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质衰退的成因探析_体育锻炼论文

中小学生体质衰退的成因探析_体育锻炼论文

中小学生体质下滑溯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体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1月,在一些省份接连发生几起学生跑步猝死事件,联系此前时有所闻的学生在升旗或军训过程中晕倒,一时间,以“体质不强,何谈栋梁”为主题的讨论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寒冬时节,各地中小学的体育课通常以中长跑为主要内容,尽管很多学生觉得跑步很乏味。根据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每周要有四节体育课,高年级每周三节,中学每周两节;此外,学校还要组织课间操、跑操等,以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专家认为,对于正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还远远不够,这个要求只算是维持学生体质健康的底限。

追根溯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由来已久,这是直接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最新校园调查证实了这个观点:八成以上学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体育锻炼计划,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近年学生心肺功能、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弱化,而伴随体质下滑的是精神方面的疾病逐步上升。

改善学生体质需要综合干预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现象,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中国教育科学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认为,学校体育课往往成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众矢之的。比如一些中小学体育课质量水平提升难的原因,在于体育专业老师少之又少,加上其他学科老师大多缺乏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活动,因此很难形成学校体育健身的气氛。其实,学校能否保证开足体育课只是表象,实质是一个涉及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体育课强调“健康性”,在提倡体育生活多元、菜单制选课等多样化创新的同时,淡化运动竞技,对学生运动速度、力量、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对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加以限制。比如有的学校取消了锻炼价值高、锻炼效果好的中长跑、单杠、跳箱项目,代之以跳健美操、打太极拳乃至安排老鹰捉小鸡游戏之类。对这种因缺乏准确理解而排斥竞技运动的做法,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高嵘并不认同。

高嵘指出,尽管新课标对体育的授课内容没有做具体规定,但体育课程的两条主线不能偏离,即运动文化的传承和健康体能的发展。因此,为了体质极弱的学生而把1500米跑列为“危险”体育项目,显然不妥。建议学校可在课外组织长期的竞赛活动,激活学生的课外体育。这种竞赛可以用变通的方式调整规则,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当然,这与整个大环境有关,因为学生在课外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育活动。

在这个背景下,难得一见的北京景泰小学针对“00后”孩子超重开展的体育教学,五年来达到了明显的控制效果。当年的五六年级约有一半孩子超重,于是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加大学生的运动量,每学期称重时凡超重的,都要通知家长注意孩子的合理饮食,还要专门加开一个减重运动锻炼班。体育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冬天生病的少多了。”两相比较,南京一所小学为应对上级检查体育课,要求家长把小胖墩儿领回家的做法,被学者斥为“赤裸裸的教书毁人”。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的一个“中国特色”现象,即家长群体少有锻炼习惯,以及对孩子人身安全的过度保护,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体育教研组组长武杰坦言:“每次开家长会后,家长们除了在意孩子体质健康测试的分数,对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跟体育老师几乎没有交流。”于是,形成了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恶性循环:越不练,越下降;越下降,越容易受伤;越受伤,越不许练。

提出“改善学生体质需要综合干预、对症下药”的吴键认为,在国外,社会认同的理念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就要承受风险。同时,由于有完善的保障、保险制度,学生一旦受伤,学校、家长就会立刻通知医院,保险部门也会及时进行处置,因此不会出现困扰国内中小学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而引发不正常的“校闹”现象。

体育锻炼和高考不是“零和关系”

在各地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讨论分析中,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中小学校的体育锻炼被边缘化,体育科目和体育教师没有地位,学校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压缩,致使被“圈养”的学生成了体质每况愈下的“宅男”、“宅女”。

从现状看,教育部早前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并没有得到执行,不少学校的体育锻炼被高考主科和迎考复习挤占。那么,激烈的高考竞争是不是注定学校体育没有前途?体育锻炼和高考升学是不是“零和关系”呢?

国内不少媒体曾介绍过日本的高考角逐之激烈如“地狱般”竞赛。旅日教授毛丹青也撰文道:“日本考生当天的服装大都是黑色,就连监考老师穿的也是黑衣服,整个气氛很严肃,大有被压抑的感觉。”然而,激烈的高考竞争却没有挤占学生的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两国初、高中生的一项问卷调查,能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

学生体育锻炼没有被边缘化的原因,在日本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升学考试制度。日本中小学建立的全体教职员会议拥有审议权和决策权,校长对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都必须由教职员会议审议通过。也可以说,校长要执行教职员会议通过的决议。这种自主办学模式,让学校能摆脱行政的影响,在具体办学活动中坚持基本的教育规律。此外,学校还建有家长委员会,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日本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对于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无偿化、学校保健安全、学校午餐等的制定,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日,教育部官网披露,为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对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要在2013年两会前建成以此为导向的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机制,其中包括实行公示和问责。可是有学者指出,这种通过将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纳入学校政绩考核,以引导学校重视体育的管理思路,是行政办校模式,而非教育家办校。

目前体育测试在中高考中的加分权重很轻,很难影响师生对学习时间的既定配置,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在中高考招生中加大体育权重。而表示不赞同的学者认为,这个“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模式,只能加剧应试教育,而非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空间。

同样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可见,高考竞争激烈并不排斥体育锻炼。考试评价制度是否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学校是否能自主办学,教师和家长是否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和监督,对学校体育的开展影响至关重要。或许这正是我国解决学生体质下滑问题的关键所在。

推动学生体育活动不能形式化

始于2007年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到2012年已经到了第六届。2012年12月7日,这一届阳光体育运动启动的冬季长跑,首次引入了“保卫钓鱼岛”的概念,以体现“热爱祖国从体育锻炼开始”的长跑主题。按照教育部规定,这个长跑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每天长跑参考距离有三个基数:小学生800米至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和高校生2000米,活动期间长跑总里程目标也相应有三个档次:140公里、190公里、350公里。

出乎设计者意料的是,这个创意很快在网上引起争议,不仅被指“太形式化”,而且被调侃:学生如果没有跑到规定的距离,会不会被认为“不爱国”,如果有学生在跑中出了事,会不会算作“烈士”云云。如此争议,对这项常规体育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

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实际推进的行动,而不是制造“噱头”。回顾我国近年来的学生体育活动,类似的噱头接二连三,比如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以及在中小学推广校园集体舞。如果这些举措真正得到落实,眼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就不至下滑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冬季长跑何尝不是如此,这一活动开展至今,真正重视的学校、学生并不多,有学者归纳其原因:一是有的学校体育场地有限,长跑活动难以展开;二是长跑活动太单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教育部门、学校追求的是形式,每年启动时总是热热闹闹,可是接下来却没有跟踪、监督实施过程。

为了让长跑活动持续深入进行,教育部门不是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而是创造一个个“新概念”,赋予长跑“新的意义”,只能反映出教育部门一如既往的重形式、轻实质的思路。这种治理模式,只会引导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朝着“虚”的方向大做文章。比如会在这一季的长跑活动结束时高调宣布,引入“保钓”概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至于有没有偏离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有没有增强学生体质实际效果,大多就一概按下不表了。

2012年12月末,在教育部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的“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座谈会上,不少与会者呼吁,教育部门应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作为考核各地区和学校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以及衡量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之所言,同样适合于学校体育活动,教育部门、学校不能让学校体育锻炼被功利的浮躁情绪所笼罩,只有踏踏实实通过评价制度改革、增加学校体育教学投入,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势头才可能逐步得到遏制。

标签:;  ;  ;  ;  

中小学生体质衰退的成因探析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