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儿科疾病误诊误治的原因与防范策略论文_杨宝剑

小析儿科疾病误诊误治的原因与防范策略论文_杨宝剑

万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100

摘要:目前临床导致儿科疾病误诊的原因较多,包括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未落实到位、检查不全面、会诊不测底、专业知识不强等因素,而经过相应对策的干预,方可避免儿科误诊的发生,利于患儿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降低临床死亡率。

关键词:儿科;误诊;原因;防范策略

通过研究统计,可发现目前儿科门诊量逐渐增加,近年来,高达1万人/年,相应的加大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导致儿科误诊率逐渐上升,一旦小儿误诊,便可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耐药性,危及患儿生命安全。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多项影像学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病情,但由于临床病种较多,且存在多种影像相似疾病,仍可出现误诊,比如急性阑尾炎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腹型;呼吸道感染误诊为变异性哮喘等,从而导致治疗错误,引起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日后发展,为了避免误诊的发生,还需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医疗质量[1]。因此本文中针对儿科疾病误治的原因与防范策略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1儿科疾病误诊原因

1.1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若医务人员未按时巡访病房、自律性差、工作集中力不强,未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可导致漏诊、误诊现象,比如患儿在静脉输液时,巡视不当,导致局部组织肿胀;患儿在测量体温时,由于医务人员不注意,可导致患儿自行拔管、坠床、跌倒、咬碎等事件发生。同时医务人员在整理患儿个人档案过程中,由于不仔细、责任心不强、识别能力不足,导致资料混乱,引起最终疾病判断错误[2]。

1.2查对制度未落实到位

由于儿科工作的繁琐和繁忙,容易导致身份识别的错误,以至于在确诊时,缺失关键依据,导致误诊的发生,同时医务人员为了缩减操作时间,常无法完整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从而导致出错的发生。

1.3其他

①检查不全面:在对患儿进行问诊时,未询问病史、既往史、用药史等信息,导致误诊的发生;②会诊不测底:由于患儿年龄尚小,无法准确回答医务人员问题,且家属无法准确、全面的掌握具体病情,导致部分家长为了引起注意,而夸大奇谈,从而导致疾病判断错误;③专业知识不强:查体不仔细,且责任心不强,导致重要征象的忽略,仅依借片面的检查醒目结果,判断病情,从而导致误诊的发生,同时部分医务人员仅凭借自身经验和思路方法进行疾病判断,可导致误诊的发生[3]。

2 儿科疾病误诊对策方法

2.1 注重用药环节

对于小儿疾病,目前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正确、合理、科学的给予药物治疗,能够加速病情恢复速度。由于小儿与成人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结构均不同,具有病情变化快、病程长等特点,在用药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性,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小儿病情观察和用药指导,除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外,还需加强家长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家长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确保给药准确到位[4]。

2.2 加强医务人员专业培训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需加强儿科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包括儿科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理论知识、专科知识等,且通过反复宣教、强调,从而确保每位医务人员均熟悉、掌握。同时还可采取分层培训方式,进行不同方面的规范化培养,并在日常工作中,派专人进行引导、监督、检查,从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对患儿的评估,并将每次考察结果统计至月底考核中,便于增加医务人员责任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修补规章制度

为了避免患儿资料弄混,引起的误诊,还需加强患儿身份识别管理,比如不允许医务人员凭借印象进行护理工作,且需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和查对制度,护士长需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

2.4 有效沟通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沟通不当,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与患儿家属的解释工作,告知家长需如实诉说,不可夸大其词,且在适当时机给予解释,且在于家长沟通过程中,需耐心倾听,理解家长情绪和心情,并为其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以及日后防范措施,从而让家长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热情,拉近彼此距离,更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日后治疗、护理工作。同时护患关系属于一种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完好的建立,能够利于医院日后发展。

2.5 培养安全意识

当误诊事件发生后,需将其作为案例统计、整理,并在晨会中提出,并开启头脑风暴模式,鼓励每位医务人员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医务人员责任心和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总结、观察、分析能力,且在谈论会后,由护士长进行整理,并发放于每位医务人员手中,要求其熟记、掌握,避免相同事件再次发生。每季度总结误诊发生率,强化医务人员对护理安全的认识,确保能够在中学习经验,提高自身危及意识。

2.6 专业培训

为了避免误诊的发生,需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且定期进行小组考核,从而了解医务人员当前知识了解情况,并对错误率较高的医务人员进行单独教育,且实施奖惩制度,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会,保证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提升。

3 案例分析

患儿,7岁,男,因发热持续两个月、反复性咳嗽入院,曾经被诊断为肺炎治疗,虽然早期症状有所缓解,但在治疗的第三次,病情突然加重,且因患儿经济原因,拒绝转院,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但体温仍处于升高趋势。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稳定、面色苍黄、营养状态不佳、体温38℃,不存在明显症状。经听诊,可发现双肺不存在湿啰音症状,左肺呼吸音不高,且语颤减轻,经胸部X线片检查,可发现左上叶肺不张。临床诊断:肺炎;左肺不张。对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后,结果表明效果不显著,最后对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左肺上叶存在蛔虫,询问患儿病史后,存在便虫、呕虫病史,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蛔虫爱游走。

误诊原因:(1)原因不明的支气管肺炎或咳嗽,未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2)正常情况下,气管支气管异物出现在下叶,但患儿的肺不张特点主要表现在左上叶,且根据解剖特点,支气管异物无法进入左上叶,导致在会诊中忽略,且未详细询问病史,导致误诊的发生;(3)询问病史较为片面:儿科医生常凭借经验诊断,以刺激性咳嗽、呼吸道感染为主症病,常常忽略了异物吸入史。

预防对策:在发现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现象时,需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以免发生窒息,在患儿呼吸通畅后,询问患儿和其家属相关病史,且对于农村儿童或营养不良儿童,需加强询问蛔虫史,对于疑似者,需加强X线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镜检查,不可盲目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需明白在患儿存在顽固性咳嗽并肺不张,且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需考虑异物吸入情况。

4 小结

小儿具有抵抗能力低下、免疫功能不健全等特点,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且由于患儿无法完整表达自我感受,家长也无法准确掌握病情,从而给诊疗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性。儿科又称之为哑科,部分小儿担心治疗疼痛或因恐惧感,隐瞒真相,拒绝配合治疗,导致影像学、实验检查的难度性增加,再加上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可导致重要体征的忽略,从而出现误诊,对此还需加强对策干预。首先可通过培训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每位医疗人员能够掌握医学新动向和新技术,在根本上降低误诊的发生,且通过细心分析本次病情,耐心倾听家长主诉,能够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但目前临床报道中,关于管理对策说法较为多样化,因此还需进一步探讨,从而降低误诊率,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霍光研.91起儿科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75(3):159-163.

[2]王书芹.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55(7):1666-1667.

[3]王英.40例儿科护理差错出现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62):169-170.

[4]王雪玲.新媒体环境下儿科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的产生与防范[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55(4):179-181.

论文作者:杨宝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  ;  ;  ;  ;  ;  ;  ;  

小析儿科疾病误诊误治的原因与防范策略论文_杨宝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