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笔记中“通”与“通”的解释_语文论文

初中文言文笔记中“通”与“通”的解释_语文论文

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同”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注释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中《语文》(2001年人教版)教材中,用“通”、“同”“这里是”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概有58例,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但每一个术语没有定指,比如“通”有时候指假借,有时候指通假,这无疑给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字既比较准确又能照顾到初中生的特点讲解出来,做到“深入而浅出”,这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假借属于造字法。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古今字一般指出现有先后、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通用字指在同一个时代里,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包括同源通用字和音近而义通的字。同源通用字指具有共同本原、而且在形音义三方面都有联系的一组字。音近而义通的字指读音相近、有一定的意义联系,但形体上没有直接关系的字。

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因为“通”“同”等注释术语并不定指某种文字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查找文献用例,重新分清这些文字的性质,进而对文义予以确解。本文初步探索了这些用例中的文字现象,也尝试作了一番解释,当然每位老师可以据此再进行考察,以便心中有矩。

第三,要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文字现象及词语意思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解出来。一般来说,不提倡以概念辐射句例,相反,是以句例引出概念。在初中阶段引出文字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文言文中“非本字”或“准本字”的性质,来说明某字为何有某义,进而通释语义。以形索义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认识字形、了解字义的启蒙方法。用概念界定文字性质及用字现象是正确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以形索义方法的基础,而不只是为了让初中生了解古汉语常识才去解释相关概念,如果是那样,在初中阶段提出文字学概念只能给学生徒增负担,意义甚微。以句例引出概念,重在分析句义,又对所涉及的文字现象不作回避,因此是比较稳妥的。每引出一个概念,要简要地作一解释,并举例说明,给学生留一个印象,后面遇到类似例子,也要如此说明,在一次又一次的强化训练中,学生便会增强明辨文言文用字现象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以所学的文字学常识为武器,敲开文言文这道槛。

下面主要结合初中《语文》(2001年人教版)三年级教材,分别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讲课的角度——浅显讲解两个方面,说说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与“通”“同”等有关的用字现象。

一、通假字例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21始得西山宴游记》,P127,T5(注:《21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课文标题.P127指第127页,T5指第5册))

分析:“僇”字本义是走起路来慢慢腾腾,傻里傻气的意思。“戮”字本义指斩杀,引申指有罪或犯了罪,二字没有意义联系,同为来母屋部字,音同。这里的“通”指通假。

讲解:僇,通假字,本字是“戮”,犯了罪的意思。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如本句中犯罪一义本来有“戮”字记录,却用了一个与“戮”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僇”字,是写别了的通假字(以下通假字概念解释格式同此,不赘述)。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同上,P151,T5)

分析:“拂”本义指拍打而过;“弼”本来有辅正的意思,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辅正一义有“弼”字表示,“弼”“拂”同为质部並纽字,音同。可见这里“同”指通假。

讲解:拂,通假字,本字是“弼”,辅正的意思。

另如“具”和“俱”、“与”和“欤”、“伸”和“信”、“被”和“披”都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

二、假借字例

(3)“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24短文两篇,山市》,P139,T4)

分析:“仅仅”一义在古代可以用纔、裁、财、才等字表示,而且这些例子一般均在汉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文字记录读音与“裁”或“才”相近、意思和仅仅“相同”的词,后来以音近为原则,借用“裁”“才”等字来表示该意义,这里“通”实指假借。

讲解:裁,假借字,借来表示仅仅的意思,后来借用“才”字表示。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如“仅仅”一义本来没有字记录,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裁”来记录。假借属于造字法。

三、古今字例

(4)“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暴,(pù)通“曝”晒。(《24峡江寺飞泉亭记》,P139,T5)

分析:“暴”字本义是曝晒的意思。《广韵》对“曝”字解释作“同暴”。“曝”字音同“暴”,古代都为並母屋部字,形体据“暴”又有分化,是一个后起字。这里的“通”实指古今字关系。

讲解:暴,曝晒的意思。后来造了“曝”字来表示。“暴”和“曝”是古今字关系。古今字一般指先后出现的两个字,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比如“暴”和“曝”字,暴露的“暴”先出现,表示暴晒的“曝”字后来出现,后起字“曝”的形体从“暴”而来,意思都有暴露于外的意思,所以是古今字。(以下古今字概念解释格式同此,不赘述)。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26〈孟子〉二章》,P150,T5)

分析:“曾”的本义指口气上出,穿过透气天窗而散越,所以有增加的意思;“增”本义指增加,二字有内在意义联系。先秦多用“曾”字表示增加的意思,后来则用“增”表示。这里“同”实指古今字关系。

讲解:曾,增加的意思,后来用“增”字来表示,“曾”和“增”是古今字关系。

另如“属”和“嘱”也是古今字关系。

四、异体字例

(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同上,P155,T4)

分析:“邪”本义指琅邪郡,和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没有意义联系,说明先秦本没有字记录读音和“邪”相同的疑问语气词,而借用“邪”字表示。汉隶常把“牙”旁写得跟“耳”旁难以分辩,所以“邪”字有一个作“耶”的异体。后来邪正的“邪”不再作“耶”,疑问语气词“邪”不再作“邪”,异体字变成了用法不同的字。这里的“通”实指异体字关系。

讲解:邪,假借字,借来记录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后来专用它的异体字“耶”表示。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如汉代疑问语气词既可写作“邪”,又可写作“耶”,而二字读音、意义完全相同,所以是异体字。(以下异体字概念解释格式同此,不赘述)。

(7)“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26 曹刿论战》,P196,T6)

分析:“徧”本义指到处,普遍;《广韵》认为“遍”字是“□”的俗字,所以这里的“同”是异体字关系。

讲解:徧,遍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俗字“遍”表示,二字是异体字关系。

五、通用字例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26〈孟子〉二章》P149,T5)

分析:“畔”的本义指田界,田界是判分田地的;“叛”本义指闹分裂,二字意义有联系,都是“判”的派生词。二字都从“半”得声,音形皆近。表示“闹分裂”的意思先秦多。

用“畔”表示,也有用“叛”的例子,所以通用。这里“通”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

讲解:畔,和“叛”都有闹分裂、背离的意思,二字属于通用字关系。通用字指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如“强(彊)”和“僵”形体、读音相近,在僵硬这一意思上古代可以通用,所以是通用字(以下通用字的解释格式同此,不赘述)。

(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同“否”。(《29〈世说新语〉三则》,P162,T5)

分析:“不”本义指非、不是;“否”本来就是表示否定的否定词,“否”从“不”得形得声,同为帮纽之部字,音同,可见这里的“同”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

讲解:不,和“否”字在古代都为表示否定的否定词,“不”和“否”是通用字关系。

另如“直”和“值”、“辟”和“避”、“辨”和“辩”都是同源通用字关系。

(10)“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赀(zī),通“资”,资财,钱财。(《28越巫》,P158,T5)

分析:“赀”本义指罚缴财物,引申有财贸的意思;“资”本义指货物,钱财,二字曾在古代通用过。赀是精纽支部字,资是精纽脂部字,音近。可见这里“通”实指音近而义通的通用字关系。

讲解:赀,和“资”古代都有资财、钱财的意思,后来专用“资”字表示。“赀”和“资”是通用字关系。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通“向”,从前。(《21鱼我所欲也》,P171,T6)

分析:古代表示相向而食的“飨”、方位有关的“乡”(如“东乡”以方位为名)、朝北开的窗户的“向”和趋向的“嚮”都与方向有关,意义相通。从文献用例可以看出,“乡(鄉)”“向”都可引申出时间上朝前即从前的意思。又“乡”“向”均为阳部晓母字,音近。可见,这里的“通”实指音近而义通的通用字关系。

讲解:乡,古代和“向”字通用,都与方向有关,这里指从前。二字是通用字关系。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28送东阳马生序》,P204,T6)

分析:“支”本来指枝干;“肢”本“胑”字,指人体的四肢。二字在枝干义上意义相通。“肢(胑)”、“支”同为章纽支部字,音同。可见这里的“通”指音近而义通的通用字关系。

讲解:支,古代在表示人体四肢的意思上和“肢”通用,后来专用“肢”字表示。二字是通用字关系。

六、误释字例

(13)“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桀,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30诗经三首·君子于役》,P212,T6)

分析:“桀”字像两鸟对卧在树上的样子,本义指禽类休息的木架;“橛”字本义指在大门中央的地上插的一块短木,以止挡两扇门,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这里的“通”为误释。

讲解:桀,禽类休息的木架。

标签:;  ;  

初中文言文笔记中“通”与“通”的解释_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