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共同防御:进展、动力与问题_科索沃战争论文

欧盟共同防御:进展、动力与问题_科索沃战争论文

欧盟共同防务:进展、动因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防务论文,欧盟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世界之交的世界来说,科索沃战争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一次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它对传统的观念,对欧洲局势、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都带来严重挑战和深刻影响。对欧洲联盟来说,科索沃战争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严峻。实际上,一向谋求自主处理欧洲事务的欧盟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毫无作为,只是在战争结束后担负了出资重建的任务。欧洲人(欧盟国家)对此颇感失望和忧虑,在战后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检讨的基础上,对科索沃战争作出了各方面的反应,其中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动作之一是谋求推动和加快欧洲政治军事一体化,建设欧洲共同防务。

本文拟在全球视野下,以科索沃战争为导引,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角度,着重分析欧盟共同防务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索沃战争后的欧盟共同防务建设

对于科索沃战争,已经实行单一货币并雄心勃勃地进行东扩和南下的欧洲联盟,自认为负有责无旁贷的政治义务。它希望自主解决科索沃问题,以改变其“政治矮子”的形象,奠定欧盟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使欧洲真正成为“欧洲人的欧洲”并由欧洲联盟来主导,同时展示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作用,证明欧盟是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潜在地,欧盟也希望藉此约制美国的霸权,减轻甚或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使欧盟不再受美国全球战略的束缚,而是按欧盟的利益和战略来处理国际事务。

美国从一开始就对科索沃问题极为关注。除了推行“人道主义”关怀,所谓的制止“种族清洗”以及彰显西方的民主制度之外,美国的另一考虑是防止科索沃问题引发巴尔干地区的更大动荡乃至成为巴尔干“欧洲火药桶”的导火索(注:高秋福主编:《硝烟未散——科索沃战争与世界格局》,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但美国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却是要利用科索沃问题来遏止欧盟的分离倾向,控制欧洲,巩固、强化美欧大西洋联盟,并使欧盟成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小伙伴而非不合作者甚至是对手。美国希望将欧盟整合进美国一极独霸世界的战略中去,防止欧盟离心倾向加大并从联盟内部挑战美国的“一超”地位。

北约的欧洲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科索沃战争,但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其中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配角”,“主角”当然是北约的主导者美国。科索沃战争虽被西方看作是民主国家的胜利,但实际上只是美国的胜利,美国基本实现了其战略意图,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对欧盟来说,科索沃战争不但未能成为其展示国际作用、自主处理欧洲事务的良机,反而更加暴露了其政治上的软弱无力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名不符实。

科索沃战争鲜明地暴露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一体化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政治一体化远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还未能形成真正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欧盟成员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大型运输飞机和必要的情报手段;欧盟成员国军工一体化远未完成,各国之间标准不统一,协调性差;空有“欧人治欧”的一腔热情而没有实际措施来保证实施。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欧盟各个方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真正认识到“欧洲仍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使欧盟对外有所作为,必须大力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科索沃战争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北约是一部由美国人控制的机器,欧洲人在其中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欧洲与美国在防务和军事力量方面的巨大差距和欧盟在军事上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不能不使欧盟领导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们痛定思痛,对加强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后盾——欧洲共同防务——的迫切性达成共识,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政策。

在科索沃战争即将结束之际的科隆欧洲理事会(注:“PresidencyConclusions”,Tampere European Council,October 15,1999,SN 200/99.)通过了“关于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声明”,决心使欧洲联盟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欧盟决定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并逐步形成共同防务政策,还决定在2000年底以前把西欧联盟纳入欧洲联盟,使之成为欧盟防务的支柱。另外,这次会议还同意任命索拉纳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首位高级代表。

此后,欧盟在安全与防务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欧盟中的法、英、德、意、西等国家积极进行双边、多边会晤和磋商,就建立欧洲共同防务的设想提出具体方案。

1999年10月15—16日的坦佩雷欧洲理事会特别会议虽然重点讨论的是打击犯罪、移民和避难、建立欧洲司法区三大问题,但对欧洲防务问题也多有涉及。

1999年10月18日,索拉纳正式就任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从而使欧盟有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对外发言人。

1999年11月15日,欧盟召开了其历史上第一次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联席会议,除了讨论增强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把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之外,还探讨了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问题,确定了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文件的框架。

1999年11月,欧洲军工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航天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合并成立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

1999年11月22—23日,西欧联盟10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在卢森堡举行联席会议,就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和加强欧洲共同防务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9年11月25日,法国、英国首脑在伦敦就推动欧洲共同防务问题签署协议,提出建立一支可以于2个月内在欧盟以外部署6万人左右的欧洲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建议成立军事委员会和参谋部,同时还要求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为发展欧洲军事能力和建立必要的政治军事机制迈出决定性的步伐。欧盟国家之间就共同防务问题签署协议,尚属首次。

1999年12月6日,欧盟外长理事会举行, 为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作准备。这次会议通过了由主席国芬兰起草的关于在2003年前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报告。该报告还建议成立一个安全政策委员会和一个军事委员会。

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进程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1999年12月10—11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理事会。经由这次会议,欧洲联盟的共同防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报告”,决定在2003年前组建一支由5—6万人组成,有能力在60天内完成部署,至少能维持1年的行动,能够胜任“彼得斯堡任务”(注:“彼得斯堡任务”(“Petersberg Tasks”)是指1992年6 月在波恩通过的“彼得斯堡宣言”所确定的任务,包括:实施人道主义救援、撤侨、维持和平、处理危机和恢复和平的军事行动。)的军事力量。同时,欧盟理事会内部也将建立新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包括一个常设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和一个由各成员国武装力量参谋长代表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这就意味着,欧盟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有了更明确的时间表并将逐步付诸实施。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使欧盟具有自主决策并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实施由欧盟领导的军事行动,从而支持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加强并扩展欧盟在世界事务中的全面作用。但报告同时还强调要建立、加强与北约成员国的磋商机制(注:具体情况参见“ Presidency Conclusions”,Helsinki EuropeanCouncil,December 10 and 1,1999,http://ue.eu.int/Newsroom/LoadDoc.)。

由此可见,欧盟共同防务建设在科索沃战争之后是紧锣密鼓地加速进行的。1999年12月的赫尔辛基欧洲理事会使人们看到了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计划,了解了共同防务建设的步骤和轮廓。欧盟下一步的任务是整合成员国的安全与防务政策并处理好与美国、北约、北约中非欧盟成员国的关系,将共同防务建设计划切实付诸实施。

欧盟共同防务发展的动因

20世纪末欧盟共同防务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推进(至少是理论上、文件上的进展),是科索沃战争对欧洲人强烈刺激的结果。科索沃战争是欧盟共同防务得以发展的催化剂,是最直接的推进因素。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欧洲共同防务进程并非始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欧洲联合的长久理想是其发展的思想根基,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成为“欧洲统一”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在欧洲统一运动的推动下,“欧洲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从经济一体化开始的,但它从发端起就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走的是一条“政治经济化”的发展道路(注:参见陈铁新:《欧洲一体化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伍贻康等:《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余开祥等主编:《欧洲共同体——体制·政策·趋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在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政治一体化也在艰难曲折中缓慢进行。1954年8月30日, 法国国民议会拒绝批准《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和欧洲政治共同体的努力失败了(注:[英]弗兰西斯·斯奈德:《欧洲联盟法概论》(宋英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但同年西欧联盟在原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基础上正式成立。60年代初,“伏歇计划”遭到失败,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尝试夭折。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共体建立了外交领域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该机制后来被写入1987年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1987年11月,法、德着手组建法德混合旅。

在冷战结束后内外形势的促动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被写入《马约》并取代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欧盟成员国“决心实施一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包括最终制订一项可适时走向共同防务的共同防务政策,藉此增强欧洲的同一性和独立性,促进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进步”(Preamble,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这在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993年《马约》生效后,欧盟为之进行了机构调整。在随后几年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上还不能说是成功而有效的(注:See Zielonka,Jan,ed.:Paradoxes of European Foreign Policy,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p.35—51,53—65;Janning,Josef:“Europe's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Challenges,Constraints and Options for Reform”, in Algieri,Franco,Josef Janning and Dirk Rumberg,eds.,Managing Security in Europe: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Challengeof

Enlargement,Gutersloh: Bertelsmann Foundation Publishers,1996,pp.231—241.)。

1997年签署并于1999年生效的《阿约》对《马约》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五项目标的手段(注:这些手段包括“确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原则和总指导方针”;“决定共同战略”;“采取联合行动”;“采取共同立场”;及“加强成员国之间在执行政策上的系统性合作”(J.2,Treaty of Amsterdam),在防务方面,将原来第J.4 条的“包括最终形成一项可适时走向共同防务的共同防务政策”改为“包括逐步形成一项可走向共同防务的共同防务政策”;至于共同防务政策何时走向共同防务,则规定要由欧洲理事会来决定(J.7);在欧洲理事会确定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原则和总指导方针中,明确规定了“包括具有防务意涵的事务”(J.3); 进一步明确了西欧联盟与欧洲联盟的关系,西欧联盟将有助于欧盟形成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防务方面的政策,欧盟应与西欧联盟形成更密切的机构关系,以期将西欧联盟纳入欧盟(J.7,Treaty of Ams—terdam); 明确规定理事会秘书长担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虽然实践中欧盟在共同防务方面没有多大实质性改进,但我们可以看到,欧盟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取得的进展正是欧盟原有政策的延续,是对其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阿约》——的具体实施。

即使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前,欧盟国家在共同防务建设方面也已采取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措施:1993年,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和卢森堡五国组建了拥有5万兵力的“欧洲军团”;1995年5月,西欧联盟成员国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在里斯本举行会议,就加强联盟的军事行动能力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决定;法、意、西、葡四国决定建立两支联合军事力量,即“欧洲陆军”和“欧洲海军”,以加强欧洲南翼的防务,应付来自南部地区的可能威胁;欧盟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联合,发展了与俄罗斯和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合作,努力建立不同层次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机制;1998年10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欧洲改善处理危机的军事能力;1998年12月,英法两国首脑在圣马洛签署加强军事防务合作问题的宣言,德国随后加入;1999年5月, 英国和意大利率先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设想,法国总统希拉克建议以欧洲军团为基础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西欧军工企业的合并也不断取得进展。

从以上发展中不难看出,欧盟共同防务主要是由联盟中的大国尤其是法国、德国和英国推动的。没有这几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共识、合作和协调运作,欧盟政治一体化将寸步难行。法国对美和对北约历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发展欧洲独立防务的积极推动者。德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支持欧盟发展共同防务,并积极寻求与英、法等国的防务合作。英国则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审时度势改变保守政策,调整了彻底追随美国的立场,对欧盟采取了积极接触的建设性政策,在防务上也提出更积极的设想。

欧盟共同防务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大进展,除了前述诸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和现实动因。

首先,防务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一体化进程发展的目标和理想。欧洲一体化是从经济一体化开始的,但从发端起就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走的是一条“先经济、后政治”,“政治经济化”的发展道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必然要求将政治一体化提上议事日程。政治一体化是欧洲联合理想中的应有之义。如今,经货联盟已经实现,政治联盟也逐步开始建设,但步伐滞后。共同防务政策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治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一体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推进政治一体化,尤其是建立共同防务。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其次,欧盟整体角色意识的增强要求实施并加强共同防务建设,以便为其发挥应有作用提供支持。成为“欧洲合众国”或“超级强国”是欧洲一体化的目标之一。经济一体化的成就为欧盟的国际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欧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其对自身的角色和功能日益提出更高的要求。欧盟已不满足于仅在全球施加经济影响,它还希图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相当于世界格局中重要一极的作用。欧盟认为,欧洲的安全事务理所当然地应由它来主导,为此,它必须具有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和地位。这样,加强共同防务建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欧洲人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整合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欧盟的全球角色就不可能实现。欧盟共同防务建设也可看作是欧盟为其在欧洲大陆维护政治存在所作的一种努力(注:陈宣圣:“浅析当前的西欧防务联合”,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11期。)。

再次,与欧盟角色意识增强相关,欧盟对美自主倾向的日益加深促使欧盟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在欧洲国家内部,历来存在着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以法国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终结,前苏联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欧美联盟的战略基础松动,欧盟试图摆脱美国的独立意识有所上升。与此同时,欧盟的一体化继续推进,实力增强,规模与美国相当,欧盟不希望继续仰赖美国的保护伞。虽然任何单个西欧国家都无法与美国相抗衡,但它们联合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欧盟不愿由美国一极主导世界,而希望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使自身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基于此,欧盟对美国的自主、分离倾向不断增强,这在近些年来经常发生的美欧摩擦和争端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欧盟对美国的战略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甘作任人指挥的小兄弟,而要求拥有自主的行动能力,为此就得逐步建立能自主支配的防务力量。

最后,现实地,欧洲地区对欧盟安全的挑战要求欧盟具有相应的处理危机的军事能力。冷战结束后,欧洲大陆并未能享受持久的和平,反而是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不断,恐怖主义活动也时常发生。虽然冷战后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北约—俄罗斯常设委员会、北约—乌克兰委员会等一系列安全框架在欧洲建立起来,但欧洲安全问题仍然未能根本解决。对于在欧盟内部及在其家门口发生的危机,欧盟希望有进行军事干预并独立处理的能力。现在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进行危机处理;当然潜在地、长远地,也有对付来自局势不稳定的俄罗斯的可能威胁这一考虑在里面(注:张宝祥:“欧洲加快防务建设”,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5日第6版。)。

人上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外部事态(科索沃战争)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发展。这也反映出欧洲政治一体化的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它只有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才会有所进展。欧洲政治合作机制、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现今的共同防务建设,都是在欧盟对重大国际事务反应不力后对欧盟(1993年以前称欧共体)的作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才导入并逐步推进的。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灾难,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为欧盟加快政治一体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欧盟共同防务面临的问题

尽管欧盟共同防务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应该看到,共同防务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受欧盟扩大和结构改革的影响,而且还将遇到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关系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超国家权力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欧盟的制度缺陷等重大问题(注:有关这三大问题的具体论述参见张茂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机制与问题”,载《欧洲》1999年第5期。),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把握美国对欧盟发展共同防务的政策和妥善处理与美国的关系问题。总的来说,美国谨慎地支持欧盟发展共同防务。在某种意义上,欧盟共同防务建设是与美国要求欧洲“承担更大的责任”密切相关的。美国对欧盟在科索沃战争之后致力于发展防务力量表示欢迎,并极力鼓动欧盟国家增加军费开支,以分担其责任。欧盟发展共同防务、提高军事技术和装备水平,也便于与美国进行有效的合作,从整体上增强北约的力量。但美国的对欧政策是有一定限度的,那就是要防止欧盟滋长摆脱美国的倾向,防止大西洋两岸的离心力加强。美国对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实际进展并不真正高兴,而是提出了限制性的条件:欧盟的共同防务建设不得损害美欧大西洋联盟关系,不得分裂北约或削弱其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不得重复北约的努力或能力,不得歧视北约内的非欧盟成员。也就是说,美国主张欧盟共同防务建设在美国主导的北约的整体框架下进行,不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抵触。美国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保持着一定警惕,对欧盟防务一体化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欧盟国家就面临着如何逐步建设自身的防务而又不与美国发生对抗的问题。欧盟共同防务建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欧盟试图与美国建立平起平坐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美国与欧盟之间压制与反压制的关系。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欧盟还无法抛却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这样,如何在防务一体化过程中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减少美国的猜疑和担忧,就成为摆在欧盟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是欧盟共同防务与北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与前述美欧关系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北约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实践证明有效的安全机制。在冷战后北约经过战略调整已大为强化而非解散的情况下,欧盟必须证明其发展共同防务的合理性。在共同防务筹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与北约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共同防务建设所牵涉到的美欧关系的关键。欧盟领导人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赫尔辛基欧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报告”中承诺,北约仍是其成员国集体防务的基础,将继续在危机处理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欧盟快速反应部队是由成员国自愿组成的一支维和力量,不是一支独立的“欧洲军队”,欧盟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保证与北约进行全面的磋商、合作。北约虽然对欧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它支持的是欧盟在北约框架内发展可分离但不可分割的军事能力,其作为欧洲集体防务之基石的地位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对于在北约中的非欧盟欧洲成员,欧盟也必须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此外,欧盟在共同防务建设过程中在军事上仍要依靠北约,即使欧盟独立采取危机处理行动,还得有北约的武器和后勤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欧盟发展共同防务是对北约地位的挑战,如何处理与北约的关系将是欧盟共同防务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是西欧联盟纳入欧盟问题。欧盟在2000年底以前把西欧联盟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欧盟的“防务之臂”。而且,索拉纳已经兼任了西欧联盟秘书长并着手这方面的事务。但是,西欧联盟原来的职能主要是协调各成员国在防务、武装力量和军工生产方面的政策,军事能力较为弱小,短期内不可能成为欧盟强有力的军事臂膀。西欧联盟依然是北约的“欧洲支柱”,与北约保持着暖昧的关系。西欧联盟要成为欧盟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加强并达到具有军事干预的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的整合期,而欧盟则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另外,欧盟还得处理非西欧联盟成员(包括丹麦、爱尔兰、奥地利、瑞典、芬兰)与西欧联盟的关系。

四是欧盟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政治意志与实际行动严重脱节的问题。从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进程来看,欧盟成员国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但是,要真正将共同防务建设的宏愿付诸实施,将遇到成员国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差别的严重阻碍,从而使欧盟难以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这也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一直存在且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共同防务上这一问题的阻滞性影响更大。其次是欧盟的政策机制乏力问题。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政府间性质的合作,这就制约了其行动能力。在安全、防务等问题上实行的一致通过原则更使决策难下,扯皮不断。欧盟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外交、安全和防务政策协调机制还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运作,而且外交决策机制与军事决策机制之间的协调还有待探索。再次是欧盟内的中立国问题。欧盟成员国中芬兰、奥地利、瑞典、爱尔兰等中立国与共同防务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是摆在欧盟面前的一大难题。又次是欧盟东扩带来的挑战。欧盟已决定同13个国家进行入盟谈判,准备分阶段逐步扩大将成员国扩大为28个。扩大已成既定目标,但扩大与深化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实际上,欧盟还没有为扩大做好准备,若以现有的机制吸纳新成员只会使一体化进程放慢甚至倒退。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共同防务已相当困难,在扩大的条件下进行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是一句空话。再一个问题是共同防务付诸实施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军费开支和军事技术难题。欧盟国家武器装备落后、技术标准不统一、统筹指挥能力差,都给发展快速反应部队带来严重障碍。另一方面,欧盟国家近年来普遍削减军费开支,要为共同防务建设增加军费开支在各国议会都难以通过。没有经费保障,加强军事技术研究、改进装备、整合军队都将无法执行。无奈之下,欧盟国家提出要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来促进防务建设,这种情况下取得的进展只能是有限的。此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共同防务建设以谁为首,即主导权问题。法德轴心一直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也是共同防务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英国对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意以法、德、英“三架马车”来替代法德轴心,其分享欧洲防务主导权的意图是显见的。围绕共同防务,法德英虽然基本主张一致,但欧盟各成员国利益有差别,对共同防务建设的理解也有分歧。战略考虑的各有侧重,则会在主导权问题上引发矛盾和摩擦。欧盟各成员国的政策差别和相互制衡会对共同防务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了共同防务付诸实践的艰巨性,它们也正是欧盟领导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在欧盟成员国间的政策协调和相互博弈妥协以及同美国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外部事态的压力也将是促其解决的一大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欧洲共同防务是政治家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但欧盟迄今为止进行的共同防务建设是有限的,不是“在北约之外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装”(注:胡凡:“欧盟决意自己保卫自己”,《北京青年报》1999年12月16日。),发展完全独立的“欧洲军队”,同美国对抗或者说分庭抗礼,而是为了在坚持和维护美欧盟友关系的前提下,在北约的框架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欧盟在欧洲安全事务中自主处理危机的能力,改善并树立欧盟重要国际行为者的形象,提高其在美欧关系中的地位。科索沃战争已经推进了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发展,由于各种动因的促发,和一体化内在逻辑的作用,今后欧盟军事防务一体化将加强,而这反过来会促进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共同防务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更涉及成员国的根本国家主权,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政治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欧盟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与美国相抗衡的整体力量,但同美国争夺欧洲安全事务主导权的趋向将继续。美欧传统联盟关系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美欧也不会走向对抗,但欧盟的自主性、独立性会增大,欧美不平衡伙伴关系的不平衡性会有所降低,竞争性将加强。

标签:;  ;  ;  ;  ;  ;  ;  

欧盟共同防御:进展、动力与问题_科索沃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