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智力、智力测验与智商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近20年来智力、智力测验与智商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近二十年智力、智力测验及智商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述评论文,测验论文,智商论文,近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2)01-0056-04

一、智力和智力理论

1.关于智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理解人类的智力及其发展一直是心理学家的主要目标。从智力的定义到智力的本质各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强调认知能力,如Binet和Simeon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有的更强调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能力。[1]

关于智力存在两种态度的对比,这两种态度几百年来是相互竞争、交替出现的。根据古希腊诗人亚契洛克斯的划分,人的智力可划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刺猬派,也叫整体派或聚合派,把一切智能都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主要智能作用都是大脑的总体性能。认为:(1)有着单一的、神圣的能力;(2)能力是人类的特殊的性能;(3)个体生来便具备某种定量的智能。另一是狐狸派,又叫定位派或分解派,认为智能碎裂成好多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操作,认为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传递出不同智能。[2]

1981年吴天敏从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关系上,以整体派的观点这样定义:智力是脑神经活动的针对性、广扩性、深入性和灵活性在任何一项神经活动和由它引起并与它相互作用的意识性的心理活动中的协调反映。[3]

1999年王垒提出综合智力,认为智力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情绪化因素及个性因素。认为智力是多因素的整合而非简单相加。[4]力图跨越刺—狐的对立局面。

总体上看,人类关于智力概念的认识发展趋势是从混沌一体向简单分化,再从简单向复杂分化,并在复杂分化的基础上向高度整合阶段发展。从分化到整合,从复杂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是智力概念发展的基本趋势,其结果将产生一个比较统一的揭示智力实质的,在一定高度上进行概括的智力定义。

2.主要的智力理论

60年代以前,智力的因素分析理论一直占优势。这一模式的智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智力是人脑内部有待发现的能力构成,建构这一模式理论的主要方法是因素分析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Spearman的二因素论,Thurstone的群因素论,Guilford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Gattell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以及Vemon的层次论等。他们主要对智力进行静态的因素分析。

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智力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更重视对智能活动的内在过程进行分析,出现了一股以新的智力观超越或取代传统智商概念的思潮,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近20年来,关于智力的理论研究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以下理论:

(1)智力的层次理论 Carroll和Hom 1993年提出,认为智力有三个层次。最上层是一般智力因素,类似于Spearman提出的普遍智力因素;中间层则为八种广泛性能力因素,包括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一般记忆学习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提取能力、加工速度能力和认知速度能力等;最下层是领域限制能力,包括序列推理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等等。[5]

(2)智力的多样性理论 由Gardner 1983年提出,认为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后来又提出还有精神智力、关于存在的智力和自然智力。[2]

(3)智力的三元理论 Sternberg 1985年提出,包括三个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智力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Subtheory),智力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这一理论对传统IQ测验所持的基本观点仍是“超越”而非完全地“取代”。[6]

(4)成功智力理论 Sternberg 1996年提出成功智力,即适应环境选择和塑造环境来达到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目标的能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7]

(5)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 J.P.Das等人1990年提出,他们主张“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提出一种新的智力即PASS模型,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这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因素构成论的智力论。[8]

(6)真智力理论 Perkins 1995年提出,认为智力有三个基本方面:神经的、经验的和反省的。Perkins认为,神经智力是人们神经系统的功能,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可传授。一些人的系统比另一些人的运转得快而且精确,这类似卡特尔的流体智力。经验的智力是从经验中学来的,它是知识的扩展和组织,类似于卡特尔的晶体智力。智力的反省方面是指记忆和问题解决的策略,这类似于元认知或认知监控的成分。[5]

(7)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Ceci 1996年提出,认为多种认知潜能、背景和知识是个体表现差异的最基本原因。每种认知潜能使个体在一个给定的领域内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监控思维和获得相关的知识。[9]

(8)情感智力理论 认为情感智力是指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现情感的能力;产生促进思考的情感能力;了解情感和情感知识的能力;控制情感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增长的能力。已有事实证明情感智力的存在,当然还需要全面有效地确定这些组成成分。[5]

这些理论突破了智力研究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外显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不是仅就智力的内部机制进行探讨,而是从个人的背景关系,个体经验的连续水平,智力的内部机制三大角度探究智力本质的整体表现。

理论的发展一般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突破,新的理论研究吸收了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以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全面地把握人的智力的本质,可见,把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是最新理论方法论上的重要特色。

当然,这些理论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理论还似乎处于初建阶段,有待丰富和发展,而且他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智力理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共同的。它们都强调智力的生物学基础,认为智力是一种基本加工机制,或存在一系列多重智力、模块、认知潜能。此外,三种理论特别强调个体所处的背景,即影响智力的环境因素,由此可见,智力的研究将继续探索生理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随着一些更为成熟的智力认知理论的形成,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入地揭示智力的内部加工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价智力的差度和标准。

3.智力发展连续性

关于智力发展的最基本问题:智力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本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智力发展不连续——婴儿期智力似乎在本质上有别于以后年代的智力。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在传统智力测验中婴儿期得分与其他时期得分相关往往很低。但近十几年来有资料表明这一结论可能有误,智力可能在一生中都是连续的。比如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动机、态度一样,依赖于某种潜在的认知成分。这些能力从婴儿到儿童后期的发展中似乎存在某种程度的连续性。另外,也有证据表明信息处理的某种成分具有连续性,如对问题下定义,选择策略和决定问题的答案等。

尽管心理学研究者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仍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智力测验的技术,传统智力测验仍占统治地位。Sternberg和Gardner等心理学家的努力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导致新的测验技术方法的产生,但目前还不能肯定这样的测验是否会代替传统的智力测验。大多数流行的智力测验得以保留,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能成功地预测测验所要预测的主要目的——学业成绩。当然,它们在测验领域的重要地位也并非没有争议。

人类的智慧有巨大的潜能,人的智力如同地下矿产资源,只有通过智力开发尽可能地调用潜能,使潜在能量充分外化和发挥,将潜在的智力积极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智力。

二、智商及智力测验

1.智商、智力测验及其重要性

智商(IQ),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斯腾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以表示智力的水平,1916年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首先采用这一概念。

现在标准智力测验已成为许多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和团体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成为指导心理教育领域和一生中职业选择安置和决策的主要依据。分数决定着是被定为弱智还是天才。在美国,智力测验分数还决定是否受特殊教育计划跟踪、是否进入名牌大学或被提供其他教育机会,以及是否服役当军官或接受管理训练计划,智力测验在分配社会资料和机遇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心理测量是指导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心理学成就。

研究个体差异的创始人高尔顿认为:智力测验应尽可能直接测量智力A,即导致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能力上有差异的认知活动的生物基础。测量的本质是生物学的和生理学的。心理学家如Auther Jensen正在研究当代“高尔顿式”的测验,他们声称正在测量中枢神经系统的完善性——内在能力。而智力B,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智力表现,不仅深受一系列个体因果的影响,而且还受教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10]

现行智力测验的奠基人Binet则更关注智力B,认为测验与日常生活有关。Binet的观点占了上风,这是由于他的心理测验改革与西方社会需要一致。职业的选择以及决策等方面要求制订新的测量工具对智力进行有系统的客观的观测。

2.关于智商的批评

作为预测学业成绩的最好手段,智力测验已经具有了心理测量学意义上的效度,但它们还不能很好地预测人们生活中的其他成绩,不能公正地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因此,我们认为高智商并不代表一切,它和人的成就和幸福生活等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只有较小的相关。[11]

(1)智商与人的成功相关很低。成功只是部分取决于智商,除智商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生理上的缺陷、政治上的迫害、经济方面和家庭的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障碍。首先,低智商者也可能成功,比如Sternberg在小学三年级智商测验中完全失败。其次,高智商者未必成功,比如一个智商很高的医生在医学院成绩非常出色,但实际表现中对待病人态度十分恶劣粗暴,如果可以选择医生,大多数病人可能都会另找他人。还有,成功者未必高智商,比如一些智商未必高的体育运动明显、模特、歌星等人却能在各自的生活中获得成功。

(2)智商与品德相关很低。即使一个人有高智商并成功了,这也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在各国人们的观念里,诚实、善良、仁慈、值得信赖等高尚的品德都被放在较财富获得高得多的位置。历史上法西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都远不愚蠢。我们认为一个恶人拥有的智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行骗就更易成功,也更能够聚积大量的不义之财。

(3)智商和幸福美满相关很低。不是有一句谚语:“你宁愿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做不幸的苏格拉底?”高智商者更能看到世界丑陋的一面,能预见灾难、甚至不满意于已取得的成就。高智商者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也不能决定一个人优于另一个人。

(4)智商不等同于常识。高智商者并不代表拥有较多的常识,事实上我们发现,高智商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常识。常识是很难等同、甚至是很难测量的,但对日常生活却相当重要。天才往往生活在一个抽象的领域,这些抽象的领域可能跟大多数人眼中的生活没有联系。

3.关于智力测验的批评

(1)智力测验是一种“无理论”。智力也不仅仅是智力测验出的东西。智力测验只要不纠缠其是否能测量出智力时,就可放心使用。[12]

(2)智力测验在社会文化、经济和种族、民族问题上造成偏见,有人认为测验本身就能表现出社会和经济上存在的差异。[8]

(3)智力测验造成的不公正的潜在因素不仅与主持测验的人有关,而且与测验本身有关。对于从未做过测验的人来说,测验情景与测验所需的技术都是陌生的。

(4)智力测验的成绩受一系列动机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它们与规范的认知和成就无关。

(5)智力测验被作为最终结果而被滥用,有人认为应用社会能力作为一项功能性智力指标,取代智商作为社会干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以考虑到个体的适应性、动机性和情绪性特征。

因此,智力的测量仅仅是智力的测量,而非人的测量,对于智商的研究目的也只是用我们的知识使之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变得日益可能,那种只关心智商而忽略人类的其他方面的做法是荒唐而不明智的。

三、评价和建议

那么,智力研究到底走向何方?

就目前来说,心理学家们已越来越趋向于赞成和强调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因此,关于智力,研究者们最终将承认它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并将把个体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机制作为个体智力发展及水平的最基本前提,从而,智力的生物学观念将逐渐被揉合到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的概念或认知心理学概念中去。作为它们遗传基础和发展保证而存在,不同方向的智力研究之间的许多共通之处使不同的智力研究方向结合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预测,在新的世纪里,不同方向的智力研究将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与结合,走一条综合的道路。尽管仍会有纷争,但心理学家将站在同一屋檐底下,即承认这种结合势在必行。[13]智力研究的新趋势是:研究领域系统化;研究取向多元化与综合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数学化、现代化和生态化;研究人员高级化与合作化。[14]

1.智力概念的界定应重视其生理方面的内涵。归根到底,智力是由神经活动决定的,而不纯粹由心理活动决定。研究者是否能在此前提下以结构论意义上的结构的角度来定义智力。

2.智力理论应强调创造力,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智力的测验就应突出对创造力的测量。

3.研究智力的范式很多,这些范式大部分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因此,特别需要扩展对有关智力观点的研究,同时对那些没有直接经验证据的理论发展应持谨慎态度。

4.心理学史上先有智力测验,后有智力理论,心理学与智力测量的隔阂造成长久以来智力测验没有正确的智力理论指导,使得智力测验的研究者们封闭起来并满足于测量方法上、技术上的精致。应把心理学主流同智力理论结合起来,正确的智力理论应该是科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智力测验的必要条件。[6]

5.智力测验从诞生一开始就宿命地决定了它只能够依赖于因素分析理论,只能把智力当作静态的特性加以分割,不可能产生另一形式的智力理论,智力测验研究方法的改进会极大推动学科的发展。

6.社会不能继续滥用智力测验,把智商的改变作为评价预防、早期教育和社会干预有效性的标准,我们应集中精力制定一套可信、有效的社会能力检验标准,以便在自然环境和复杂社会情境中研究儿童,更有效地评估儿童的适应行为。

收稿日期:2001-09-13

标签:;  ;  ;  

近20年来智力、智力测验与智商研究综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