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样肠息肉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金佳俊,朴龙镇

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样肠息肉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金佳俊,朴龙镇

延边大学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要:家族性腺瘤样肠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发生与APC基因突变密切相关。APC突变基因最初应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育的早期阶段,携带者的全身每个细胞,也包括生殖细胞都含有异常的APC基因,构成了疾病向下一代遗传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APC基因与FAP的研究日渐深入,这里我们回顾了关于APC基因与FAP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APC基因;突变;FAP

FAP是一种符合孟德尔定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病,外显率高达100%,子女遗传比约为50%,发病率为1/7500至1/100000[1],临床表现主要为大肠内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息肉总数超过100个)、便血、腹痛、腹泻,是一种癌前期病变,以青少年期发病为特征。传统上,将FAP伴纤维瘤、扁平骨多发性骨疣、表皮样囊肿等称为Gardner’s综合征,而将FAP伴发大脑肿瘤称为Tureot’s综合征。如不采取手术治疗,40岁左右常发生癌变[2]。随着技术进步,FAP的检出率逐年提升,目前认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发生与APC基因突变有着直接关系。正确认识、了解APC基因的功能、突变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APC基因检测对早期的FAP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1.APC基因

1.1 APC基因的发现:1986年APC基因首次由Herrera在一位患有直肠肿瘤及智力缺陷的Gardner综合征的患者染色体上发现,随后发现APC基因是FAP的致病基因。APC基因是一个很大的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全长含有一个8538bp的开放式可读框架,共15个外显子,6个可变地表达。Miyoshi等根据在多种肿瘤(包括结肠直肠肿瘤)中常见杂合子5q21的缺失,将APC基因归为肿瘤抑制基因。在另一方面,在FAP癌变患者中,5q21区高频发生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现象也支持了APC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3]。

1.2 APC基因的功能:不同的APC基因多态引起疾病的临床变现各异,而且APC基因的某些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也相关。AP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信号转到、细胞分裂、细胞黏着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的癌变中起重要作用。可特异性的影响、调节和改变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关基因表达,导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状态失调[4]。通过对APC基因突变的研究,人们发现,在肿瘤发生中,APC基因突变的一个关键意义是失去对β连环蛋白的调节,证明突变型APC蛋白与β连环蛋白形成复合物的能力在肿瘤的发生中非常重要[6]。

1.3 APC基因的胚系突变:从APC基因被鉴定以来,迄今已有900多个胚系突变被报道,但是关于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研究较少,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7]。我国FAP突变类型多样,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拼接错误和大片段缺失。而基因型-表型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在基因5′端或3′端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在基因中段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症状典型或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可敏感、高效地检出APC基因突变,APC基因的突变型与FAP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关联,所采用的技术体系适用于FAP症状出现前的基因诊断[8]。

2.APC蛋白与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FAP)

AFAP与FAP的遗传学基础都是APC基因突变。AFAP患者结肠息肉恶变率与正常人或散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相比显著增高。目前,由于国内外诊断AFAP的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基因测序,AFAP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研究表明APC基因突变导致APC蛋白表达下降或蛋白构象异常,对疑似AFAP患者进行APC蛋白免疫组化检测,APC蛋白表达阴性可能作为AFAP的辅助诊断,但阳性表达亦不能排除AFAP的可能[9]。

3.APC基因突变的地域、民族差异

国内FAP家系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相继报道,各民族和地区独特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对APC基因的突变有影响。有研究表明云南少数民族家系APC基因的突变率不高,因而APC基因突变存在民族差异[10]。而云南地区FAP患者APC基因致病突变检出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未检出APC基因致病突变的FAP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发病因素[11]。

4. 结语

APC基因的突变与FAP发病密切相关且遗传倾向明显,而FAP若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恶变为结直肠癌的几率高,所以对APC基因的定位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F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通过对APC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不仅会有更实用的基因检测诊断方法问世,而且对于FAP的发生发展,民族、地域差异甚至于种族差异都能够得到确切的解答,而且可能得到针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特异性基因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潜,孙仰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APC基因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30-132.

[2]杨银学,魏军,杨宝珍,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APC基因胚系突变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340-342.

[3]杨银学,魏军,张东,等.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3:2202-2204.

[4]唐健熹,宋家武.APC相关息肉病与APC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30(5):340-343.

[5]Peifer M. Regulating cell proliferation:As easy as APC[J].Science,1996;272(5264):974-975.

[6] Gumbiner BM. Carcinogenesis:A balance between betaadhering and APC[J]. Curr Biol,1997;7(7):443.

[7]崔伟佳.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检测[D].郑州大学,2009

[8]刘晓蓉,单祥年,Friedl W,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中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3):261-264.

[9]苏芳,王涛,章明放,等.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意义的初步探索[J].中国消化内镜,2008;2(5):26-30.

[10]珠珠,黄鉴,董坚,等.5个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家系APC基因突变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9):1654-1657.

[11]武治国,陈明清.云南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胚系突变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4):349-353.

论文作者:金佳俊,朴龙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样肠息肉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金佳俊,朴龙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