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采用CT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宋大勇

外伤性脾破裂采用CT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宋大勇

宋大勇

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放射科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目的:针对外伤性脾破裂在临床中采用CT影像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CT检查的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有31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特异性,占77.5%;有37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敏感性,占92.5%。手术结果与患者的CT增强扫描诊断具有一致性。结论:CT扫描能够对脾损伤出血位置及程度迅速做出判断,对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医学影像;临床诊断

1. 前言

在人体中脾脏是一个较为脆弱的器官,若脾脏发生破裂将造成大出血,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准确,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所以,脾脏受伤时应采取全面、细致有效地诊断方法,可为诊断医治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患者治疗也具有十分积极地作用。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CT检查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的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CT检查的有关资料,其中有27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11—72岁之间,平均年龄(33.5±2.4)岁。有34例患者为事故受伤,4例患者为高空坠落,2例患者为受暴力打击。受伤后患者经CT检查0.5—2小时。

2.2 CT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

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4级,每级采取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Ⅰ级患者包膜存在局限性破裂,下有小血肿。CT平扫影像结果中具有脾密度不同表现,变化比较明显,脾包膜下有半月或新月状高密度影形成,正常时CT增强扫描后产生更强的阴影,但脾包膜下阴影变化不明显。Ⅱ级患者包膜破裂较小,脾实质区域存在不足3厘米血肿,CT平扫后结果显示脾脏变大但不明显,在此之间形成较高密度的类圆形或圆形阴影,脾脏具有较为模糊的边缘,周围存在出血情况。正常时CT增强扫描后产生强化阴影,但脾包膜下阴影变化不明显。Ⅲ级患者脾门和脾实质破裂,超过3厘米血肿,CT平扫后结果显示脾脏变大,正常时CT增强扫描后产生强化阴影,但在脾包膜下阴影变化明显。Ⅳ级患者脾完全破裂,内部血管断裂,CT平扫脾脏具有较模糊的边缘,外形无规律,产生较低密度的阴影,可发现脾已撕裂,有较大的出血量,血液在腹腔内堆积。CT增强扫描后,原较低密度的阴影未再次增强,在密度上具有明显差异。

3. 结果

有31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特异性,占77.5%;有37例患者的CT扫描具有敏感性,占92.5%。手术结果与患者的CT增强扫描诊断具有一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8例Ⅰ、Ⅱ级患者采取缝合修补手术,22例Ⅲ、Ⅳ级患者采取脾切除手术,患者经治疗后都已痊愈。

4. 讨论

B超、CT及核磁共振等都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诊断方法,其中核磁共振不具有较快的成像速度,应用具有局限性,只能进入扫描室监测心电,对心率的实时监测不利等。B超应用范围较窄,只能对局部区域显示,对脾脏整体不易显示及观察,若肋骨骨折不容易显示,腹腔内积气对诊断效果也具有一定影响。在诊断中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迅速成像,对于存在合并损伤的情况能够检测到,少量脾实质血肿具有类圆形高密度阴影表现,脾包膜下出血具有新月或半月阴影表现,脾脏破裂具有至脾门的线状低密度延伸阴影表现,脾脏包膜破裂具有线状不光滑的边缘模糊表现。脾实质血肿密度增大到60—79HU,较多出血并具有线条状的多处阴影。本研究中CT扫描的特异性77.5%,敏感性92.5%。CT扫描结果显示3例极少的积液量、轻微模糊脾边缘。特别是脾中心破裂或破裂初期的Ⅰ、Ⅱ级患者,由于脾实质密度接近于血肿密度,CT扫描表现出的假阴性,对病灶无法清晰显示及分辨。CT增强扫描提高了准确率,可对内部血肿和中心破裂进行区分。

本研究中有1例经CT平扫漏诊的同时存在肝脏破裂患者,采用增强扫描后得到确诊。经手术结果证实,增强扫描方法具有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平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有关试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脾脏密度比较类似于血肿密度,CT平扫方法对其无法区分准确。脾脏中心性撕裂具有较小裂口或等密度的脾实质内血肿时,未发生破裂的脾包膜,而反应性减低的脾实质密度,脾实质与裂口具有等密度,CT平扫不能得到准确显示。因此,阴性的CT平扫结果对脾脏撕裂无法有效诊断。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可达到98%的治疗确诊度,不具有强化的血肿或撕裂口,脾实质强化比较明显,脾实质与病变之间将增大密度差异,进而使诊断提高准确性。

本研究中CT增强扫描后诊断可达100%确诊率,不只是与患者具有一定关系,也与CT设备及采用的扫描方式具有一定关系。增强扫描能够实现:一是平扫时可清晰显示等密度的撕裂口或血肿,以免发生漏诊。二是明确对于脾包膜下及实质存在裂伤和血肿的情况予以明确,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对于先天性脾破裂及移动伪影具有鉴别作用。四是对脾脏血运进行观察,进而对患者预后进行准确估计。针对脾破裂疑似患者,若条件允许可采取CT增强扫描方式进行确诊,以便于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地治疗方案。

5. 结语

总之,脾破裂采用CT平扫方法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较高,检测过程较为高效,具有更准确的结果。增强扫描还能使诊断扩大范围,对周围器官损伤的情况能够有效诊断,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季正华.CT平扫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保守治疗的指导价值[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6.8

[2]顾伟光,高雪峰,杨井等.多层螺旋C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11

[3]刘泽良,朱建方,何伟.外伤性脾破裂147例治疗体会口[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6.5

[4]王啟雄.外伤性脾破裂23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4

作者简介:宋大勇(1982-),男,汉族,黑龙江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核磁、CT。

论文作者:宋大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外伤性脾破裂采用CT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宋大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