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的内在因素_犹太复国主义论文

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的内在因素_犹太复国主义论文

试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的内部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因素论文,犹太复国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它是在欧洲犹太人中发展起来的犹太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1897 年8月,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的纲领。1947年11月,联合国第二届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随后,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建立了。那么,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功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功得力于外部因素的帮助。但是,如果没有犹太复国主义者自己的积极努力,则有利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外部因素也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和作用。鉴于一般论著往往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很少从内部因素来加以分析,本文拟从内部因素的角度来论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的原因。

一、犹太教在思想意识上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影响和作用

犹太教是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宗教,奉耶和华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并认为教义、教规系由耶和华通过摩西传授而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非宗教的政治运动,从表面上看,犹太教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犹太教在思想意识上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被迫经历了多次历史性大迁徙、大流散,遭受过长期的放逐、残酷的迫害和多次震惊世界的民族大屠杀。公元前586年,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大军经过18个月的围攻,终于攻陷了耶路撒冷,夷平了城垣,烧毁了所罗门圣殿,把王室、祭司、工匠等上万名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巴比伦之囚”事件,在历史上对犹太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犹太人的民族神耶和华,而今变成了世界神、宇宙神,这时候的犹太人已经产生了具有世俗性的弥赛亚(“救世主”)观念,祈求从现实生活里,从大卫王的后裔中,出现一位“救世主”,来引导他们摆脱苦难,复国兴邦。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行“铁和火”的野蛮统治。为了反抗异族的压迫和统治,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先后于公元前53年、公元66年、公元115年, 举行了三次民族大起义。公元132年,罗马暴君哈德良率大军对犹太人进行血腥的屠杀, 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到公元135年, 犹太民族的最后一次大起义被镇压,犹太人从此亡国。经过这三次民族大起义,犹太人死去了150多万, 幸存者绝大部分被赶走或者逃出巴勒斯坦,向世界各地流散,其中大部分人流落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了1300多年的历史,开始进入长达1800多年民族大流散的历史时期。

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的处境极为悲惨。基督教在欧洲各国取得了统治地位,由于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否认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欧洲各国的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矛盾,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和迫害,对犹太人的生活和就业进行种种限制和禁戒,禁止犹太人占有地产,限制他们的就业自由,限令他们集居在称之为“隔都”的特划居民区内,不能与外界交往,被迫过着与世隔绝的社团生活。从十三世纪起,大量的犹太人流向中欧和东欧国家,但他们在那里仍然受到歧视。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欧洲犹太人的处境有了改善。欧洲各国效法法国,对犹太人实行“解放”,到19世纪中期,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犹太人都被承认为自由平等的公民,而作为绝大多数欧洲犹太人居住地的沙皇俄国和波兰依然对犹太人进行歧视和迫害。

当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时,犹太人已经历了1700多年的流散历史。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既没有共同的语言,也没有共同的生活地域,彼此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国家和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居住国人民融合在一起。表面看来犹太民族似乎已经分崩离析了,其实犹太人的流散是流而不散。其所以如此,犹太教起了很大的维系作用。每当犹太人迁徙到一个新的地区定居下来后,他们基本上仍集中居住在一起,在那里,他们唯一的组织就是犹太教会,他们的活动中心就是犹太教会堂。自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焚毁后,侨居各地的犹太人不能再到耶路撒冷圣殿守节庆,从此犹太教会便成为各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中心。而犹太人每到一地定居,总是先把犹太教会堂建立起来。犹太教的存在和传播维系了长期流散中的犹太民族的团结,散居异乡的犹太人通过犹太教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犹太教的教义使犹太人形成了牢固的犹太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联结犹太民族共同体的纽带,耶路撒冷则作为犹太教的圣地而被整个犹太民族视为团结统一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中心。

在流散期间,犹太人对他们的历史和命运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这集中地体现在他们从宗教中所得到的启示而形成的两个概念上:加路特和苟拉。加路特意为放逐,为犹太人在自己心目中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下了定义;苟拉意为从放逐中得到解放并回到祖先的故乡,为他们所期望的命运下了定义〔1〕。 犹太人认为圣殿的被毁和犹太人的流散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最后的结局,它们服从于一定的意图,而且必定会有一个结局。那个意图是对放逐中的犹太人的惩罚,而结局将是他们得到上帝的赦免并回到上帝允许的土地——巴勒斯坦。这样,耶路撒冷及其圣殿就被理想化,返回锡安山和重建圣殿就成了这个失去了帝恩宠的民族所渴望的目标。犹太人用加路特的观念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迫害合理化地解释为一种赎罪苦行,认为继之而来的必是苟拉,而苟拉的实现则要通过救世主弥赛亚来完成。犹太人把拯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笃信上帝将派遣一个弥赛亚把犹太人带回巴勒斯坦,弥赛亚就成为犹太人所盼望的“复国救主”的专称。早在公元前一、二世纪,这种思潮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每个犹太家庭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基本内容。每当犹太人的境遇变坏和遭受迫害时,犹太人重返故乡的意愿就愈加强烈。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犹太教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它把犹太民族回乡的传统渴望与犹太人对实际需要的考虑结合了起来,因为锡安不仅意味着民族复兴的希望,而且也是宗教复兴的希望〔2〕。 实际需要使传统渴望增加活力,尽管抽掉了它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内容,而犹太人的回乡渴望也对从实际考虑出发的复兴犹太国的建议赋予了宗教感情的力量,从而使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成为散居世界各地长久以来就怀有回乡渴望的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

犹太复国主义者清楚地认识到犹太教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间的精神纽带,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借以获得散居异乡的犹太人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纲领中明确提出: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犹太复国主义者深刻地了解巴勒斯坦对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意义,因为唯有在巴勒斯坦这个历史上的“希望之乡”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犹太教成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之一。

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移民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勒斯坦的总人口约有100万, 其中犹太人约有2500人,约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2.5%,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为1∶40。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袖们清楚地认识到, 要想在这样一种人口结构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摩西·海斯在1876年写了一本名叫《罗马与耶路撒冷》的书,向犹太人阐明了实现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模范社会制度的理想道路,就是动员世界各国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为了改变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实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最终目标,犹太复国主义者利用19世纪末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激发起来的犹太人渴望返乡复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当时出现的犹太难民问题,利用犹太教对犹太人的影响,极力鼓吹和推行以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之家”为政治目标的犹太复国运动,号召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迁徙和定居,在巴勒斯坦掀起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从而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犹太民族实体。

第一次移民浪潮开始于1882年,延续到1903年。这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是1881年发生暗杀沙皇的事件后,沙皇俄国对犹太人实行了残酷的迫害和疯狂的屠杀,结果造成了1882年犹太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迁徙浪潮,前后有25000名犹太人从俄国迁入巴勒斯坦, 使当地原有的犹太人的数量增加了一倍〔3〕。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1904年至1914 年。俄国在1903年又爆发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从而促成了这次移民潮,大约有4万名犹太人从俄国和波兰来到巴勒斯坦, 使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增加到85000人左右〔4〕。1918年至1923年,犹太人又掀起了第三次移民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又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共有25000名俄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5〕。1923年至1926年,犹太人开始了第四次移民浪潮,大约有60000名波兰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6〕。造成这次移民潮的原因是波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别有害于犹太商业的措施,使波兰犹太人的处境极为困难,再加上美国从1924年以后对移民实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

1927年至1932年,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巴勒斯坦的经济也陷入了危机之中,使得移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减少了,有不少已移入的犹太人又迁出了巴勒斯坦,这种状况到1933年才有所改变。第五次移民浪潮从1932年开始,到1939年英国政府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为止。这期间共移入了225000人,他们主要来自东欧、中欧和德国〔7〕。这次移民浪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纳粹德国的反犹排犹活动, 致使大批犹太人逃离欧洲移居巴勒斯坦。

1939年5月, 英国政府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对犹太移民巴勒斯坦进行了限制,规定从1939年以后的五年内只接受75000 犹太移民入境,五年以后除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意,否则不准有更多的犹太移民入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犹太人要离开欧洲变得越来越困难。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欧洲专门建立了一个组织,负责把欧洲的犹太人移往巴勒斯坦。

由于英国政府对犹太移民巴勒斯坦实行了严格的限制,于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了大规模的非法移民活动。从1937年至1944年,他们把4万名犹太人从欧洲带进巴勒斯坦。1945年至1948 年发生的第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12万欧洲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其中包括犹太复国主义者非法移入的7万多名犹太人〔8〕。这次移民浪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致使绝大多数欧洲犹太人无家可归,同时,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致力于犹太移民的结果。

这样,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急剧增加。据统计,在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前,整个巴勒斯坦的总人口将近200 万,其中阿拉伯人为132万,犹太人增加到65万左右, 与十九世纪末相比,犹太人增加了20多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已由原来的1 ∶40急剧地转变为1∶2,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总人口中约占31%,从而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有了“实质内容”,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从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到1951年为止的三年间,大约有684200 多名犹太人从世界上27个国家移居以色列〔9〕。到1951年,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达130万。与此同时,在第一次阿以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分散到阿拉伯邻国,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由原来的132万人锐减为20余万人,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则由1948年的1∶2转变为6.5∶1。

至此,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通过移民改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使犹太人从巴勒斯坦的少数民族变成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一个犹太国家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已是确定不移的既成事实了。

三、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的活动

当英国政府于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时,阿拉伯人所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土地总面积的97.5%,而犹太人所占的土地面积仅为巴勒斯坦土地总面积的2.5%。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建立一个犹太国家, 就是想在巴勒斯坦移民都是很困难的。为了改变巴勒斯坦的土地占有状况,为犹太移民和犹太国的建立创造条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制定了自己的土地政策,这一土地政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拓殖移民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土地〔10〕。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都赞同逐步夺取阿拉伯地主的未开垦的土地,他们提出犹太人为了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必须准备付出二倍、三倍甚至更多的价钱偿付给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因为这些土地对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这样做是值得的”〔11〕。在1882年第一次移民浪潮兴起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总共拥有22530杜纳姆的土地。到1890年, 犹太人在列雄——勒锡安的南部购买了1万杜纳姆的土地, 在海法和雅法之间购买了3万杜纳姆的土地, 从而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占有的土地面积达到104630杜纳姆〔12〕。

1901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建立了犹太民族基金会,专门在巴勒斯坦从事购买土地的活动。1917年12月英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军政府。1918年3月, 英国政府派遣由钱姆·魏茨曼率领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委员会到达巴勒斯坦,以了解在那里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的前景。这个委员会一到巴勒斯坦,就坚持要求在军政府统治时期冻结土地登记,理由是为了防止土地的投机活动。而实际上,他们是想使更多的土地继续处于无主状态,以便犹太复国主义者能比较容易地购买到大量的土地。

1919年,英国军政府建议向阿拉伯的小耕种者提供贷款,以使他们能顺利地生活到来年的收获季节。魏茨曼又以采取这种行动将会导致巴勒斯坦的现状混乱为由而加以反对。因为通过贷款,阿拉伯的小耕种者将会得到对所耕种土地的事实上的所有权,而犹太复国主义者要想获得土地就会更加困难。到1920年,魏茨曼又提议进行土地登记,要求强行拆散大领地,并对那些未耕种的土地征收重税,以此迫使大量的土地在市场上出售,以便犹太复国主义者购买。仅1920 年他们就购买了45384杜纳姆的土地。

1937年7月,英国皇家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使犹太民族基金会更加重视购买土地的工作,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购买那些潜在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区。犹太民族基金会加紧在巴勒斯坦北部购买土地,特别是在加利利买下了更多的边境地区的土地,在其他地区也买下了许多整块的土地,以便扩大原有的犹太人的定居中心,巩固孤立的犹太人定居点。

1939年5月, 英国的白皮书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进行了限制,授权高级专员用一切权力禁止和限制土地的转让。犹太复国主义者对此极力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本—古里安在1939年10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扩大我们拥有的土地是犹太复国主义纲领中的首要内容之一”。1940年初,美国犹太民族基金会主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本委员会的政策一直是购买边境地区的土地,先发制人,借此尽量为可能实行的分治或分区准备地理条件”。

英国委任统治政府对这种有系统的购买土地策略的政治用意十分敏感,担心再次引起阿拉伯人的起义,影响战时地中海战略通道的安全和中东的石油供应。因此,英国委任统治政府于1940年2 月公布了巴勒斯坦土地转让条例。土地转让条例把整个巴勒斯坦划分为三个地区:A 区,该区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63%,这一地区的土地禁止转让,但受让人如系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则属例外;B区, 该区占巴勒斯坦全部面积的32%,犹太人在这一地区的购置土地受到了限制,须经高级专员的书面批准;C区,该地区仅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这一地区土地的转让不受限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于2月29日宣布总罢工, 随后犹太复国主义者又在巴勒斯坦的主要城市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土地转让条例。事实上,英国委任统治政府对犹太复国主义者购买土地的限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在土地转让条例公布以后的7年中, 犹太民族基金会几乎把土地占有面积增加了一倍,其中不少于3/4面积是在禁止区和限制区之内〔13〕。

在整个委任统治期间,犹太人总共花费了一千万英镑的资金用于在巴勒斯坦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14〕。据统计,1916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占有4210公顷的土地,1927年增至90300公顷,到1947 年时又增加到185000公顷〔15〕,占巴勒斯坦80万公顷可耕地总面积的23%。

犹太复国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合法或不合法地获得阿拉伯人的土地,为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争取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从而为犹太国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地理条件。

四、犹太人的政治组织及其活动

1897年8月29日,在赫茨尔的倡议和主持下, 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大会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机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通过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会决定采取下列方法:1.不断鼓励犹太族的农民、工匠和手艺人在巴勒斯坦定居。2.利用按照各地法律所成立的各种地方性和一般性的机构来组织和联合所有的犹太人。3.加强和提高犹太民族情感和民族觉悟。4.采取准备步骤来获得某些政府的同意,这是为达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的所必要的〔16〕。

犹太复国主义者以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为指导,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1899年至1903年,赫茨尔一直致力于和奥斯曼苏丹及英国政府进行接触,企图获得他们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赫茨尔死后,魏茨曼逐渐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魏茨曼认识到“巴勒斯坦将落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内,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此后的五十至六十年内向巴勒斯坦移入100万犹太人。 这样,英国就将有一道坚强而有效的防线,而我们将有一个国家”〔17〕。魏茨曼四处活动,广泛结交英国政界要人,向他们宣传犹太复国主义,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了他的影响,并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了同情和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向中近东扩张势力范围,英国企图借助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2日, 英国政府发表了外交大臣贝尔福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副主席罗斯柴尔德的复信,表示“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18〕。贝尔福宣言得以发表,是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连魏茨曼自己也坦承:“贝尔福宣言是经过二千次登门拜访才得以问世的”〔19〕。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卓有成效的工作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美国都先后表示支持贝尔福宣言。

1918年3月,以魏茨曼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进驻巴勒斯坦, 这个委员会是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派驻巴勒斯坦的代行机构。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有自己的自治组织:伊休夫,即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1920年底,伊休夫正式选出了一个犹太民族议会,犹太民族议会又任命了一个犹太民族委员会,而犹太民族委员会又被英国驻巴勒斯坦的高级专员承认为巴勒斯坦犹太人社会的代表机构,负责处理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一切事务。1922年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成立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就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领导机构:犹太代办处。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承认犹太代办处为代表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合法组织。1929年第16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投票批准把犹太代办处改组扩大为犹太人协会的建议,犹太人协会受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直接领导。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二十年间,犹太复国主义者利用英国委任统治所提供的有利时机,把伊休夫成功地发展成国为一个独立的自治团体。伊休夫建立了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遍布整个巴勒斯坦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会组织,拥有50万人口和一支犹太地下武装。伊休夫实际上成了一个“国中之国”,而犹太人协会则成为一个“政府中的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无法召开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及其理事会,因而犹太复国主义总理事会行动委员会就成为战争时期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中最有权威的机构。英国政府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移民和购买土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犹太复国主义者期望英国帮助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的幻想破灭了。1942年5月6日至11日,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纽约的比尔特摩尔旅馆举行,大会通过了由本—古里安提出的所谓“比尔特摩尔纲领”,即在委任统治下的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拒绝英国白皮书对犹太移民的限制;授权犹太人协会管理巴勒斯坦的称民入境及开拓无人居住和未经开垦的土地的权力;组织一支在自己旗帜下作战的独立的犹太军事力量。在对德战争刚刚结束三个星期,犹太人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本—古里安于1945年5月27 日向联合国和英国政府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的建议,英国政府拒绝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要求。而这时犹太复国主义者已逐渐把与英国的联盟转变为与美国的联盟,并把美国作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政治活动的中心。

1946年8月,犹太人协会执行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通过了在巴勒斯坦适当地区建立有活力的犹太国的新计划。10月4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支持犹太人新计划的声明,声明说:“犹太人协会建议采用成立一个有活力的犹太国的方法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个犹太国在巴勒斯坦的一个适当地区管理它自己的移民和经济政策,而不是在整个巴勒斯坦。我们政府对这样的解决办法将予以支持”〔20〕。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前,犹太复国主义者为了使分治方案顺利通过,他们对白宫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对其他各国代表也进行了广泛的游说活动。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美苏等33票赞成,阿拉伯国家等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以超过2/3的多数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分治决议通过后,犹太人协会把它的全部行政权力都移交给伊休夫议会的全国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13名委员组成,以本—古里安为首,其职能相当于临时政府。

1948年5月14日,英国委任统治宣告结束,以色列国成立,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临时政府总理,全国委员会在巴勒斯坦境内承担了维持法律和秩序的责任。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努力下,美国政府在以色列宣告成立后11分钟就宣布承认以色列临时政府,苏联也于5月17 日承认了以色列的独立。1948年12月,以色列政府申请加入联合国,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1949年5月,以色列被联合国接纳为会员国。这样, 以色列就得到了大国和国际上的承认,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最终实现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的目标。

五、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军事上的准备

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赫茨尔早就预料到一旦阿拉伯人全面了解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意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爆发武装冲突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并开始考虑建立犹太准军事部队的事宜。赫茨尔在日记中写道:“在它(指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为人所知以前的二十年,我必须把男孩子们训练成为士兵,我要使他们每个人都学会射击,使他们成为强壮的人,做好一旦需要就可以作为志愿者而服役的准备”,并认为“我们将会从中得到极大的收益”〔21〕。

这一计划由于赫茨尔于1904年过早死去而未能付诸实践。雅布丁斯基继承了赫茨尔的关于建立犹太武装力量的思想。1915年,当他获悉土耳其已经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参战的消息后,立即向英国政府提出建立一支与协约国并肩作战的犹太军队的建议,并着手进行征募工作。英国政府担心这样做会引起阿拉伯人的反对, 因而决定已征集起来的562名犹太人可以在加黎波的土耳其前线搞骡马运输工作〔22〕。而雅布丁斯基则前往伦敦,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和英国政府中宣传建立犹太军队的思想。他的努力得到了英国著名犹太科学家魏茨曼的支持。

在雅布丁斯基和魏茨曼的一再呼吁下,英国政府于1917年8 月通过法案,同意在皇家步兵部队里组建一支犹太部队。次年2月, 皇家步兵第38、第39、第40营正式组建。这三营士兵完全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所组成。 他们在英军阿伦比将军的统率下于1918年10月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到1919年时, 在巴勒斯坦总共有三个犹太营,人数达五千人,占英国占领军总兵力的1/6。1920年,英国政府颁发复员令,解散了英国军队中的所有犹太部队,原先在犹太营中服役的5000人中仍有300—400人继续留在英国军队里〔23〕。这批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锻炼的有实战经验的犹太人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打下了基础,他们日后均成为犹太武装的骨干。

1920年12月,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秘密组建了自己的地下武装——哈加纳,它是直属于犹太人协会的武装力量。以后,又从哈加纳中分裂出一些极端分子组成了新的地下武装组织——伊尔贡。1940年初,伊尔贡中一些更激进的分子又分裂出来组成了斯特恩集团。1941年5月, 哈加纳建立了一支突击部队——帕尔马契,这支部队直属于哈加纳总部指挥。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抓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的有利机遇,积极谋取英国政府对其建立犹太武装力量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后,犹太人协会执行委员会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忠诚英国,并在巴勒斯坦对18岁至50岁的犹太人以为“民族”服役为名进行了兵役登记,犹太人协会向英国军事当局建议把他们送至巴勒斯坦“得到承认的犹太部队”参军。英国担心这样做会引起阿拉伯人的起义而未采纳这一建议。12月初,魏茨曼代表犹太人协会向英国政府提出招募一师犹太兵的建议,英国政府研究后决定招募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合组成的“巴勒斯坦”队伍。到1940年3月20日,共有1709 名犹太人和392名阿拉伯人登记服役〔24〕。

1940年5月,德军开始入侵西欧, 犹太人协会又提出招募一支犹太军队的建议。9月14日,英国军事当局宣布成立一个步兵营, 隶属英国步兵第三团,由两个犹太连和两个阿拉伯连组成,每连200人,负责担任巴勒斯坦的防御任务。1942年4月至7月间,纳粹德国在中东西部沙漠的威胁日益增长,犹太人协会号召犹太人应征入伍,大量犹太人参加了英国军队。8月,英国军事当局宣布组建一个巴勒斯坦步兵团, 由两个犹太营和两个阿拉伯营组成。1943年11月,犹太人协会要求英国政府组织一支犹太部队,以便在进攻和解放欧洲时发挥作用。1944年9月20 日,英国陆军部宣布:政府已同意犹太人协会的要求,决定组织一个犹太加强旅开赴前线作战。

至1944年8月底,英国军队中有25825名巴勒斯担犹太志愿人员,而阿拉伯人只有9200人〔25〕。犹太人通过参军和参战,不仅受到了军事训练,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而且还盗窃了大量武器和弹药,储备起来。到1947年年中,哈加纳的全部兵力有43000余人,其中32000人属于防卫队,8000人属于野战部队,3100人属于帕尔马契。哈加纳还建立了四个地区司令部。到1947年年底,哈加纳共有各式步枪17600枝, 冲锋枪3700支,机关枪近1000挺〔26〕。伊尔贡有4000名成员,数千支步枪,几百枝手枪,数十支冲锋枪,几十门重机枪。斯特恩集团则有800 多名成员〔27〕。

据统计,在整个委任统治期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军事方面的开支约达2700万英镑〔28〕。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军事上的充分准备,使他们得以在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中打败了阿拉伯人,使刚刚宣告成立的以色列国得以幸存,从而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上的保障。

注释:

〔1〕、〔3〕、〔5〕、〔6〕、〔7〕Nadav Safran:《Israel: TheEmbattled All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第13、84、87、87—88、88页。

〔2〕Joseph Heller:《The Zionist Idea 》.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49。第116页。

〔4〕Robert M.Seltzer:《The Jewish people,Jewish Thought:The Jewish Experience in History》.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0。第641—642页。

〔11〕、〔21〕Alan R.Taylor:《The Zionist Mind -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Zionist Thought》.Beirut Lebanon,The Institute for Palestine Studies.1974.第94—96、92页。

〔8〕、〔26〕、〔27〕Eric Silver:《 Begin: The Haunted Prophet》.New York.Random House,1984。第85—86、87、39—40页。

〔9〕J.P.Garg:《Israel & Zionism》.Vimal Prakasham Publisher& Distributors,Delhi,1979,第125页。

〔10〕、〔14〕、〔17〕、〔20〕、〔22〕、〔23〕Simha Flapan:《Zionism and Palestinians 》 .London,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1979。第66、214、21、293、100、102—103页。

〔12〕David Vital:《The Origins of Zionism》.Oxford Vniversity press.1980,第182—183页。

〔13〕、〔19〕、〔24〕、〔25〕、〔28〕乔治·柯克:《战时中东》。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77—380、399、373、542、19页。

〔15〕季国兴、陈和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16〕、〔18〕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巴勒斯坦问题参考资料》,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版,第1、5页。

标签:;  ;  ;  ;  ;  ;  

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功的内在因素_犹太复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