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16mm螺三切分工艺顺行适应性改造论文_黄承飞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线型材厂 545002

摘要:总结棒线型材厂六棒生产线首次采用三切分工艺轧制Φ16 mm螺纹钢实施的孔型、活套、导卫等工艺设备改进及其效果。

关键词:Φ16 mm螺;三切分轧制;孔型;活套;导卫

1 前言

柳钢棒线型材厂六棒生产线于2013-09建成投产,设计年产Φ18~25 mm螺纹钢筋60万吨,生产原料连铸方坯断面为165 mm×165 mm。轧线的主要装备有:1座蓄热式加热炉、18机架棒材连轧机、1个步进式冷床、850t冷剪及定尺机,检验台,打捆机等。为了充分利用六棒生产线12米大加热炉、大电机设备优势,提高六棒产线的机时产量,同时为提高生产协调组织的灵活性,厂部决定在六棒试轧Φ16 mm螺三切分。本文对六棒车间首次采用三切分工艺生产Φ16 mm螺纹钢的过程进行总结。

2 电机能力及轧制力矩校验

2.1电机能力校验

根据六棒产线现有的电机能力对比五棒采用φ16mm螺三切分工艺时的电流情况,六棒13#轧机电机为800KW,最大电流达到额定电流的124.8%,电机能力不满足要求,需将电机改为1000KW后,由于中心高不变,无需更换电机底座,最大电流将只达到额定电流的100.06%,电机可胜任。六棒8#轧机电机为600KW,轧制16螺三切分的8#轧机峰值电流已达1100A,平均电流在900~950间,电机的能力已不足,改造过程中通过调整中轧料型,减少8#电机负荷,其余电机基本在能力范围内。

2.2轧制力矩计算

减速箱承受扭矩(kN•m)=电机实际功率(KW)×9550×减速比÷电机转速÷1000,粗轧机减速箱的额定扭矩为280 kN•m;中轧机减速箱的额定扭矩为80 kN•m;精轧机减速箱的额定扭矩为50 kN•m。

通过计算,3#轧机减速箱出现峰值电流1150A时,有过载情况。为此在改造过程,通过减少1架、2架料型来减少3号负荷,1架料型控制为高度116mm,2架料型高度控制118mm,其他机架均满足生产要求。

3 孔型系统及导卫设计

从利于生产的顺行和导卫的共用性出发,孔型系统仍然采用五棒轧制Φ16 mm螺纹钢三切分相同的孔型系统,精轧孔型设计布置为:预切-立箱-预切-切分孔-平辊-成品孔(见图1),导卫总成借鉴五棒材生产线三切分轧制Φ16 mm螺的导卫总成,对其中K4进口总成RE55WBF-00改为RE65WBF-00。

4 料型设定

由于电机能力校验时,8号电机能力略有不足,1~6号共用六棒φ20mm螺两切分料型,6号出φ76圆,减少8号电机负荷。新增中轧9号、10号机列,中轧料型采用五棒Φ16 mm螺三切分料型, 精轧K6料型高度22 mm,K5料型高度23mm,K3料型高度19.5mm,活套按五棒16×3切分参数调整。

5 调试过程

5.1 生产调试要点

(1)首先根据料型参数调整好粗中轧各机架料型,调整好精轧个机架辊缝,试轧一条钢,并及时调整圆孔机架进口导卫开口度,保证圆孔道次轧件尺寸符合标准且无扭转。

(2)在粗、中轧料型张力调好之后,用2号飞剪碎断轧件取3节小样;在精轧的K6、K5、K4等3个道次试小样,并根据各道次试小样的尺寸、两侧花边大小来调整K6、K5、K4轧机辊缝、导卫开口度以及导卫水平对中,直到调试小样符合标准要求,精轧机组才过钢轧制上冷床。

(3)控制冷却使用φ18mm螺三切分单水箱穿水器两节,一节4.5 m长,另一节2.9 m长,内腔尺寸均为φ28 mm,使用2台加压水泵,水压力1.6~1.8 MPa,上冷床温度控在700 ℃±20 ℃。

(4)根据工艺初次设定料型采用Φ16 mm螺三切分导卫来调整合适开口度。

(5)过钢调试,要求烙木印检查K6、K4料型,及时调整进口导卫确保料型均匀可控,在轧件过完精轧后停机检查K3出口导卫切分轮,并根据检查情况做调整。

5.2 问题分析及其改进

5.2.1导卫问题

(1)改轧当天,为使成品能够顺利抛钢进入冷床,首要问题是解决轧制通道通畅问题,但在工艺调试的前3支钢都存在单线倍尺无纵肋,且均在南面侧倍尺,剩余两节倍尺纵肋高度符合要求;

(2)K1出口后成品南线有勾头,偶尔南线倍尺勾头堵穿水;

(3)三线倍尺长度不一。

通过分析,上冷床成品无纵肋是由于进口导卫偏造成,经过检查,所有进口导卫均已对正孔型,而在对K6出口烧木印时,发现出口北面耳子较大,南面无耳子,因此对K6进口导卫图纸进行核对,发现K6进口导卫鼻锥宽度为68mm,远大于K6孔型宽度60mm,在导卫对正的情况下,钢头向北面偏,导致南面料型不充满,造成成品无纵肋;在分析K6进口导卫时,观察到钢头出K6出口存在镰刀弯,因此对K6进口导卫两组夹持轮进行对中校验,前后两组夹持中心距偏差2mm,导致钢头进入K6进口时造成头部局部向北弯曲,钢头进入孔型后向北弯曲更加明显,弯曲钢头经K2出口扭转导卫后造成勾头;另外三线倍尺长度不等是三切分生产的难点,从变形理论上讲,若要保证三线倍尺长度相等,就必须保证切分后三线来料面积相等,才能达到成品架次延伸量、前滑量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倍尺长短不一①。因此制订了以下改进措施:

(1)更换K6进口鼻锥,K6的RE55WBF-00进口总成配对有三种宽度鼻锥,本次更换宽度为60mm鼻锥,与K6孔型宽度匹配。

(2)新增导卫对中仪,为减少预装夹持轮时出现前后夹持轮中心距偏差,对K6进口导卫预装时,采用自制导卫对中仪,保证进口导卫夹持轮中心距对中。

(3)加强对K6、K4孔型磨损情况监督,及时更换K6、K4孔槽,减少孔型磨损造成三线预切时料型不一。

5.2.2 活套架及导槽问题

本次六棒三切分工艺准备时,三线活套架及空过导槽均为离线制作,首轧当天,生产比较稳定,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K6进口易出现堆钢。

(2)6#活套进口出现堆钢;

(3)K1出口空过引导槽时有堆钢,且与K1出口夹板距离过近,不利于换孔。

通过分析,K6堆钢原因为,K6进口前导槽(原2#活套架)宽度与K6进口导卫后导卫付不匹配,K6进口前导槽宽度110mm,与K6进口距离160mm,而K6进口后导卫付开口宽度为164mm,长度为173mm,料型宽度仅为51mm,轧件头部在前导槽可南北偏移,造成不进K6进口导卫;6#活套堆钢原因为,活套进口导槽为活动式可前后伸缩型,进口导槽与活套架间距50mm,轧件通过时易出现堆钢或结渣;K1出口引导槽堆钢原因为,出K1后头部出现勾头,进入空过导槽时堆钢。改进措施:

(1)割掉K6进口前导槽,制作翻转喇叭口,喇叭口开口度为80mm,方便与K6导卫对中。

(2)重新制作6#活套进口导槽,在保证与K3出口间距的同时,减少导槽与活套架间距到5mm。

(3)重新制作K1出口空过引导槽,缩短导槽与K1出口夹板间距,同时减少导槽斜度,同时与14螺三切分共用。

6 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改进和优化,棒线型材厂六棒车间首次成功开轧Φ16 mm螺三切工艺。同时,于2018-7-28起,开始采用三切分工艺批量生产Φ16 mm螺,共生产24个班次,产量23510吨,平均班产980吨,班产最大达到1116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一步将通过提速攻关,提高机时产量。

参考文献:

①小型型钢连轧生产工艺设备编写组小型型钢连轧生产工艺与设备[M].北京: 冶金工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黄承飞,本科学历,轧钢助理工程师,从事轧钢工艺技术工作。

论文作者:黄承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Φ16mm螺三切分工艺顺行适应性改造论文_黄承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