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思想-中外教育家成长路径分析论文

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思想-中外教育家成长路径分析论文

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家成长路径分析

吴乐乐1 柏 杨2

摘 要 】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得出教育家的成长路径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遍访名师,广泛接受良好扎实的教育;教书育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与创新;潜心研究,致力破解社会、教育突出问题;笔耕不辍,持续跟进经验物化与著书立说;成果推介,努力推广教育思想与改革主张。通过总结提炼教育家成长路径,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教育家;成长路径;国内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与呼唤,越来越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教育家,泛指与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家、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活动家、教育事业家等。[1]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显示,教育家的产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包括教育家具有的教育理想、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外因主要是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2]“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自主成长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长为教育家,主要取决于自身因素。”[3]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教育家的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图5和图6为该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聚束SAR模式0.3 m分辨率挂飞试验结果。图5的作用距离为35 km,采用滑动聚束SAR模式,方位向测绘带宽满足3.16 km指标要求,实测方位向分辨率为0.26 m;图6的作用距离为50 km,方位向测绘带宽满足3.12 km指标要求,实测方位向分辨率为0.22 m。

一、遍访名师,广泛接受良好扎实的教育

从教育学习的视角来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与自主创造条件广泛涉猎多个领域,接受扎实、良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名师教育、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

孔子,生活在一个重视礼仪之教的家庭里,自幼奋发求知,力学成才。他自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努力学习传统“六艺”,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真正做到学无常师。朱熹,少中举人,登进士,接受了扎实系统的教育。在为官从政期间,每到一地,访求名士为教师,开展教育思想、文化等交流。蔡元培,5 岁读启蒙字书,先后中秀才、举人、进士。甲午战争爆发后,广泛涉猎译本书报,学习日文和西学,后留学德国和法国,可谓学贯古今、会通中西。陶行知,少入旧式私塾,后进教会学堂,曾就读南京汇文书院和金陵大学,并先后赴美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杜威、孟禄、克伯屈等教诲。

苏格拉底向当时各种学问大师学习,阅读了所有能够得到的诗人和哲学家的作品,聆听了哲学家德蒙、阿那克萨哥拉和智者普罗狄克、巴门尼德等的讲学和教诲,被誉为“吸收了家乡街头传闻的各种理论”[4],“被公认为是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5]。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学习近20 年,被誉为“学园精英”。

卢梭,自幼爱读历史和文学书籍,锻炼了超常的自学能力。他一生大量接触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古代名著,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成为思想巨人、取得巨大成就的必要条件。

从教育著述的视角来分析,国内外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路径均包括笔耕不辍、弦歌不绝。著书立说,不仅是教育家个人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等研究成果的升华结晶,更是教育领域开展学术传播、交流、争鸣、借鉴、推广、延伸的重要载体。著书立说,不仅是对教育家个人学术造诣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在音像、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还没有产生、普及的时代。

国内学者朱永新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6]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做一条长流不断的小溪。”只有广泛接受良好扎实的教育,才能够促使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规律、理解教育内涵、汲取教育养分、创新教育理论、改革教育实践、形成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以国内消费市场为基础,奠定自身发展的有力土壤。事实上,现阶段的消费市场已经证明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水平。下一步要努力在刺激国内消费市场上形成新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方面变更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不断的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国内的消费力留在国内;另一方面要根据世界财经形式的变化进行合理且适当的资本的输出,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中国“一体化经济圈”的治理范畴,形成更为稳固的合作态势。

二、教书育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与创新

从教育实践的视角来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建立在教书育人、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有的通过开办私学,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有的通过受聘学校,开展讲学育人活动;有的通过辩论、谈话等活动,融教于生活;有的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实现实践育人目的。

柏拉图,先后在欧几里得、昔勒尼、德奥多罗等数学家处研究数学,在埃及考察科学、教育、礼俗、法律、宗教等。亚里士多德,被恩格斯称为“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形式”。他潜心开展哲学、伦理学、美学、文法、修辞、天文、逻辑学、生物、解剖、戏剧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发现动物500 多种,收集整理158 个国家的律法等。赫尔巴特对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主张和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学教育学”的学说,明确了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杜威一直尝试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思想综合起来开展教育问题研究。依托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起点高。”[10]他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方面的理论成果,有力支撑了教育问题与教育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叶澜指出:“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实践是教育智慧的动力。”[8]教育实践是教师和教育家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整合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催生教育理论创新、形成教育智慧的必要途径。

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主持兄弟会文科中学工作;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学校开展教育实验;赫尔巴特创办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实验学校。杜威先后在乡村中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任教,后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极大促进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

苏格拉底,一生从事公众教育,奉行有教无类。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广场、作坊、街道等各种场合进行。教育对象包括贵族、政治家、将军、穷人、画师、鞋匠、奴隶等。[7]柏拉图在雅典近郊体育馆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亲自主持学园40 年,成为当时哲学和科学的中心,对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在此讲学、研究、著述13 年,为后期教育研究积累经验。

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苏格拉底、卢梭、杜威等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均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不怕吃苦、勤奋努力、创造条件,接受了扎实良好的教育。有的获益于系统的学校教育,有的获益于勤奋的自主学习,有的获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获益于杰出的名师教育,有的获益于丰富的社会阅历……另外,他们涉猎的学科领域并不局限于教育学,大多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这些教育与学习为他们开展教育研究、形成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孔子、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国内教育家和以苏格拉底、杜威等为代表的国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他们广泛借助私学、官学、实验学校、学园、生活场所、学术场所等,开展讲学育人活动。一方面可以对自己初步形成的教育理论体系进行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践效果修正、完善、创新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还可以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型探索活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三、潜心研究,致力解决社会、教育突出问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成果多以谈话、辩论的形式产生,后被他的学生整理成集。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400 卷。卢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社会契约论》被后期法国大革命信奉为“圣经”。《爱弥儿》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运用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上,“得出了教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结论”[13]。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教科书》《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学运用到教育的书信》《世界审美启示》等,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孔子,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私学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钻研并形成了自己的学说。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9]。蔡元培,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针对时弊,努力学习研究西学。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努力创办、推广新式学堂,培养爱国革命人士。任教育总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构建了民国教育的框架。陶行知,研究确定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平民教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当问到有无参加过学生会或任何形式的学生社团时,79.79 %的受访对象表示参加过,剩余的78人表示从未参加过。而半数以上学生是曾参加系部层面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组织。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大学,愿意参加社团的热情很高。作为班主任,在迎接新生的首次班会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他们上台自我介绍的同时,都表现出强烈的学生社团的参与意愿。

孔子,自30 岁开始招生办学,68 岁仍诲人不倦,以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朱熹,曾长期在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沧州精舍”等地,授徒讲学,亲自主持修复白鹿原书院、岳麓书院等,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蔡元培,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辞去编修之职,开始从事革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校长、南洋公学总教习等。1916 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兼任多个文化教育社团负责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陶行知,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教科主任。后在北京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南京晓庄学校、重庆育才学校、上海工学团、社会大学等,推行平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建设人才。

教育研究是教育家成长和职业幸福的源泉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你的老师不感到每天的劳动单调、枯燥、乏味,那就引导他们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张才龙认为:“草根研究是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草根研究要求教育工作者扎根现实教育沃土,直面现实教育问题,提升实践智慧。”[11]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于漪提出:“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成名师。”

俄罗斯的建筑是具有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建筑,古罗斯建筑中有正教堂400多处。俄罗斯的教堂数万之多。在俄罗斯,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堂,许多教堂呈现群建筑风格,形成靓丽的风景线。

教育家的成长是草根(实践)研究、经验总结、问题解决、实践反思、理论提升的整合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育家对教育观念、教育设计、教育背景、教育现象、教育效果等进行深入思考,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索解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智慧,形成教育问题解决的独立理论体系,由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最终成为教学名师和教育大家。

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杜威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在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聚焦社会、时代、教育问题,潜心开展相关研究,形成重要研究成果,极大促进了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教育成果的应用等。绝大多数研究广泛借鉴和运用哲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体现出跨学科、起点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对教育家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四、笔耕不辍,持续跟进经验物化与著书立说

杜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期间,自发学习哲学史,后进入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深受哲学家皮尔斯、心理学家霍尔和黑格尔主义者莫里斯教授的影响,为其后期开展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孔子,投入巨大精力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春秋》的编纂和校订。朱熹,一生编纂了多种教材,主要包括:理学入门教材《近思录》,蒙学教材《小学》《立教》《明伦》等,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著述是《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 多种专著,还有《朱文公文集》等121 卷。[12]蔡元培聚焦教育和科学领域,撰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陶行知曾先后创办《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等刊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行知行》《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文选》等。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来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要路径必然包括基于社会、时代、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反思、实践探索和研究创新。这种研究,既有高屋建瓴式的教育思想理论方面的建构,又有脚踏实地型的解决教育问题方面的探索。教育研究是教育家学习借鉴已有教育成果,创新性设计、开展教育实践,总结反思提炼教育经验,建构完善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大熊猫主食竹种有团竹(Fargesia obliqua)、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石棉玉山竹(Y. lineolata)等,因此大熊猫文化可视为四川竹文化的衍生[4]。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跨越4个地级行政区,馆舍分布于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雅安作为熊猫模式标本产地、熊猫文化发祥地以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之一,现已拥有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碧峰峡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等大熊猫基地,目前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杜威的一生笔耕不辍,取得丰硕的成果,覆盖教育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领域,仅出版的教育著作就达30 余部、教育论文180 余篇。代表作品包括《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今日之教育》《教育论文集》《人的问题》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作是教师和教育家对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理性思考、成果提炼、理论升华的重要过程。孔子、朱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杜威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一生,不仅是持续、扎实、深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生,而且是经验提炼、成果物化、笔耕不辍、弦歌不绝的一生,他们的探索与成就全面推动了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

上述程序运行一次之后可以得到积分Ⅰ约等于0.280 482 3,两种模拟给出的近似值接近,因此可以推断积分积分Ⅰ的值介于0.28到0.29之间。

“人的生命总有终结,但是写作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永驻、理念长存。”[14]纵观古往今来孔子、朱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教育成果,均是通过文章、著作流传下来,供后人不断学习、借鉴、传播、改进、推广等。著书立说不仅是古今中外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家”的重要依据,更是教育家发展成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之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非常必要.科学的学习目标设计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会学习”的素养.

五、成果推介,努力推广教育思想与改革主张

从教育影响的视角来看,中外教育家的成长与推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等成果,扩大成果辐射面、影响面,增强舆论引导力度,是密不可分的。成果推介主要包含三种形式:一是周游各国,谈政论教,游说讲学,宣传、推广自己的教育蓝图和教育主张等。二是依托报刊、论文、著述等宣传工具和特定辩论、讲话等平台,宣讲、交流、沟通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等。三是创办学术团体,以实际行动,推行教育家的教育主张和研究成果。

孔子,长期外出游学,扩大儒家学派影响力,首先对鲁国产生了政治影响;后期周游列国,进行政治游说活动。朱熹,毕生讲学活动不断,每到一地,设学育才,亲自讲学,对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主张具有重要作用。蔡元培,在创办新式学校期间,宣传、推广新派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主意识。后在创办的“中国教育会”“华法教育会”中宣传推广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力主全面改革,主张抗日救国。陶行知,在大学任教期间,介绍、推广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后与晏阳初等在北京、河南等地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并通过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实现“科学下嫁”目标。1936 年,赴亚非、欧美28 国,宣传抗日思想主张。

柏拉图,先后漫游各国长达12 年,并三次前往叙拉古,尝试通过追随者的力量,推广、实现其哲学家治国的构想。后对《理想国》进行修订、完善,继续推崇哲学家治国理念。卢梭,结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霍尔巴赫等,掀起传播新知识、宣扬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的启蒙运动。多次通过征文大赛、著作出版、重要讲话等途径,宣传、推广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

分析可知,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卢梭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成果推介和舆论宣传活动。成果推介不仅是教育家个人及其研究成果得到肯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推广教育思想,实现教育主张,促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郝桂芹说,打单号,十个号范围就小吗?组六时,买方胜率33%,组三 20%,要是豹子呢,胜率只有10%。如果买单选和组选,从“000”到“999”,那是一千个号呵。单选胜率千分之一,组选胜率是千分之三呵。这个范围是什么概念?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呵。而那个扑朔迷离的开奖号,就是一根针,一根飘忽不定的针,你知道吗?!

六、当代教育家成长路径启示

国内有学者直言:“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也定会产生教育家的时代。”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路径为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以下重要启示。一是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接受良好、系统、扎实的教育,努力锻造教育改革实践的素质基础。这里的教育既包括系统的学校教育,又包括多样的继续教育,更包括主动的自我教育。广泛涉足并学习教育领域及与教育发展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培养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科学有效解决教育重难点问题的综合素质。二是名优教师充分依托教书育人的载体,将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构想、教育规划、教育设计、教育实验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层面,接受实践检验、衡量,完善自身的教育思想,增强自己的教育影响力。三是教育工作者聚焦教育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的理论学习积累和实践探索经历,开展深层次、系统化的探索创新,探索教育重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进一步培养提升理论运用、实践反思和成果提炼的综合研究能力。四是教育工作者积极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意识,充分借助著作、论文、评论、报告、讲话、总结、教育案例等,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成效表达出来,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学术繁荣。五是教育工作者注重成果推介,广泛开展个人主题报告会、学术交流论坛、成果打造活动等,宣传、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和教育研究成果,接受社会同行的评判、完善,提高自身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完备性和认同度,增强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

[1]顾明远.希望更多的校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J].人民教育,2010:13-14.

[2]房涛.追寻教育家成长之路——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在天津举行[N].中国教师报,2009-1-25.

[3]史承灼.追寻教育家成长之路[N].中国教师报,2015-3-11.

[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6][14]尚延亮,许兴亮.教育家成长策略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2):45-47.

[7]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余灵灵,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66-67.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8.

[10][13]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4,261.

[11]熊晨.教育家办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之必需[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1-1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0-0028-06

作者简介 】1.吴乐乐,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15)副研究员;2.柏杨,重庆市大渡口区百花小学(重庆,400084)教师,高级教师。

标签:;  ;  ;  ;  ;  

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思想-中外教育家成长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