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诞辰纪念_情报资料工作论文

百年中国诞辰纪念_情报资料工作论文

百期华诞忆当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诞论文,当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月之河,转瞬间流过了18个春夏秋冬,随着1998年新年的到来,《情报资料工作》杂志迎来了出刊100期华诞。我感到无比喜悦、兴奋,回顾以往,感慨万千。我在刊物初创时期来这里工作,和社科情报界的同行们、书报中心的历届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共同走过了艰难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前进的8个多年头。

在80年代第一个春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主任夏加做出了一个远见卓识的决策,要筹备一个探讨资料工作理论和交流经验的刊物,并责成吴尚宇同志经办。不久,一份内部的不定期的刊物——《资料工作通讯》创刊号与广大资料工作者见面了。由于她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广大社科情报资料工作者提供探讨业务、交流经验、传播知识的专业性刊物,她的诞生顺应了我国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广大情报资料专业工作者的需要,所以立即得到同行们热情的欢迎、支持和真诚的关心。

1981年8月,刊物经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前身)批准为正式刊物,并由邮局公开发行。在全国社科院系统情报工作的展开和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的酝酿、筹备和成立过程中,本刊受到有关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扶持,最终成为学会会刊。对此易克信同志在文中作了详细的回顾。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本刊成为会刊之后,适应了我国社科情报工作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发展的需要,开创了新局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促进和繁荣社科情报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87年,在山西省和太原市图书馆学会的首次图书情报工作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山西71个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评价图书情报出版物的调查,结果,《情报资料工作》获得读者最喜爱的刊物的首位;1995年,在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的全体同志由于在会刊编辑工作中成绩卓著,受到大会的嘉奖。

《情报资料工作》杂志为何能在众多的同行专业刊物中,十多年来的发行量始终名列前茅,刊物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呢?除了编委会、编辑部的作用外,我回顾往事,有以下三个方面使我难以忘怀。

1.坚持从实际出发

《情报资料工作》从创刊起,就明确了办刊方针。1981年春,我调来编辑部,记得领导就特别强调要联系专业工作者的实际,立足现实,面对现有水平。在初创的三四年间,刊物从当时国内现实情况出发,曾为社科情报工作者呼吁、呐喊,广泛地交流业务,并传播基本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争鸣、探讨。到80年代中期,刊物又针对当时社科情报界的现实情况,对社科情报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建设、发展道路、模式等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多方位的探讨,发表的文章量多质高,但都能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有些文章我至今记忆犹新,如《试论我国社科情报工作的发展道路》(宓浩、黄纯元,载1985年2期)、《决策·信息·社会科学情报》(易文,载1985年5期)、《试论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模式》(朱铁声,载1986年6期)等等。后来针对地方情报所工作以及我国情报资料工作手段的现代化问题又组织了文章,这些都在社科情报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编辑部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多次讨论会或笔谈会,1985年和1987年分别与湖北省社科院情报所和全国社科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社科情报理论讨论会和关于社科情报理论建设问题的圆桌讨论会,会后,一些发言均刊登在刊物上。这样,不仅丰富了刊物的内容,也促使社科情报界的学术气氛更加活跃。

2.坚持建立老中青结合的作者队伍

要办好一个刊物,不仅要有明确的办刊方针、阵容相当的编委会和精干的编辑部,还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包括老中青在内的作者队伍,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情报资料工作》杂志始终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理论基础扎实、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探索创新思想的作者。当时,从中国社科院情报所到各省市社科院情报所,从各高校到各地党校和军事院校的图书情报工作者,从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到首都、各省市新闻单位的资料工作者约100多位资深的学者、教授以及中年的骨干和后起之秀,先后在不同时期在刊物上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文章。可以说,作者队伍遍布全国,涵盖了全国五大系统的图书情报资料部门,使编辑部与五大系统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刊物已成为沟通全国社科情报资料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至今,我对一些作者的名字仍深深地铭记心海,如孙方、孟凡、易克信、李浩棠、朱铁声、宓浩、杨教、吴育群、寿孝鹤、孙庶玉、李雄藩、雍桂良……十多年来,编辑部还不断发现和培养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他们中有的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从大学生或研究生时代就在《情报资料工作》上初试锋芒,如黄纯元、宋晓亮、张学惠、范并思、谭安洛……他们现在都已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互通心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刊物能根植于沃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坚持精神风貌的建设

《情报资料工作》杂志不仅探讨理论、交流经验、传播知识,还注意发掘和宣传在社科情报界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这是刊物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其他专业刊物的不同之处。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一批社科情报资料工作者长期默默无闻、为人作嫁、刻苦钻研,虽卓有成效,但他(她)们生动的事迹和感人的精神风貌却很少见诸报刊。我和编辑部的同志深感刊物有责任宣传颂扬他(她)们,于是刊物在80年代以“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者”、“同行们”、“人物专访”等栏目,陆续报道了一些单位的情报资料部门和各个系统的情报资料工作者,如《集萃于一堂,索取于一瞬——访人民日报国内资料室》、《他在默默地发光——记中央党校的孟凡》、《漫长的崎岖小路——记吉林社科院副研究员解学诗》、《新兴学科的“老手”——访裘辉》等等。他们的业绩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读来平易近人能打动人心,确实鼓舞和激励了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者们,所以曾有不少读者反映:同行们喜欢看“同行们”。十几年过去了,至今,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们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起当年报道他们以后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一些情报资料界的朋友们告诉我,那些熠熠闪光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18年过去了,迎来了100期,《情报资料工作》杂志这棵幼嫩的小苗,经过多少园丁的辛勤劳作和培育,现在已茁壮成长,我祝愿她今后更加挺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

标签:;  ;  

百年中国诞辰纪念_情报资料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