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概述_跨国经营论文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概述_跨国经营论文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经营论文,中国民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凭借所有权及经营机制的独特优势,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它又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模式及运行机制,揭示其优势、特征和规律,是有着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一、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地位、作用及类型

1.民营企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生力军”。比较规范地说,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从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看,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1996年到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资本金占全部企业资本金比例由15.6%增加到40.7%;民营工业总产值所占的份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54.4%。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对外经贸领域,在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跨国经营及投资方面也崭露锋芒。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明显增加,2002年的出口创汇1329.97亿元,比1992年增长133倍。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愈益增强,外向度迅速提高。在《中国民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全国性问卷调查中,有46.1%的企业认为进入世贸组织将使自己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有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进行海外合资合作,有30%的企业准备在三五年内开展海外合资合作。有的学者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有92%选择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作为未来跨国投资的战略目标,有78%选择“获取国外自然资源”、58%选择“积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10%选择“在国外设置产品研究与开发中心”作为具体的目标。

从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特征来看,开展跨国经营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民营企业以开拓市场为目标,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它必然要进入国际市场。其次,民营企业以低成本竞争为特征,在技术、性能等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它具有参加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再次,民营企业以复合型产品为特征,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它具有发达国家不愿做而发展中国家无力做的特殊优势。最后,民营企业以机制灵活为特征,在生产、营销及发展方面的自主权很大,它具有国营企业所不可比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民营企业的这些特征和优势,决定了它将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生力军,预示着它在跨国经营方面的无限的发展前景。

2.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源”。跨国经营与投资有着综合性的经济效应,它不仅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能够推动母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它对投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获取境外资源,支持产业“进入”;二是转移边际产业,支持产业“转移”;三是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产业“扩张”。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与投资,可以通过这三种途径,支持产业的“进入”、“转移”和“扩张”,从而达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对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些前景看好的传统产业在民营企业那里得到发扬光大,而且将成为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家电、五金、纺织及服装行业,在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中占到很大的比重;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都是以传统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这样,就使我国的特色产业得到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第二,民营企业把传统制造业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填补了某些国有投资退出所留下的空间。据统计,在1999年的传统制造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就占到了34.5%的份额。民营企业通过跨国经营与投资,进一步把这些产业向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也就优化了国内的产业结构。第三,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优势逐渐呈现,它们走出国门去寻求技术、资金和市场,也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获得“技术外溢”的效应,有的在跨国经营中通过收购国外企业而获得核心技术与人才,有的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先进技术、借助国外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与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转换升级。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表现为“演练式”的对外投资与经营。根据国际投资的理论,跨国投资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美国式对外投资;二是以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础的对外投资。前者的目标是优势产业的扩张,即通过对外投资将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外,依托垄断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后者的目标是边际产业的转移,即通过对外投资将边际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托地点的转移和要素的部分替换,使这些产业的优势得到延续。我国的民营企业跨国投资,可以说是既不同于“美国式”的对外投资,也不同于“日本式”的对外投资,而是一种处在特殊条件下的“战略演练式”的对外投资。首先,若论垄断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暂时不具备产业的垄断优势,民营企业更不具备这种优势;其次,若论边际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还不能说是边际产业,而对民营企业来说,它是一种正处于繁荣和兴旺时期的产业。这样的话,我国的民营企业跨国投资,就是游离于“美国式”和“日本式”之外的,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对外投资。根据我的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战略演练式”的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的跨国投资产生于特殊的环境,有着特殊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将逐渐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洪流。世界经济的客观趋势要求我们以世界的眼光审视经济发展,我们在科学地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把握世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适应这种形势。为此,我国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即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多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客观地说,我们“走出去”的条件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完全具备以往两种典型的对外投资的条件。但是,如果要等到完全具备“美国式”或“日本式”对外投资的条件,我们就会失去当前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就走出国门。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参与国际竞争的“演练”,使企业提高素质,转换机制,改善治理结构,从而培育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而将民营企业作为“走出去”的重点,不仅是为了发挥民营企业自主性强、机制灵活的优势,而且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国内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国内有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坐阵”,原有的优势产业就会稳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可以面向国际市场选择产业。这样就可以既抓住发展新产业的机遇,又不动摇原有产业的基础,避免国内的经济波动,消除对外投资增加的后顾之忧。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演练”中迅速成长壮大,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战略设想。

二、民营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及营销和发展的方式

1.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模式。一般地说,跨国经营的进入模式,主要有贸易式进入、契约式进入、投资式进入及融资式进入四种类型。就民营企业总体而言,缺乏特别强的高新技术优势,基本上不会采取契约进入方式,而主要采取其他的模式:

(1)贸易式进入。这是指通过贸易途径,在目标市场上销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贸易是企业进入海外目标市场的最基础性的尝试。美国学者特普斯特拉将贸易列为跨国经营的起点,并认为只有直接出口才真正有助于企业向跨国经营转移。直接出口是指企业凭借自己的营销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直接经营业务。严格地说,只有直接出口更能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贸易进入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风险较小,成本较低,见效较快,特别适合于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因为这类民营企业最关心的不是扩大对海外营销活动的控制权,而是减少市场风险和成本。据调查,温州的民营企业有90%选择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目标市场,而且多数企业选择直接出口,以便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2)投资式进入。这是指企业直接到国外投资,并通过建立生产、销售或服务性企业实现经济目标。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往往选择投资进入方式。它使企业能够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使产品更加适合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它有利于合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在当地形成销售渠道和客户网络,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也有利于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素质和竞争实力。有的民营企业是以开拓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的民营企业是以寻求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为目标的,其投资对象主要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往往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

(3)融资式进入。这是指通过海外上市或收购国外的企业,在国外融资创建自己的企业。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借壳上市。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健全,促使一些创业型企业转向海外金融市场寻求资本,掀起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的热潮。据统计,到2002年初,仅在香港创业版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有31家,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上市的有百余家。二是境外并购。这是大中型民营企业海外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而且可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利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资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尝试跨国并购,京东方、华立集团就成功地收购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获得了知识产权及研发成果、人员设备。然而,并购的过程是充满风险的,被收购的企业资产难以准确评估,收购之后的整合与管理难度较大,民营企业家应该科学地决策,并加强并购之后的组织管理,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2.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根据对现有的跨国民营企业的分析,有的学者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海尔模式。特点是先难后易,行动迅速,走树立品牌之路;弱点是成本和风险比较大。第二,TCL模式。特点是先易后难,逐步积累经验,走持久发展之路;弱点是利润的空间比较小。第三,浙江模式。特点是以生产集群和专营贸易集群的结合为基础,以低价及产品集中来占领境外市场;弱点是产品质量难保证,容易导致本国企业的恶性竞争。这三种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一般地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大型民营企业,首选的目标是发达国家;TCL模式更适合于中型民营企业,首选的目标是发展中国家;浙江模式更适合于小型民营企业,首选的目标是国内生产加工。这是几种典型的模式,实际上还会有其他多种模型,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及产业、技术上的优势,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目标培育优势,形成特有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及优势战略。首先,从动机特点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主要是基于三种动机:一是以寻求国外资源为目标的“资源寻求型”;二是以寻求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市场寻求型”;三是以寻求国外技术为目标的“技术寻求型”。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应该按“市场—技术—资源”的顺序选择跨国经营的产业。其次,从产业特点看,按照“立足现实,着眼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稳定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的跨国经营;二是要以高新产业为“先导”,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经营:三是要以服务产业为“补充”,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产业的跨国经营。从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选择的调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选择为72.4%,高新技术行业的选择率为54.4%;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将服务业作为扩展海外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选择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为53.9%,选择商业、饮食业的56.0%。再次,从技术特点看,依据“保持已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的原则,既要重视发挥小规模技术和“技术当地化”优势,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使产品技术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当地市场需要;又要重视创造高新技术,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可见,无论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产业还是技术,都具有明显的特征,由此决定它将采取的发展模式,构成不同的发展类型。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营销模式。依据国际营销的经验及我国民营企业的营销实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营销模式。一是贴牌生产。即采用国际上或东道国市场上已被消费者认同的外国品牌,作为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品牌,集中生产品牌授权方满意的产品,而其他的营销环节都由授权方完成。当民营企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创造出知名品牌,也不具备创造品牌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时候,采用贴牌生产的方式去占领国际市场,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二是混合品牌。即利用国外的品牌与创建自己的品牌相结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品牌。当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自己的品牌有一定的基础而尚未成为知名品牌的时候,可以采取混合品牌的方式,在国内市场用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用他人的品牌。这样既能保证民营公司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又可为以后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奠定基础。三是创国际品牌。即已在国内市场创造出品牌的企业,利用这种优势创造国际品牌。我国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积累了一定的无形资产,形成了一些国内的知名品牌,而且具备了创造国际品牌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就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设计、策划和宣传,通过提高质量、创新技术和改善服务,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和著名企业。总之,民营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都可以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

三、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创新及管理的机制

1.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过程,一般要经历“合中学”、“演练场”和“大舞台”三个阶段。第一,“合中学”阶段,即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技术、管理及营销方法。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初期,可以通过同国外企业的合资或合作,学习有价值的观念、技术和方法,使自己快速地赶上国外企业,从而达到“学成出师”的目标。第二,“演练场”阶段,即进入国际市场去演练,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中去实践,在自己独立的经营实践和“演练”中提高素质,创造新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达到“成长为师”的目标。第三,“大舞台”阶段,即在通过国际竞争的演练之后,民营企业将登上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演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在跨国经营应对自如,从而达到“打造名师”的目标。经历这三个阶段,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逐渐走向成熟。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路径,在组织方式上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集群式”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比较小,其内部规模经济性不明显,但可以依托工业发展已经形成的产业体系,使中小型企业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的对外投资与经营。“企业集群”是指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及经营上的关联,其主要利益来源是集群所产生的外在经济性,它可以形成生产成本、区域营销、技术创新以及效率、激励方面的优势,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产生各种外溢。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通过“集群式”发展而形成优势、走向世界的。二是大中型民营企业“集团式”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已经有了一批大中型民营企业,甚至现出了特大型民营企业。它们既有内部规模经济优势,还可以形成战略联盟与“集团式”发展,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集团”内部的分工合作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在优化配置共同资源的基础上,达到联盟核心竞争优势最大化的目标,从而在跨国经营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技术战略联盟,可以合作开发,扩散和转让技术;战略营销联盟,可以共建网络,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这两种类型的组织方式,表现了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组合机制及运行机制。

2.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创新机制。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已经涌现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它们充当作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主体角色。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主创新。小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实用技术的开发上,它们依靠自己的设计和研制对原始技术进行改良,开发适合小规模生产的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的复合型产品。大中型民营企业则把重点放在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上,努力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内部技术孕育竞争优势。有的民营企业开发了高新技术,也可将技术输出,或者以技术投资的形式到海外经营。特别是通过以设备带技术、以人才带技术、以服务带技术的形式,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合作经营。二是借力创新。有的民营企业缺乏高尖端技术人员,因而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技术创新。有三种运行方式:依靠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发的“产学研合作”;依靠大企业开发后向民营企业扩散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大企业扩散”;依靠引进外国技术消化吸收后进行二次创新的“引进再创新”。三是孵化创新。政府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专门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园,提供优惠的政策及优良的服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进入创业园,集中研发高新技术,并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创造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这种依靠高科技园或创业中心扶植的小企业技术开发,就是孵化创新的形式。民营企业在技术转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转化的机制灵活、目标明确、效益较好。它们创造的新技术及技术转化的机制,将为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可以在国内的母公司或国外的子公司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可以建立合资企业,利用双方的技术和人才联合开发;可以通过购买设备、技术服务以及利用本土人才,获得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利用国外的高科技创业园及风险投资,孵化高新技术。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这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首先,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变。所谓“家族企业”,即由一个家族或多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经营权的企业。它的管理体制具有“家族”和“亲缘化”的特征,管理模式是“家长式”的,可以依靠“家长”的权威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做到决策与行动的高度一致。企业经营者可以凭借经验和责任心,灵活多变地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有的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开始的,这种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比较有效和实用,而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特别是到跨国经营的阶段,家族式管理会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它必然向现代企业治理发展。具体地说,要逐步实现从简单的控制机制向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机制转化,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人才管理体系、生产经营体系、资金运营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竞争、约束和淘汰的机制。国内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控制,要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的原则,科学地安排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及权力配置,健全对子公司的控制、激励与决策机制。

其次,政府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将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以前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许多限制,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与投资,有比较严格的限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在转变,正在逐步做到允许民营企业放开经营。同时,要实施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领域,基本上取消了限制,而且在融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已经明确允许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技术进出口及跨国经营与投资,允许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和跨国并购。政府颁布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政策。此外,政府也出台了宏观调控及风险管理的措施,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与投资实行审批制度;颁布了《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办法》,提出建立境外投资绩效评估的体系及预警系统,每年都对境外服务贸易、制造业及资源开发进行综合绩效的评价,其结果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与监督,为制定境外投资促进、保障、服务的政策法规提出科学依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式及投资领域。还可以考虑建立境外投资准备金制度、国家境外投资专项基金及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加强和改善对跨国经营的监管。

标签:;  ;  ;  ;  ;  ;  ;  ;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概述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