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的语言审美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运用。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和语法关系,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地理教学语言艺术,包括生动形象的艺术言词和恰当、明快的语言讲解技巧。两者巧妙结合与灵活应用而成的语言艺术化,不仅使地理教学的声、情、形有机地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在审美的情趣中促进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强力催化剂,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使地理教学语言审美化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
(一)、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地理》中就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叙述。如“读一读”栏目中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极昼和极夜”、“水陆温度的差异”、“天然动物园”、“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让黄河披上绿装”等阅读材料。它们或是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或是以准确鲜明、风趣优美、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描述地理事象、地理特征。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三者结合的诗词、歌曲,如王莘的《歌唱祖国》、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唐代李白的《朝辞白帝城》、《下江陵》、杜甫的《望岳》、清代高鼎的《村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表情去朗读,或绘声绘色去描述,或引导学生适度吟唱或共同朗诵,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大增,对知识的理解和留下的印象也就深刻得多。
(二)、巧借文学知识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巧借文学知识中与地理有关的诗、词、民谣、谚语等来加强课堂的语言审美化,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如:讲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引用“免死狐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引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引用王维的“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河流水文变化,引用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讲山地垂直气候变化,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景象,引用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溏处处蛙”和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入海不复回”;讲长江下游江阔水深,引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讲横断山区、云贵高原气候地形特征,引用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西南地区解放前交通状况,引用民谣“山岭高、山岭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等。用这些文学知识丰富课堂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为这些文学知识,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比喻恰切,富有情景,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三)、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因材制宜地引入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不仅加强学科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结合历史学科,讲“日界线”时,引用麦哲伦一行环球航行一周返回西班牙发现丢掉一天的故事;讲“洋流”时,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洋流助战”的故事;结合物理学科,讲“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时,引用力学分析中“平行四边形法则”定合力方向;结合化学学科,讲“酸雨的形成”和“石灰岩化学溶蚀作用”,分别引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去说明,即2SO[,2]+0[,2]→2S0[,3]﹑SO[,3]+H[,2]O→H[,2]SO[4],N0+O[,2]+NO[,2]+H[,2]O→2HN0[,3]和CaCO[,3]+C[,2]+H[,2]O→Ca(HCO[,3])[,2];结合数学学科,讲“正午太阳高度角H=90°-|Ф-δ|”和“恒星日与太阳日地球自转角度不同”时,均得用几何知识加以具体求证;结合政治学科,讲“工农业生产布局影响因素”时,引用政治经济学常识中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以解释等。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正如钱学森所说:“地理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内容十分广阔,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运用其它学科知识,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这种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陶醉于教师所描述的情境中。
(四)、将教学内容编成琅琅上口的歌决,顺口溜,对联等。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去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将其编成歌决、顺口溜、对联等。如将四种类型降雨编成“平步青云对流雨,勇攀高峰地形雨,冷暖相同峰面雨,旋转急上台风雨”;将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地区差异编成“辽宁冀东川西铁,白云稀上金川镍,磷川滇黔两湖产,煤油三北煤西南,有色赣湘两广出,攀枝花钒钛大余钨”;把地壳中主要八种元素由多到少排序利用谐音归纳为“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纳)家(钾)美(镁)”;我国储量世界首位的矿产归纳为“巫(钨)弟(锑)心(锌)太(钛)烦(钒)”;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概括为“美加法澳阿,饿了就去拉”;又如地理知识对联的编写,反映我国自然地理的对联:
上联 下联 横批
长江似“蛇”东海去黄河如“几”西天来 大江东去
长夏无冬海南岛冬长夏短黑龙江 幅员辽阔
天涯海角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 景观各异
桂林山水甲天下苏杭美景冠人间 伟哉华夏
总之,教学中注意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由繁杂变为概括,由干巴枯燥变为妙趣横生,使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往往会使教学收到出人意外的功效。
第二、注重语言的讲解技巧,加强艺术语言的感染力。
在艺术语言确定的情况下,应注重语言的讲解技巧。如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明快形象的面部表情,手势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从而加强了审美化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描述我国壮丽的河山,要用热情的语调,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介绍全球的环境问题,要用沉重的语调,以唤起学生的危机感;讲长江三峡,让学生共同吟诵李白的《朝辞白帝城》,使学生在吟诵中,联想出水流湍急的长江三峡景象;描述午后对流雨特征“转眼之间,浓云密布,遮蔽天空,闪电雷鸣,大雨倾盆,片刻须臾,雨过天晴。”以高频度、高密度的语言振波,使学生情绪亢奋,加深理解;而总结森林的环境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注重慢语,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突出重点,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放松的情况下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较深的记忆。又如手势的应用,讲黄河下游时,可配合高举的手势、仰望的眼神,使学生对“地上悬河”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用手势助说话,可起到强化语义内容的效果。此外,语言的表述要视教学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初中生,语言要亲切些,语速适当慢一些;对高中生,就不能象哄小孩似的细细咀嚼,应力求精辟、简炼。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语言要能达到审美化,教师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提高思想水平、语言修养,做到用语准确、鲜明、生动,达到运用自如、心口如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