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互动焕发课堂生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师生论文,课堂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广大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的素质限制,常常忽视教学交往,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交往失当主要表现在:
交往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一项研究表明,在课堂交往中由教师发起的占93.8%,而由学生主动提出的仅占1.7%,主动对同学和教师的思想观点提出异议的只占2.7%。这项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的中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小组间的交往仍然比较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尤其是教师,“师道尊严”的思想仍然存在,仍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服从。
交往的不公平性。在日常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次被提问,而有的学生却长期被冷落。教师往往比较注意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或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已经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认为即使给予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时间也是无用的。同时,教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成绩的学生来回答。例如,选择性的、是非性的、描述性的问题教师通常选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则选择较难的或者较为辩证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交往的不适度。主要表现在:内容偏颇,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是这样吗”等连珠炮似的提问,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庸俗化为机械问答,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针对这些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构建如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单一的课堂结构,加强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优化的学习方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节课45分钟,对于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
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用这种方式诠释课文内容和情感。例如学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除讲解内容外,可安排片段的表演,也可针对文章的寓意安排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形成深层次的探究。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可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其思想内涵。教师在课堂上着意营造适宜的时机,使学生的思维交流与碰撞,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潜心探索,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控,使思维更加明晰完善,思维结果更臻成熟。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采用辩论的形式,双方围绕“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得非常激烈,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驳论文的写法。语文课上有了思维、情感、言行的“互动”,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确保课堂始终保持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充满灵气与活力。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研究了教师的期待和情绪态度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他们把从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学生名单交给本班的老师并告诉他,经过测验表明这些学生将来会有优异的发展。8个月后,研究者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发展情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名单中的学生成绩进步比其他学生快,而且求知欲旺盛,适应性强,与教师的感情也好,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教师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
有一次我在教《那树》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本想从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
这时一位后进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那树很可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这名男生。我稍微镇定了一下,先充分肯定他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位同学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绪激昂,讨论也非常热烈。经过讨论,学生不但理清了写作的思路,连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一目了然。比起我事先设计的先分析那树的情形,然后再分析人类的表现,进而将人类和树进行比照,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清晰得多。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这是后进生的问题,不予采纳,后果可以想象:既伤害了学生,又失去了引发学生思考、互动的机会,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好。
三、营造温馨的互动氛围,让师生在教学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形成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呈现出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从“作者为什么‘停住脚步’”这一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由小组讨论紫藤萝是怎样的一种植物,最后紧扣“开头,‘我’是停住脚步,最后为什么又加快脚步?作者由停住脚步到加快脚步,这个短暂的过程,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进行挖掘,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展开互动,并结合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此基础上,我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宗璞的人生经历,由此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真正感悟人生的哲理,进而深刻理解文章隐含的主题思想。
在这堂课上,我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这样,有助于师生情感上的融洽,也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革单一的课堂结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温馨的互动氛围,精心设计互动内容,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的互动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标签:互动教学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