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结尾设计论文_李淑静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结尾设计论文_李淑静

李淑静 山东省平原县第三中学 253100

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尾要因课而异,要注意语言精炼,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要画龙点睛。重视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尾结得好,就能收到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富有余味、发人深思、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怎样结尾才算好?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提问总结

根据讲课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按讲课内容顺序进行系统提问。通过提问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问时要注意引导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并要纠正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地方。这种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主要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联系。提问时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学生广开思路,要有利于深入地思维,提出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肤浅,要按着由浅入深的顺序一个一个提出问题,这样符合思维规律,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时,结尾设计: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自立是人生的基石,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能从小做起,摆脱依赖,走向自立,长大了怎么成才……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积极投身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式就是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知识后,通过设置一定的疑问,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从总结复习已学知识出发,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例如:讲授“情绪需要调节”一课时,课的结尾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了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一来,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正确答案,一部分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这样,通过简单的悬念,就很自然地启动学生进行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知识竞赛

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在学生精神已渐疲乏之际,必须采用既能适合青少年学生竞争的好胜心理,又能吸引全体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才行。快速抢答法的设计,就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使学生大脑快速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习在小高潮中结束,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受。

四、分析拓展

采用联系时事、社会生活材料来深化教材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课堂教学结尾中密切联系时政材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时,就结合新刑法的修订这个时事加以分析拓展,这样将书本知识与时政材料结合起来,从而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留有余韵的结尾十分重要,只有精彩落幕,才能让一切尽在回忆中。

论文作者:李淑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  ;  ;  ;  ;  ;  ;  ;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结尾设计论文_李淑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