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肝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张秀辉

张秀辉

(巴中市中医院内一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 目的: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治疗手段,探讨其临床效果,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共计70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中早期应答31例,完全应答19例,部分应答7例,无应答3例;对照组中早期应答22例,完全应答13例,部分应答11例,无应答8例。对比发现治疗组在早期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及无应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丙肝的药物。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派罗欣;利巴韦林;慢性丙肝;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66-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临床各类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慢性丙肝的发生情况尤为严重。该病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病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次研究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治疗手段,探讨其临床效果,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共计70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45.2±10.4岁;病程范围为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为2.3±1.2年;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大于7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大于2.8×109/L,白细胞数量均显著性高于4.0×109/L,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液中总胆红素水平小于17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2倍。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遗传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排除标准

(1)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于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2];(2)排除患有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3)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4)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病例,所有选取病例均意识清楚,有自主能力;(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对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参与,同意坚持并完成治疗过程。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内容,包括静脉输液,部分患者可给予疼痛护理及低压吸氧。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1b,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给药剂量为500万U,同时给予利巴韦林,给药剂量为1000mg,每天给药1次。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剂量为180μg,每周给药1次。连续使用12个月。患者血清HCV-RNA测定采用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酶免疫检测试剂盒(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1.4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的评定按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进行。早期应答:患者在治疗后12周时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趋于正常,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为阴性;完全应答:患者在12个月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水平正常,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分析显示为阴性;持续应答: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5周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正常,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显示为阴性;无应答:患者在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各指标均为发生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完成治疗内容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有效情况进行评价并统计,结果如表1中所示。治疗组中早期应答31例,完全应答19例,部分应答7例,无应答3例;对照组中早期应答22例,完全应答13例,部分应答11例,无应答8例。对比发现治疗组在早期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及无应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表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

3.讨论

丙肝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肝脏疾病,主要是由于丙肝病毒引起,该病原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能够有效躲避机体自身的适应性免疫以及固有免疫,导致机体内病毒不能得到有效的清楚,进而发生持续性感染,因而形成慢性丙肝[3]。目前抗病毒治疗是主要措施,常用的是普通干扰素,需要干扰素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把最大的抗病毒作用,但由于药代动力学出现显著的峰谷效应,抗病毒效果不能达到最大化,只能间歇性对病毒进行抑制复制,降低了药物疗效[4]。

利巴韦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鸟苷类抗病毒药物,临床用于治疗呼吸道病毒与感染,对于DNA病毒、RNA病毒等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用于慢性丙肝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患者病情具有一定改善,然而临床HCV-RNA转阴率较低,稳定性差,不利于临床推广。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是一类干扰素的蛋白修饰药物,一方面能有效提升药物自身结构完整性,另一方面增大分子量,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延长药物吸收时间,增大药物作用,减缓代谢,因此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对比发现治疗组在早期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及无应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丙肝的药物。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路宝川.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83-83.

[2]周美芩,周芳,李国伦等.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合并艾滋病的护理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2):1366-1367.

[3]金光哲.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9):102-102,103.

[4]贾俊发.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5,5(1):54-54.

论文作者:张秀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肝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张秀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