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模式的操作策略_教学评价论文

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操作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操作论文,方式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导学生选择体育学习方式后,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操作策略,使之有效地运用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促进体育学习能力的形成,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清晰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基本条件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首先需要清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有何不同,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前提。

(一)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顺序不够明显,在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时,需要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而言,在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要清楚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已有知识和身体体验情况,分清是否属于新授内容、巩固和提高内容、自主练习内容(利用掌握的技能进行练习)等类型。不同的内容类型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二)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特点

体育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较大,在运用学习方式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对象的“水平阶段”特征,下页表2是初中、高中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在运用5种常用体育学习方式时各自的特点,这些水平阶段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有效地运用体育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做好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铺垫工作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于学习活动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铺垫工作,是为了能有效地运用学习方式,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铺垫工作,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保障。

(一)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熟悉学习方式的操作

体育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体育学习方式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不同的体育学习方式有着自身特定功能及其操作范式,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也随之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在运用于学习活动之前,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水平阶段特征),将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作为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手段和形式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常用学习方式的操作特点,为运用体育学习方式做好铺垫工作。现以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高一学生“体育教学常规形成”活动课(学习方式操作)。以集体舞(大家跳)为身体动作学习内容,并与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结合形成具体的身体运动练习,在每一个学习步骤开始之前要讲明需要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结束时还要讲清此学习方式的操作要点。教学步骤如下:练习1,基本舞步学习(用接受性学习);练习2,对基本舞步的提高练习(用体验性学习);练习3,独自完成某一组舞蹈动作练习(用自主性学习);练习4,如何使舞蹈动作整齐而优美(用探究性学习);练习5,不同动作的组合练习(用合作性学习)。

2.分析说明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既是教师“教”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体育教学有自身特有的规律,在以往的教学中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很难形成“会学”的能力。而今强调学生的“学”,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能力。在运用学习方式时,要将学习方式作为一个体育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了解常用学习方式的特点,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以上案例的教学步骤中,每个练习步骤运用到相应的学习方式,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操作,构建体育学习能力的认知,向学生进行初步认识的一种展示,而不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诠释。

3.注意事项

(1)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常用学习方式作为学习内容,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实际操作时选用典型的学习内容(最容易显现学习方式特征的内容),把具体的学习方式与相应的内容相联,并落实到具体的身体运动练习之中。

(2)在选用某一学习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新学的内容与学生自己已有知识技能建立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对自己有意义。在具体操作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先做后讲(练习完成后再对学生讲明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也可以先讲后进行实际操作(讲明要用什么学习方式,如何去用)。

(3)首先从简单的、典型的入手,要把学习方式的组合进行安排并综合运用,不能分开单独地运用。当熟悉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后,扩展到一类,再扩展到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中。

(二)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之适合学习方式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伴随一定的组织形式方可完成学习任务,而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现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采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进行初一学生耐久跑教学。第一次课按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进行分组,可分成“感觉良好”、“感觉一般”、“感觉难受”三个组。在对耐久跑的学习内容进行身体确认后,进行耐久跑过程体验时,不同的组其练习量不同。如,“感觉良好”组进行1000米跑、“感觉一般”组进行800米跑、“感觉难受”组进行600米跑;在此基础上,第二次课时,可按学生跑的能力进行分组,分成“发展组”、“提高组”、“健身组”;第三次课时,可分成“竞赛组”和“健身组”两种。

2.分析说明

学习方式不像学习方法那样灵活,相对于学习方法要稳定,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1]。在运用某一学习方式进行体育学习时,需要一定组织形式来配合,需要依据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适应于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如耐久跑的学习内容,其动作技术不难,但学生对耐久跑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在分组时可从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进行。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与能力是分不开的,当学生对耐久跑的体验有了好的感受,就可根据学生的耐久跑的能力进行分组,以适合学生身体体验的需要。

3.注意事项

(1)分组时需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为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

(2)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要仔细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体体验。

(3)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特点考虑男、女生多种形式的分组。

(三)合理布置场地器材以保障学习方式的运用

场地器材是构成学生体育学习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要使运用体育学习方式高效,必须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布置,使之符合相应内容所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

三、合理调控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过程

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时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的发生与发展。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认知活动会因自身和外界的原因不断地变化,如何使这些行为和认知活动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需要对所用学习方式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这是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关键。

(一)对学生进行激励使之按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对于一定的学习内容,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运用,都得按照学习方式的特定性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使之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二)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的活动进程进行调控

体育教学中,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有快慢之分,掌握同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有长有短。再者,由于体育学习的空间相对宽广、师生交往相对频繁,意外之事时有发生,为了能保障运用体育学习方式正常进行,需要对其过程进行调控。现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运用“接受性——体验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初二学生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学习。对学习活动过程的调控如下:调控1,在讲解示范中,依据学生接受的程度进行调控;调控2,在动作模仿练习中,依据学生掌握徒手动作的程度进行调控;调控3,在持球练习中,依据学生对持球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控;调控4,在正误中,依据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控;调控5,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依出现意外的性质进行调控。

2.分析说明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过程的调控,主要是为更有效地运用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学习情绪、学习氛围等进行调控。在操作时要围绕学习方式的特性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重点考虑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活动是否符合学习方式的特性。如运用“接受性——体验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初二学生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学习中,首先要看学生对教师讲解示范的接受程度,然后看学生对“单手肩上投篮”徒手动作练习的体验程度,再看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这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仔细观察、整体把握。

3.注意事项

(1)不能将体育学习方式单一化,体育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要完成某一内容的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参与。

(2)对运用学习方式过程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不能将此孤立地看待,要将学习方式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联。

(3)学生在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循序渐进过程。对某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方式组合的运用,学生经过不断的多次重复和体验,达到熟练的程度,此时,学生自己会进行相应的调节,这是形成体育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对学生运用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学生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情况如何,需要及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诊断,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以利于学习方式的更好运用。现以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1.操作案例

高二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学习(第二次课),选择“体验性——接受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评价1,将对方抛来的球垫回给对方,查看手型、击球点、用力是否正确,垫出的球是否到位;评价2,自垫球练习10次不掉地,以完成与否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手型、击球点、用力、移动等,主要选用“好与差”两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评价3,两人一组对垫5次不掉球,以学生是否达标的情况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手型、击球点、用力、移动的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

2.分析说明

对运用学习方式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看其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情况,而这两方面都体现在对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效果。对某一内容学习,选择了适宜的学习方式,运用得如何,运用得是否有效,必须进行合理的评价。其评价主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首先,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体育学习的根本问题。只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肯定会朝向积极方面发展,这是有效运用各种各样学习方式的基础。其次,看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高二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第二次课)的学习,运用“体验性——接受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学习活动,要对每一个练习环节进行评价,从中对学生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进行正误,以利于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再次,看学生的运动负荷,身体运动练习就得有适宜的运动量。

3.注意事项

(1)对运用体育学习方式的评价要有一定的阶段性,主要是看其学习内容的性质,可从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某一阶段是否完成来评价。

(2)对运用体育学习方式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对运用效果的状况做出价值判断,而且要对运用体育学习的进展提出设想,使体育学习方式的运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有效运用体育学习模式的操作策略_教学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