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能源经济发展对策研究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中国东部能源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能源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4)02-0048-06

一、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消费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需要能源来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与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如今,东部地区正在朝着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高智力型产业为主的新型经济迈进,对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东部能源极其缺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极大地制约着东部地区间能源供需平衡,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尽快实现中国东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国能源发展与能源建设的总体布局。

二、东部能源产消状况

(一)能源生产及其构成

1.能源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与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和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8%和10.3%,这样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然而,由于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及其贫乏,且资源赋存条件差,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大量开采本地资源,使得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以前,能源产量不断上升,在“九五”期间,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对洁净能源需求的增多和开采条件的恶化,原煤和原油产量有所下降,而天然气、核电等洁净能源产量基本不变。而进入“十五”后,能源产量又有所上升,见表1。

表1 1995年-2001年中国东部能源生产量

(1)煤

在“九五”之前,为了满足东部工业快速增长的需要,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较快,原煤产量有所上升,在“九五”期间,原煤产量不断下降,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开放不断扩大和采取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从而导致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如上海市,1990年到2002年,全市万元GDP耗能从4.22tce下降到1.13tce,下降了73.2%;另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本来煤炭资源就缺乏,而利用程度又较高。据1997年末全国及东部各省市已查证煤炭储量数据可知:东部11省市(上海无煤),已查证的煤炭储量仅为568.72亿t,仅占全国的7.85%,而生产和在建矿已利用的储量为317.77亿t,占东部总储量的55.87%,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对优质能源的需求有所增加,因而原煤产量不断下降。原煤产量从1996年的29035万t降到1999年23753万t,下降18.2%,年均下降6%左右。进入“十五”后,由于东部经济快速增长,各行业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电力、冶金等行业由于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盈利较丰等因素影响,大量的资金已经或正在向这些领域投入,从而使其新增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致使原煤产量又有所上升。2001年,东部原煤产量达2.61亿t,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2.48%,与1999年所占比例基本相当(1999年东部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2.73%)。

(2)原油

“九五”期间,一方面由于随着开采强度加大和开采条件日益恶化,松辽和渤海湾等大油田的减产;另一方面进口油品的逐渐增加,东部石油产量略有下降,从1996年的6997.21万t下降到1999年的6797.14万t,年均下降约1%。近年来,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油气等优质能源的需求最为强烈,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克服了石油开发中的部分难题,因此,原油产量又开始回升,到2001年,原油产量达6993.55万t,比1999年增长2.9%。

(3)天然气

由于天然气是已知的最清洁的化工燃料,是比较理想的优质能源。“九五”期间,虽然我国能源消费和生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从环保要求的角度考虑,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开始扩大其应用范围,因而,在“九五”期间,原煤、原油产量有所下降,而天然气产量却相对稳定。近年来,虽然整个能源产量有所增长,但由于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构成状况,56.56%的气层气产量分布于中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溶解气虽然比例较大,但采收率利用率较低,因而,近年来天然气产量趋于稳定。2001年,东部地区天然气产量为73.82亿,与前几年相差不大。

(4)电力

电力是一种清洁能源、重要的二次能源。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虽然电力的生产也一直保持增长,但仍导致了东部部分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如2003年夏季,东部地区有一半以上的省市发生电力紧缺、拉闸限电现象,见表2。

表2 1995年—2001年中国东部发电量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kwh) 4782.01 5175.44 5521.45 5520.23 5926.06 6922.08 7278.88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发电量从1995年的4782.01亿kwh增加到2001年的7278.88亿kwh,增长了52.2%,年均增长8.7%,特别是最近几年,增长速度更快,从1999年到2001年,年均增长11.4%,尽管增速这么快,但仍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2.能源生产结构

在“九五”期间,中国东部能源生产结构有所改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有所降低,而进入“十五”后,煤炭所占比重又有所反弹。具体构成见表3。

表3 中国东部1995-2001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能源生产总量

构成(以能源生产总量为100)

年份

 (tce)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其它

1995年

30900.39  65.9529.82 1.99  1.73  0.52

1996年

32306.24   64.2030.94   2.74

1.57  0.55

1997年

31753.83  63.2331.13   3.24  1.83

0.57

1998年  29451.71  60.7633.46 3.37 

 1.81  0.60

1999年  28307.0859.9434.30

3.38

1.71

0.66

2001年

30544.87

61.0432.71

3.21  2.33  0.72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能源生产构成仍以原煤为主,但煤炭产量在整个能源生产中所占比例在“九五”期间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65.95%下降到1999年59.94%,而进入“十五”后又有所反弹,石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二)能源消费及特点

1.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构成

1999年,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65137万tce,从1995年—1999年能源消费总的消费量来看,是呈上升趋势的,年均增长率为1.89%。而原煤消费量从1996年达到最高后,略有下降;天然气变化不大;石油消费量不断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为6.14%;而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最快,达到年均6.42%的速度,东部能源具体消费量及品种见表4。

表4 1995年—1999年中国东部能源消费量及构成

2.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特点

根据表4,分析东部的能源消费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能源消费仍以煤为主,但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优质能源增长速度快于煤炭消费量增长速度。

长期以来,受国家资源和能源政策的影响,我国东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源之一。而北京2008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都对我国环境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效洁净的能源需求结构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东部许多大中城市,都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能源结构有所改善,特别是东部个别发达省市尤为显著。1995年广东省首次实现石油代替煤炭而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其中煤炭、石油、电力所占比重分别为39.4%、42.1%和18.5%。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进行,整个东部地区油品、电力、天然气占的比例将逐年提高,而煤炭在东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具体见表5。

从终端消费的能源品种看(见表6),油品、热力、电力等的消费比重均有所增加,但增长比较快的是热力和电力。1999年用于终端消费的油品消费量达12491.96万tce,比1997年增长8.5%,电力消费为23942.09万tce,比1997年增长9.4%。2000年、2001年电力消费分别达到7220.72亿kwh和7845.12亿kwh,分别比1999年增加1294.46亿kwh和1918.86亿kwh,增幅分别达21.8%和32.4%。原煤虽比1997年有所减少(1996年是全国原煤消费量最多的一年),但比1995年增长1.76%,低于能源总消费量的增长率(1999年能源总消费量比1995年增长7.58%)。特别是东部发达省市,终端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更加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北京市清洁能源比重占42.8%,非清洁能源比重占57.2%,清洁能源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4.6%,而非清洁能源比重却下降了4.6%。

表5 中国东部近几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能源消费总量   构成(以能源消费总量为100)

年份

(tce)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其它

1995年

 60549  69.75  22.46

 1.04

 2.90   3.86

1996年   62291  69.11

23.02 1.01   2.68  4.19

1997年

62651  67.9824.95

 0.99

3.06  3.02

1998年   63203   67.22  24.30

 0.98 

2.774.72

1999年

 65137  65.97  26.00

 0.98   2.45  4.60

表6 1997年、1999年中国东部终端消费量及构成

单位:tce

 原煤油品

 天然气

 热力

 电力

  其它

 终端消费总量

 消费量  18638.67   11513.65

589.19   2317.29

21891.63

7732.91

62683.34

1997年 比重(%)  29.73

  18.37

0.94

 3.70 

34.92

 12.34

100

 消费量

18010.62   12491.96  555.27

2714.94

23942.09   7984.68   65699.56

1999年 比重(%)

27.42

  19.01

 0.85

 4.13 

36.44

 12.15

  100

天然气虽然是目前公认的最清洁的化工燃料,是比较理想的优质能源。但由于产量有限,使得天然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喜的是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连同海上石油天然气的扩大开发和国外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将在中国东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2)能源消费量仍以工业为主

从能源终端消费产业分布看,能源消费量仍以工业为主。1999年中国东部地区工业消费能源为45962.9万tce,占全部消费量的69.96%;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消费6533.14万tce,占9.94%,生活用能消费量为7909.8万tce,占12.04%,其它占8.06%,具体见表7。

表7 1999年中国东部主要产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 单位:tce

终端消费

 工业   交通、运输生活用能

其它

总量

消费量

45962.92 6533.14 

7909.82 5293.68  65699.56

比重(%)  69.96

9.94

12.04

8.06

100

三、中国东部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特别是北方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蕴储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长期偏重于发展重工业,形成能源消费总量大的局势。从单位GNP和单位工业产值的能耗水平看,每万元GNP耗用标准煤环渤海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t以上。又如中国的首都北京,能源消费环节浪费也比较严重,200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略高于30%,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以上;首钢综合吨钢能耗为0.97tce,而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仅为0.65-0.7tce。山东2002年因加工转换、运输等原因发生的能源损失量就达2786.1万tce,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5.2%,比重比上年高出3.7个百分点。

2.能源消费量大,自给率逐年下降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工农业基础雄厚,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多的地区。但区内能源短缺,资源赋存条件差,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缺口越来越大。自1987年后,各省均为煤炭调入省。1999年,在中国东部地区,除天然气生产量大于消费量(东部地区生产天然气77.1亿,消费47.85亿)外,其它能源消费量都大于能源生产量。1997年,东部地区原油自给率为63.25%,原煤自给率为47.14%,电力自给率为96%。到了1999年原油生产量6798.14万t,消费量为11856.17万t,自给率为57.34%,调入的石油主要依靠东北的大庆和中南的中原油田以及进口。原煤生产量为23753万t,消费量为60162万t,自给率仅为39.48%。电力自给率降为94%,主要以地区平衡为主。

3.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进一步扩大开发规模的潜力有限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东部地区的主要能源资源煤炭、水能、石油的开发利用程度都很高。据1997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估,现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中,东部煤炭资源可开发的储量为568.72亿t(全国为7241.16亿t),煤炭仅占全国可开发煤炭资源总量的7.85%,大部分储量均已动用(已动用的为317.77亿t,占东部总储量的55.87%)。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50%以上,已动用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67%,目前石油采储比只有1:7,剩余的可采储量约为10亿t,开采条件日益恶化。水能资源蕴储量仅占全国水能资源蕴储总量的10%左右。已开发装机占可开发装机的比重达到35%,比全国平均开发利用水平高24个百分点。北方和东部沿海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装机坝址基本上均已利用。因此,东部地区未来难以靠扩大自身的资源开发规模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

4.能源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显突出

能源的消赞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需要能源来支撑。同时能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它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源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自90年代以来,能源消费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成为世界能源问题的新的焦点。我国东部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量的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目前东部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煤炭的大量开发和利用,不仅会严重破坏开采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会严重污染消费地的大气环境。1999年东部地区发电量总计5844亿kwh,其中火电为5240亿kwh,占发电总量的日89.6%,全国100万kw及以上的火电共有55个,其中东部地区就占33个,而火电主要以煤为主,尽管有的火电厂(煤炭发电厂)装有烟气脱硫装置,但仍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1999年,中国东部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总量为42973.7万t,所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大,占65.97%。这样一个能源结构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现在提倡的节能降耗、加强环保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近年来东部有的省市已开始对煤炭的使用采取了一些限制:青岛、烟台、上海、杭州等城市已开始用燃油锅炉逐步取代燃煤锅炉,并且规定硫分超过1%的煤炭不准进入市区。因此,对于中国东部来说,目前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做到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难以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不可持续的。

四、采取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紧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世界能源系统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经济合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和石油进口大国,其能源消费对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日趋明显。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世界许多国家和组织对中国能源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沙特、澳大利亚和欧洲等一些国家都积极寻求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宪章(Energy Charter)等国际组织也纷纷邀请中国加盟。他们特别关心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特别是石油进口情况。

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必然。东部地区一方面应立足国内资源,加快技术发展和油气的勘探工作,加强东西合作,利用“西气东输”工程,吸收中西部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参与世界石油开发项目,建立海外石油天然气供应基地,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油气贸易,从国际市场进口石油补充国内不足。目前,我国东部的广东、福建已开始从国外进口液化天然气(LNG)。2003年2月,福建LNG总体工程项目立项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该项目包括1个接受站/输气干线项目和8个用气项目(其中包括3个燃气电厂和5个城市燃气用户)。接受站填海工程目前已正式动工,一期工程年接受能力为260万tLNG,将于年内动工,2007年投入商业运营。2003年9月,广东省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在深圳大鹏湾动工。估计到2005年将形成500万t/a的LNG市场规模。

(二)以“电力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提高电力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

电力是一种清洁能源、重要的二次能源。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消费需求增长日趋迅猛,至2001年,电力消费占全国的53.5%。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呈逆向分布,发电厂的分布与电力负荷中心不匹配等原因,导致了部分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比如2003年夏季,东部地区有一半以上的省市发生电力紧缺、拉闸限电现象。

1.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优化火电结构

由于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资源特点,我国的电力建设以燃煤火电为主是不可争论的事实,东部地区也毫不例外。1999年东部地区发电量总计5844亿kwh,其中火电为5240亿kwh,占发电总量的89.6%,全国100万kw及以上的火电共有55个,其中东部地区就占33个。中国东部地区为了保证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优化火电结构,积极发展高参数大机组,改造和关停中小机组,推进CFBC、PFBC、IGCC等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硫化床技术和脱硫技术,加快硫化床锅炉和脱硫设备的国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燃煤火电也将成为一种清洁的能源。

2.以“西电东送”为契机,积极吸收区外来电

随着“西电东送”工程项目的全面启动,这对日益缺电的东部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不仅能够解决东部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目前“西电东送”工程已基本建成北(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京、津、唐)、中(从长江葛洲坝→上海)、南(从红水河上游的天生桥水电站→广东)三条输电通道,东送能力达670万kw。预计到“十五”期间,“西电东送”仅输送广东就达到1000万kw的目标。按照目前“西电东送”工程的进展分析,到2020年,“西电东送”规模可达2亿kw,使东部人均电力增加0.36kw,这对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稳定,促进东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东部应以“西电东送”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电力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建立多元化、优质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

3.加强核电建设

核电是一种洁净、安全的发电方式,具有燃料运输量小,可在负荷中心附近建设的优点。由于核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工业,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作保证。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基础扎实、电力需求迫切、发展核电的积极性高,因此,在东部建立核电站,不仅有利于核电的发展,而且对缓和该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东部已建成的核电站有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目前正在建设秦山二期和三期、广东岭澳、江苏田湾等核电站。2000年核发电量为167万kw,2003年,我国核发电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19万kw,比2000年增长270%。目前,在建的江苏田湾核电工程进展顺利,1号机组已经进入调试阶段,2号机组也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作为“十五”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的浙江三门核电站,规划装机600万kw,其厂址“四通一平”工程已如期进行。秦山二期2号机组、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将于2004年投入商业运行。同时,我国有关科研结构还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先进压水堆、快中子增殖堆等先进反应堆。如果这些先进反应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核电则可能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

(三)以洁净煤为基础,加紧洁净煤技术的科研及推广

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促进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环境无害的可持续的模式转变的战略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主要以煤为主,因此它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也将成为一种清洁的能源。近年来,美国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回升,德国的燃煤锅炉也能很干净。

加强洁净煤技术的科研,必须要有高强度的科技开发投入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而我国东部地区,有着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处沿海开放的地理优势,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科研进程。

(四)以天然气为突破,增大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能源优质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能源优质化不仅意味着能源系统整体效率的显著提高,而且意味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天然气是已知的最清洁的化工燃料,是比较理想的优质能源,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开始扩大其应用范围。

我国天然气丰富,根据各盆地天然气的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天然气总资源量有38.14万亿,其中探明储量2.06万亿。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资源已基本形成3个大规模气区;(1)陕甘宁中部地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变2300多亿;(2)四川东部地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000亿,(3)新疆地区过去五年已勘明天然气储量度1600亿。我国陆地上天然气资源有30多万亿;近年发现的陕甘宁中部气田,已探明储量度1500亿;2000年开始向北京每天供气400万;我国海上最大的南海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1077亿,年产能力34亿,自1996年3月起向香港和海南部分供气。距上海370km的东海平湖油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400亿,1994年月4月开始向上海浦东地区每天供气120万。最近新开发的“春晓三号”气井,每天供气量也能达到120万。上海市计划在2010年将煤炭比重下降到55%以下,天然气比重提高到10%以上,郑州市计划到2015年实现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达到2/3以上。据测算,天然气的发电成本是煤电的83%,上海、广东都在计划新建或改建天然气发电厂。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和液化气项目工程的实施,中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将会大大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也会大为优化。

(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很少产生污染。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已成为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kw,地热资源探明储量为31.6亿t标煤,陆地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万亿t标煤,生物质能、海洋能的储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东部及其沿海、岛屿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截止1999年,全国已建成24个风电场,其中规模在1万kw以上的有5个,而东部地区占60%(东部地区3个);全国总装机容量达到268.3mw,而东部地区为130.815mw,占48.77%。目前我国风能发电开发规模达到新的水平,技术开发也获得实质性进展,我国风力发电正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东部沿海地区海洋能资源约4.6亿kw,可开发的潮汐能为1亿kw,波浪及海流能约1亿kw。“九五”末,潮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065万kw,其规模仅次于法国和加拿大。但至今被开发利用的不及1%,开发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决定将今后10年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重点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优先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海洋能技术、氢能技术等。

五、结论

(1)坚持“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在利用国际市场,即推行“走出去”战略时,要实行多方位、有重点的策略。重点要放在经济、安全的周边国家。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油气丰富的中亚国家。同时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即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以保证我国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应安全,防范潜在的风险。

(3)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变动.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结构变动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使煤炭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能源消费结构由以煤炭为主向以电力、油气等优质能源消费为主转化的先决条件。

(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导向的能源体制。政府应从国家利益、社会环境利益出发,制定政策、规划、法规、标准以及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重视能源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收稿日期:2004-01-05

修回日期:2004-04-14

标签:;  ;  ;  ;  ;  ;  ;  ;  ;  ;  ;  ;  ;  ;  

华东地区能源经济发展对策研究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