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神东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
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来讲,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时质量不合格的饮用水会极大的影响人体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死亡的严重后果。为了保证水质监测能够符合相关的要求,因此需要找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微生物实验室中的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较好的对微生物实验室的水质监测提供可参考资料。
关键词:水质微生物;微生物检测;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控制要点
引言
水质微生物的测定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水体所受到的污染的程度,检测的结果对于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状态分析以及污水综合排放的控制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微生物样品所具备的特殊性,必须提高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对样品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
1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技术相关要求
对于实验室而言,为了较好的对水质进行相应的检测,首先注意生物实验室的良好通风,同时注意避免出现尘埃和温度骤变的情况。注意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洁,实验室在实际的水质监测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实验用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整洁。对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室中的清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禁止在无菌室中堆放杂物,以避免出现污染的情况。若在实际的对于水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带入一些实验器械,需保证包装严密,并经过了较好的消毒。而在无菌室的日常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对无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期的监测。在实际对微生物监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然沉降法对无菌室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
2影响水质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因素
2.1人员
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培,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背景、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相关标准方法的操作步骤等,并经相关检测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进行检测工作,严格按有关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要求开展微生物检测工作,积极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及可靠程度,所以,人员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检测人员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职业道德素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等,没有求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就算有再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有准确可靠的结果。
2.2实验器具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实验中用到的各种量器、仪器的准确性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例如,用久了的天平因为磨损、腐蚀等因素可能导致称量不准确;检测仪器由于部件老化或损坏导致标称指标无法达到,使得仪器运行在错误状态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将错误的数据引入实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量器和仪器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检定,确保检测过程中不引入错误数据,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另外,容器、量器的不洁净是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样品批量检测过程中,容器或量器都要重复使用,在每次使用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清洗是防止样品间交叉污染的有效手段;采样容器使用前要进行清洗,同样是为了防止样品间的交叉污染。
2.3检测方法选取不当
不同的水质由于所含物质和微量元素不同,水质检测人员必须采取不同水质检测的方法,若检测人员对水质的差别判断不正确,采用了错误的检测方法,就会直接导致水质检测不准确。
2.4水质类别
在进行水质检测的时候,不同的水质类别应该采用与其对应的水质检测方法。比如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时,所采用的方法就具有比较大的差别。进行地面水水质检测的时候,在采集水样时要综合各种各样的情况来采集,比如水体水位、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分布、距污染源距离、受给排水影响等情况。
2.5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也是一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环境的洁净程度等。虽然现在实验室配备了各种设施来控制环境条件,但由于人们对于这种问题的认识不够,因此常常忽略它的重要性,使得环境因素成为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潜在问题。温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境指标,温度的波动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温度对于样品、检测设备、容器、量器等所造成的改变是我们无法察觉的,因此工作中,实验人员往往不会刻意去控制环境温度,这就为检测工作留下了隐患。环境温度对于样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工作中要确保从标准曲线制作到实际样品测定整个检测过程环境温度一致,这样才能避免温度对于实验数据的不利影响。水质检测所应用到的试剂、药品种类多数量大,这其中有部分可能会通过污染空气或实验用水间接影响到一些项目,导致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因此环境的洁净程度也是一项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尽量使容易产生交叉污染的检测项目分开场所测定;二是各个场所做好通风工作;三是实验用纯水密封保存,使用前经纯水机过滤;四是样品测定前先利用空白实验确定在此环境条件下是否还有干扰存在,若未消除则继续采取措施净化环境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水质检测结果正确性的措施
3.1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具备无菌采样玻璃瓶,而且玻璃瓶必须经过2小时180℃的高温干热灭菌消毒。在采集时要避免手指或者其他物品对采样瓶的污染,不能使用要采集的水样对采样瓶进行涮洗,也不能对水样进行搅动,以免水底沉积物受到搅动漂浮上来污染水样。对于不同的水样采集,要有不同的重点:如果采集水源水样,应该选择汲水处;如果采集水库或湖泊等具有一定深度的水样,应使用直立式的采样器,且不要混入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采集管网水要注意采集的时间,因为如果夜间采集可能析出沉渍在管道上的附着物,所以在取样前应将水龙头打开,通过几分钟的放水来将沉积物排出;采集出厂水时采集点最好设置在输送管道的入口处。值得注意的是,水龙头要用浓度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或者用酒精灯的火焰进行3分钟左右的烧灼后再将放出的水样接入采样瓶当中。在采样时注意在瓶内留出足够的空间,通常采样量为采样瓶的80%,这样才能够便于在分析样品时充分将水样摇混,从而获得代表性样品。采集完成的样品应该及时地运回实验室当中,必须在2个小时之内进行检测和分析。如果无法在2小时之内进行,那么应该进行冷藏保存,温度维持在10℃以下,并在6个小时之内进行分析。
3.2对于常用器材以及仪器的质量管理方法
对于临床水质监测过程所需使用的器材以及仪器,必须是硼硅玻璃制品,并保证这些物品洁净,同时将已经出现了破损和有划痕的器皿进行相应的剔出。对于全新购置的仪器以及器材,则必须使用2%的盐酸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并在消毒完成后使用蒸馏水洗净。而对于温度记录仪等物品需要每年进行1次校准。同时对提供生物监测用水的蒸馏水器以及离子水的相关装置进行相应的检测,保证水中的重金属物质能够符合相关的用水要求,并至少在每一个月进行相应的水中细菌检测。而在实验室的正常工作过程中,对使用的器具以及工具进行正确的灭菌,同时注意有明显标识和并非无菌的工具以及器具进行相应的区别。
3.3设置适合的水质检测点
前面已经提到了影响水质检验的类别因素,水质检测点的选取工作便是根据不同的水源种类进行的。在对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时,由于环境影响,污水渗透容易形成块状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分别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进行检测点的选择,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的监控污染源的不规则扩散。而对于一些蓄水层、渗井而言,因为其具有渗透度小的特点,所以在检测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距离因素。总而言之,水质检验工作在设置检测点时一定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分布与扩散以及周围环境影响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水质检验结果。
3.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方法
对于培养基而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质量控制对于正确的水质监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一批次的培养基在使用前均需要进行无菌检验,同时也需要进行阳性和阴性的对照培养实验,通过这种形式切实的了解到使用的培养基中是否存在致病菌以及致病菌的相关种类,以避免实际对水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出现致病菌混淆的情况。每一批培养基在配置的过程中均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注意填写好《培养基配置记录表》,对于已经配置完成的培养基,已经灭菌完成的培养基最好不要存放太久的时间,配置的日期进行相应的著名,并做好“已灭菌”的相关标识,进行统一的存放,在存放培养基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阳光直射的情况。
3.5室间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管理是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所以做好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日常检测工作的质量。为了使检测结果具有可信性和可比性,除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外,必须建立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制度,使各实验室之间能达到比较一致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各实验室间的微生物检验质量,并能获得可比性较高的准确检验结果。参加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可以发现实验室本身不易发现的不准确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差异,帮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是实验室实施外部质量控制的措施,也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一个补充。
3.6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为水质检测工作的主体,检验人员在检测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前面已经提到了对检测人员进行知识层面的培训,除此之外,还应该意识到检测人员的心理素质、工作态度、责任感等都对水质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水质检测结果正确性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检测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全方面的培训,同时应该配备相应的考核制度,使队伍整体全方位发现,进而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水是生命之源,供水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其关键任务就是水质监测。水质检测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检测环节多涉及影响因素广,不论哪一环节的哪些因素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检测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分析、细致查找、合理解决问题是保证水质检测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英.基层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33-1234.
[2]陈红雨,曾嵘,王妍,等.水中微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探讨[D].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208-212.
[3]程敏.水质环境监测微生物的质控方法[J]..科学之友,2011,(24):27-28.
[4]余辉.新型水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2.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水质论文; 微生物论文; 实验室论文; 样品论文; 培养基论文; 工作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