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论文_王阳

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论文_王阳

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221

摘要:研究港口通航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陆运交通压力,建立更为完善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水上运输成本。本文主要分析优化通航能力的方法,强调采用多种技术措施加强航道管理,从而全面保证船舶的顺畅通行,消除港口通航的各种隐患。

关键词:港口航道;海岸工程;通航能力;优化措施

一、港口通航能力概述

港口通航能力主要包括港口的设计通航能力,基本通航能力,可能通航能力。港口通航能力是严格按照上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港口的通航能力设计是严格的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参数设计。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时需要对港口的实地情况进行调研,通过技术、经济与社会等因素综合确定具体的技术指标。达到基本通航能力是航道的理想通航状态,它按照标准船型估算港口的船舶数量、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而得出。具体指标通过船舶尺寸、前进速度等因素综合计算,从而指导船舶的有效有序通行。

主要介绍利用率法计算单向航道的通过能力。该过程主要基于经验公式的计算,认为船舶进出港时排队鱼贯而行。首先将每天的通航时间平均分布相等的n个时段,每个时段组织M艘船只进出港,单航道的通航能力可以表示为M=(24V-n•Lch)•ρ•Ty/D,其中M为年通航能力,n为每d平均安排船队进出港次数,V为平均通航速度,Lch为航道航行的平均里程。D为平均每艘船舶占用的航道长度。Ty为航道的年工作天数,ρ为航道的利用率。

二、港口通航能力影响因素

1.设计因素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设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航道的通航能力,通航能力实际上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情况有关,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多种影响通航能力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风速、气候、水流流速等。如果设计过程中不能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判定,或者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很可能造成航道通航能力受限。航道规划设计应当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的结合,只有航道规划设计合理,才能符合港口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船只通航的未来需要。

2.配套设施

港口日常运转不仅需要有优良的主体工程,而且还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形成综合性的设施设备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船舶的有效通行。基础设备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通航能力。优秀的港口交通配套设施要配备足够的泊位、锚地、码头、防波堤等辅助性设施,这样才能满足船舶的装卸货物需要,达到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港口规模。当前不仅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还要完善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例如通过闸口的船舶智能化缴费系统,可以提高船舶的运转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港口的快速运转。

3.环境因素

港口通航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水文环境对港口通行船舶有较大影响,如果水文情况出现较大变化会影响航道使用。例如,水位波动变化较大,整个港口的通航能力会受到影响。一般港口区域所在城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港口的通航能力,往往欠发达地区港口周边环境治理水平相对较低。

4.服务能力

港口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港口的服务能力,港口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往往影响港口的通航服务质量。随着新型港口通航管理设施设备投入使用,需要引进更为专业的港口管理人员,这样才能满足港口通航质量的需求,提高港口通航控制的有效性,降低港口管理的风险。

三、影响港口通航的主要问题

1.设计方面问题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不当,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尊重相关法规,不能采用科学的措施保证船舶通航的安全,从而影响了通航能力。应当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整体进行优化设计,切实提高港口的整体通航水平。当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也应当充分的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进行设计,运用科学方法保证通航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服务水平问题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港口的服务能力不足,不能为港口船舶的正常通行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有些港口未能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不能根据港口运转需要开发智能化的APP软件,港口服务缺乏必要的电子银行等服务模块,或者缺乏智能化的沟通机制,致使船只在港口通航时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港口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延长港口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港口的服务能力,提高港口控制能力,减少港口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

3.管理制度问题

港口航运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航道管理水平较低,没能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例如,港口运营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根据新型的航道监管技术设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体系,致使航道管理效率不高,航道监测设备作用发挥不足。航道没能按照制度定期清理岸底淤泥,不能保证通航水深要求,无法对航道卡口深入处理。以上这些原因影响了船舶的通航能力。

四、港口通航能力优化措施

1.进一步改善港口条件

随着我国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航运体系日渐完善,未来港口通航能力需要不断优化提升,只有注重改善港口的通航条件,才能推动港口事业的快速发展。港口航道管理的重点是不断完善航道通航条件,加强通航船舶的标准化管理,提高航道通航的效率。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工程的基本尺寸开展全面的设计工作,尤其加强航道的宽度与深度的设计工作,进一步对工程周围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有效清理航道周围风险因素,减少工程建成后一系列遗留问题。

2.强化港口设备运营管理

通航能力提升离不开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应当进一步加强港口现有设备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设备的潜能。发挥各种设备的实用价值,保证设备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尽可能的避免因为设备故障和设备更新滞后影响航道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所有设施设备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转档案,对所有设备的经济价值,维护成本,更新换代计划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设备管理的有序性。依靠强有力的设备管理体系,保证航道运转的高效性。将与船只通航有直接联系的设备进行深度把关,及时做好相关设备的养护工作,对异常问题及时处理,由此达到优化通航能力目标。

3.提高港口服务质量水平

港口通航能力建设应当具有服务意识,强调港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做到根据港口的实际通航需要进行各种技术设备的完善工作,优化相关的操作流程,促进港口各个关键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航道使用者。尽可能的减少明显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减少各种因素对通航的威胁,提高港口的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多个部门的协调机制,对港口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尽量在强有力的配合机制下发挥服务工作的合力。重点围绕着通航船舶的个性化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对创新性导航服务给予高度重视,从而提高港口通过能力。

4.开发港口综合管理系统

提高港口管理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综合性的港口管理系统,提高港口信息化能力。重点加强港口通航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建立智能化港口监控系统,全面收集各种数据信息。其次,结合船舶通航的需要,构建差异化港口通航服务管理机制特征,进一步保证港口的通过效率。对港口通航进行全程有效监控,杜绝港口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降低航道通航的风险。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建设体系正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应当从我国航运事业的现实需要出发,根据通航要求对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先进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施工方法与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航道通航能力,提高港口的管理水平,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港口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宝,王南.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J].人民交通,2019(02):72.

[2]姚峰,张兴华.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J].工业设计,2018(03):142-143.

[3]杨海龙.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36):248-249.

论文作者:王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3

标签:;  ;  ;  ;  ;  ;  ;  ;  

关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探究论文_王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