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科技的格局与发展趋势_科技论文

冷战后世界科技的格局与发展趋势_科技论文

冷战后世界科技格局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格局论文,世界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世界科技发展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世界经济与科技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各国均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调整科技战略,寻求新的优势,以巩固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缘此,世界各国从科技政策、到科技行为本身、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经过激烈角逐,世界科技格局业已初步定型。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的优先发展目标。各国纷纷调整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以强化政府对科技的干预与宏观调控力度

1994年8月3日,克林顿发表了长达31页、题为《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这是美国总统15年来首次就科技发表的正式报告。报告的主旨,在于如何使美国的科技体制实现从注重军事技术到注重民用技术的转变。把发展科技、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为国家意志。

一改过去所恪守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原则,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概念,以政府干预的方式将科研工业由无序变为有助于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序状态,这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做法。科学技术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而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最高决策层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效应,如建立国家首脑科技顾问班子、提高科技部门在政府中的级别、完善科技决策体系等。美国继决定由副总统全面负责联邦科技事务、新聘科技顾问同时进入国家安全委员会和经济顾问委员会后,1993年11 月, 又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 克林顿亲任主席。 1994年9月,欧洲联盟成立科学技术代表大会, 以加强对欧洲科技发展的管理。日本1994年8月2日也决定成立“高度信息通信社会推进本部”,由首相村山富市任本部长,以加强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管理。

将科技发展重点转移至经济领域,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计划,促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是各国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美国政府去年8月发表的科技政策声明表示, 要将民用科技的总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新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强科学的作用, 以服务于美国的“核心利益”,促进政府、工业界和科技界的合作。1994年4 月欧洲通过了《第4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总投资为123亿欧洲货币单位。该计划将集中力量攻克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项目,并加强欧洲各国的合作与协调。英国政府继1993年发表科技白皮书提出“让科技产生财富”之后,于1995年4月又公布了《技术展望报告》, 以促进学术界、工商界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加快英国科技产业化的步伐。1994年6月, 日本政府提出以加强基础研究为特色的“新技术立国”政策,同年11月发表《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增加一倍,日本政府正在重新制定产业政策,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

对科技发展采取倾斜政策,促进科技产业化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美国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科技发展新政策,其内容包括加快技术推广服务,增加小企业技术革新经费,并把小企业对先进技术长期投资的资本收益税减少一半;加强民用科研机构的发展研究,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对民用部门开放;强化官民之间的科技信息交流,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尖端技术并继续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产品给予资助。

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步伐,1994年4月, 美国政府决定在90年代剩余的时间里,重点扶持5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将扶持重点由具体项目扩大到了整个技术领域。另外,在今后几年内,政府还将耗资90亿美元,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培育“创新产品”市场,并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实行6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政策。

日本在促进科技产业化中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制定整个科技发展及重点领域发展的总方针、总计划,以指明整个科技及重点领域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通过建立各种研究开发制度,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开发活动进行指导;对基础技术研究使用的资产进一步减税,对开发高技术实施低息贷款;将国有实验研究设备低价提供给企业使用,将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向民间转让。

英国政府1995年5月宣布,将科研投资重点转移到信息、 生物和新材料等可增加英国市场竞争力的领域上来,并在今后3 年内政府将额外提供4000万英镑,企业界提供4000万英镑,用于上述领域的研究开发。英国贸工部还将耗资7000万英镑支持政府的这一计划,以推动研究开发的步伐。

法国政府为了促使科技走向市场,在财务上和税收制度上采取措施刺激企业发展科技,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法国规定科研人员可以自办企业,并可享受偿还期为15—50年的20—30万法郎的无息贷款。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流动2年以上者可享受1年的工资奖励。

德国34个工业部门设立了96个联合研究协会,将研究成果在整个行业推广使用。德国政府最近提出“公元2000年的产品”科研促进方案,到1999年共投资4.5亿马克,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政府规定, 凡是有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进行合作,以保证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韩国政府自1990年起每年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0.1 %用于教育经费,并计划到1996年将科技经费提高到占国民生产总值3%的水平。

尽管西方国家经济仍不景气,许多国家甚至压缩政府开支,但除少数国家的科技投入有所下降或持平外,总的趋势依然是增加科技投入,政府投入增长较大的有日本、奥地利、英国和德国,其中英国科技投入在1992至1993财政年度增长10%。韩国计划在今年将R&D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4%;欧共体计划从1992年起6年内科技投入每年递增10%。

在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许多国家政府对R&D投入结构作了调整。总的趋势是降低国防研究投入、提高民用研究投入;压缩基础研究经费,增加技术研究经费,将投入重点转移到民用工业技术的开发上来。例如,美国拟将政府R&D经费预算军民两部分由现在的58:42逐步调整到1998财政年度的50:50;德国1993年度国防R&D经费比1991年减少11%;英国决定2000年内将相应投入削减1/3。美国决定在今后4年内将基础研究经费削减12亿美元,比相应经费最高年份低22%;英国也改变传统做法,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的分配比例由现在的45:55调整为40:60。

一改过去政府不干预企业技术开发的做法,加强政府对技术发展的引导和支持,这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美国将指导和参与技术开发作为“恢复美国经济领导地位”的保证措施,决定继续扩大创办由政府牵头、企业参加的各科联合体,通过实施“超级汽车”计划等方式,直接干预关键产业。英国也采取相应组织和政策措施,改变政府不介入“近市场”的立场,转而积极支持工业创新。其目的是协助民间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为此,西方国家和国家集团大力增加对有市场前景的通用技术竞争前研究的支持强度,尤其对信息、通信、新材料和生物等技术的研究,普遍增加了研究经费。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欧共体,在其实施的第三个科技总体发展规划中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业与材料技术、环境监测与预报技术、生命科学与能源技术的R&D经费分别追加拨款28%、32%、20%和50%。

合作意识日益增强,穷一国之力关门搞科研的历史时代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合众国之力进行开放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研究的组织方式发生了由竞争走向竞和的历史性变化

1994年,美国费米联邦实验室宣布发现顶夸克。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是集全球450名优秀物理学家之力而完成的, 这是世界科学史上参与的科学家人数最多的科学发现事件。

在1995年2月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上, 西方七国提出建立“全球信息社会”的设想,并为此确定了8项原则和11 项示范研究计划;4月,世界120个国家的代表聚首柏林,为落实《气候保护框架公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共商大计;6月, 太平洋国家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些事件表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正进入空前活跃的阶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4年11月发表报告指出,该组织成员国的科研国际合作经费在过去几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部分国家已经占到科研总经费的10%。促进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各国科技政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欧洲国家在科研合作交流上先行一步。自从80年代欧洲提出旨在振兴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以来,参加该计划的已有21个国家,总投资242亿欧洲货币单位。从去年开始,欧盟拨款123亿欧洲货币单位实施第四个科研发展框架计划。日本提出的“人类新领域计划”也吸引了27个国家参与。美、欧、俄、日等科技发达国家还正在合作进行受控核聚变方面的研究。

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为什么在近年来变得如此活跃?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应用技术,分科越来越细,研究项目越来越多,单个国家要在所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是不可能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成为各国科技决策者的必然选择,这是国际科研合作活跃的第一个原因。例如,日本在应用技术上世界领先,但基础科研不足;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整体科研实力较弱,在基础科学上却不乏长处。两国于1994年5月确定了政府间科研合作关系, 在技术交流中各取所需。

其二,如今的科研项目、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项目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点,只有多个国家共同投资、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才有可能进行。例如,拟议中将于1997年建造的“阿尔法”航天站,其耗资可能高达百亿美元,参与该计划的就包括美、俄、日、加和7个西欧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出现了停滞和下降的趋势,加强科研合作的要求也就特别强烈。

第三,一些科技问题具有世界意义,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才可能获得圆满解决。如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课题,在近年来尤其是1992年6月联合国地球首脑会议以来, 已经受到各国家、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接连不断;又如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问题上,如果没有占世界人口3/4 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人类要进入“信息社会”只能是一个梦想。

最后,在先进生产技术和高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合作,集众家之长,不仅将带来科研实力的增强,也意味着科研成果能更快地进入市场、转变成经济效益。例如欧洲航天局在80年代开始研制的“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集中了欧洲各国的先进技术,如今“阿丽亚娜”已经占领世界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市场60%的份额,并给参与计划的欧洲各国带来可观的盈利。

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中国科协统计,还在1993年,中国科协就派出了165个科技团组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到那年年底, 中国科学院已有200多名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组织中任职。

学术界、工商界与政府三方联手,促进科技产业化,以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科技产业化浪潮正席卷全球

将科技发展主方向由军事转向经济是加快科技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冷战”期间,巨大的军事压力使得美国科技无法加快产业化的步伐,致使在微电子等一些科技产业领域被日本超过。“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力主将科技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大促进了科技产业化的步伐。1993年,美国政府放弃了“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大科学项目,与此同时提出了大量发展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等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措施。1994年8月美国又发表了自70 年代末期以来的第一项科技政策声明,决定把民用科研总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

美国的这些措施使得其科技产业化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中,美国执世界之牛耳,带动了全球信息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等其他高科技产业领域,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也进一步加强。另外,美国一些科技产业已夺回了前几年丢失的市场。目前,美国汽车工业已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并开始重新夺回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1993年,美国半导体业夺回了1986年丢失给日本的第一的地位。1993年世界54.1%的专利权为美国人所获得,遏制住这一数字长达15年之久的下降局势。

欧洲由于过去对科技产业化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993年10月举行的欧共体科技首脑会议指出,欧洲国家如果对科技发展再不予以足够的重视,有可能在下个世纪被一些发展中国家超过。巨大的危机感已使欧洲国家奋起直追,加快了科技产业化的步伐。

为了贯彻“科技领先,发展生产”的方针,欧洲联盟1994年4 月通过《第4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94—1998), 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项目,同时要重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该计划优先发展信息技术、遥感、能源和工业技术等易于产业化的技术领域。德国政府公布1995年科研预算时认为,增加科研投资是为了促进科技产业化,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英国继1993年发表科技白皮书、提出“让科技产生财富”之后,于1995年4 月公布《技术展望报告》,以促进学术界、工商界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加快英国科技产业化的步伐。

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并不等于忽视基础研究,而是要求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界研究、开发也应相互协调,否则科技产业尽管可以在一定时期迅速发展,但无法得到高效率的持续发展。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研究,科研投入“民高官低”的日本最近几年尝到了科技产业后劲不足的苦头。日本通产省1994年11月发表报告说,1992年至1994年日本企业的研究经费呈递减趋势,是1953年来开始统计日本企业研究经费以来的第一次。专家认为,日本科技的这一衰退不完全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目前,日本正在采取补救措施,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政府对科研投资的力度,重新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以正确估价其技术竞争力。通产省打算与文部省合作,从整个社会体系出发,以国家的研究机构、大学、民间研究设施为对象,深入探讨各种问题,研究并制定适应21世纪的产业技术政策。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亚洲“四小龙”等在近几年也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绩。韩国的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美、日、欧强有力的竞争者。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计算机软件第二大出口国。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倍受关注。科学家们预言,以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到来。谁能抢占制高点,就意味着谁能更多地占领市场——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巨大的市场

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标志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自1993年美国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许多国家开展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宣传普及活动,有关产品、技术和服务项目纷纷问世。作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互联网络”,目前已有3500万用户,据调查,2000年用户将达到2亿。 日本通产省预计,到2010年,多媒体市场将高达123万亿日元。

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将进一步推动处理手段的发展。目前,计算机已成功地具备了人左脑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具有人右脑的模糊处理能力以及整个大脑网络同时处理大量信息能力的计算机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现在,科学家已在研究模糊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并把希望寄托于光芯片和生物芯片上。人工智能的实现将标志着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突破后,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将推动新产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在未来产业结构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最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带来希望。新材料品种目前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具有优异性能和特定功能的新材料,将大大加速产业革命的步伐。

新产业革命目前正处于酝酿时期。美国《未来学家》预言2025年科技前景时指出,科学家将绘制出生物的基因图谱,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建成,原子测控技术可以制成具有高度特殊功能的材料。

与此同时,巨大的潜在市场,催使各国争相开发环境技术、研制“绿色产品”;发展环境企业。

美国制定了以保护环境和刺激新技术发展为中心的环境政策,力图使“绿色”技术成为政府整个技术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994年将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实施一个跨部门计划,促进环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韩国、新加坡等国也把环境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

今后的生产只有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尽可能少地产生废料和污染物、才可能具备竞争力。因此,美国政府将通过“能源之星”计算机计划、与企业合作的“超级汽车”计划等方式,推进“绿色”产品的开发。德国计划从1994年初开始强制实施《电子废弃物法》。

与环保有关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环保已从单一技术逐步形成产业,从净投入转为大量产出。当前,德国环保产品已占世界环保产品生产的21%以上,美国约占16%,日本约占13%。预计到2000年,无论在价值还是就业人数方面,全球环境市场都将超过空间工业。“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焦点。

科技格局初步定型,但竞争仍在继续。捷足者固然先登,后来者未必不能居上

“冷战”结束后,世界科技发展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经过激烈的角逐,一些领先的国家已占居了强有力地位,目前世界科技格局已初步定型。

80年代末科技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美国对科技政策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近期内很难动摇。前些年科技发展咄咄逼人的日本,近几年显露出其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与美国的差距将有扩大的趋势。西欧国家近几年倡导科技走向市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科技将面临一个大发展。昔日科坛巨人的前苏联自解体后一蹶不振,俄罗斯科技严重滑坡,近期很难恢复元气。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诸如中国、印度、巴西和亚洲“四小龙”等正在加紧科技研究和开发,已开始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在这些国家中,最突出的要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1994年科技政策的总结和展望》报告中认为,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各国正在努力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亚洲科研正在兴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一些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人士多次预言,中国科技将在21世纪再度领先,但中国对教育和科技投入不足,科技面临巨大挑战。调查显示,1990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121亿元, 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68%,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2.3—2.8%,而且低于韩国、印度、巴西这几个国家的投入,尤其是韩国已近2%。1985年至1990年, 虽然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年均增长率为13.9%,但由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5.6%,其结果是投入强度反而从0.74%下降到0.68%。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我国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份额不断下降,从1985年的5.56%降为5年后的4.02 %。 1991年和1992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2%和0.71%,199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2%。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世界。这场具有实质意义的革命,将如当年的工业革命一样,给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专家预计,到2050年科技知识将是目前的100倍。从现在到下世纪中叶, 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在多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壮大自己,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捷足者固已先登,后来者未必不能居上。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观潮台

标签:;  ;  ;  ;  ;  

冷战后世界科技的格局与发展趋势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