设立初衷时,钱颖一院长介绍说:“过去的课程大都是基于学科分类的职能性课程,而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性课程。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比如收购、上市、创业等都是综合性的、整合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在职能课程基础上的多学科整合课程。另一方面,‘整合性实践课程’还要让学生通过真实项目从经验和实践中学习。这毕竟同从书本上学习,哪怕是从案例中学习都是不一样的经历。这是目前MBA教育中欠缺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必将成为今后MBA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新版清华MBA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根据这一定位,新版清华MBA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做出了重大的变革,培养未来领导者在“认知”、“知识”和“实践”3个环节上的完整性。

目前国外一些商学院也在就MBA课程进行改革,清华的改革基于中国发展企业变革的需要。钱颖一认为,上一次MBA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在50年前,那一次的改革影响了50年,所以现在又是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有一些新的内容、方式的时候了。

“今年是MBA教育的100周年纪念。在这样一个时刻,清华经管学院推出新版清华MBA,是把MBA教育在新的100年中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举措。”钱颖一总结,我们希望清华起引领作用,使更多学校对“软技能课程”更为重视。

中国MBA教育培训的引进和发展

■1980年8月18日,原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美国商务部联合在原大连理工学院创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开办第一期MBA课程班,学制3个月,课程主要是美国MBA课程的浓缩版,参加学员120人。这可以称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MBA课程教育,到今年已有28年历史。

■1985年3月3日,由原国家经委、欧共体合作主办工商管理(MBA)硕士研究生班在北京西苑饭店开学。共有34位学生经公开笔试、面试录取入学,意味着我国开始正规进行MBA硕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到今年已有23年历史。

■1989,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设立“培养中国式MBA研究小组的通知”》。

■1990年,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大3所高校试招MBA研究生。

■1991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授权,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试办MBA课程。这9所高校分别为: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厦门大学、西安交大、复旦大学。“教育口成规模地举办MBA硕士学位的教育”已有17年历史。

■1994年,中欧国际商学院开办EDP(企业经理人员短期课程进修项目)。该项目多注重对学员的终身充电、对学员新知识学习的补充和超前管理知识的学习。

■1999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开设EMBA课程,注重在职人员决策能力的培养。

(资料提供:全国工商管理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主任樊为教授)

标签:;  ;  ;  ;  ;  ;  ;  ;  ;  

中国MBA教育的激情改革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