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插花艺术_花论文

西方插花艺术的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插花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插花艺术历史的初步探讨

插花是以自然界的花枝为素材,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它插放到适当的容器里而创作成的一种造型优美,有生命的装饰品。是一门高雅的立体造型艺术。它既是动态的植物写实,又是静态的植物欣赏。插花艺术世界上分为东方插花艺术和西方插花艺术两大流派。西方插花艺术以其鲜艳的色彩搭配,丰满华贵的造型与东方插花艺术的素雅、小巧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插花艺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现代派插花”,其实,这是介于东、西方插花艺术之间的一种形式。

国内有关东方插花艺术的研究较多,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对西方插花艺术的形式、历史及特点则研究介绍较少,缺乏较深入系统的资料。本文拟在这方面就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体会和研究,作一点探讨。

(一)西方插花艺术的发展

1、起步阶段

西方插花艺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此时是希腊古典艺术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雕塑艺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作品主要是左右对称的男女塑像。当时供神用的鲜花,由花枝单独摆放发展成插入名贵的花瓶中。花枝在容器中的摆放也呈明显的左右对称形式。当时古希腊有一种风俗,在少女出嫁前,房间放两个高约1米的瓷花瓶,每个瓶中插入3~4枝桃金娘花枝,象征神圣的爱之女神守护并赐给新娘幸福。花枝插法左右对称。如插三枝的,中间高,两边低;插四枝的,中间两枝高,两边的较低,一字摆开,表现了西方插花的规则形式的雏形(图1)。

随着古希腊的衰败,对欧洲文化艺术有突出贡献的另一大国——古罗马日渐强大。公元一~三世纪是它的繁荣时期,建筑装饰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鲜花为原型布置的柱头浮雕组成圆环形,宛如花篮。当时的插花,趋于圆形的轮廓,对称的布局,丰富了西方插花的造型。这个时期室内装饰出现了镶嵌画,并成为当时教堂中的主要装饰品。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华丽,并多以金色衬底。古罗马偏爱金色是因为它是财富、奢华和权贵的象征。这种色彩上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插花艺术的色彩搭配。如公元二世纪古罗马的一件插花作品,就是以金色金属容器、鲜艳的花材组成椭圆形的轮廓。花材装满整个容器,作品浑然一体、丰满而华贵(图2)。

罗马帝国的人民信仰基督教,人们将鲜花视为最圣洁、最美丽的东西。因此在教堂圣坛上都要供奉鲜花,并以花卉做为特定的象征物。如睡莲花是希腊传说中女神艾西斯的化身;月桂枝编制的花环代表胜利;橄榄枝编制的花环代表和平等。为插花艺术的意境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五世纪后期,教堂插花比其他场合插花发展得快,而且都用金色金属瓶做容器,以玫瑰花、百合花、橄榄枝等为常见花材。如图3中,在教堂金色的屏风前,金色金属瓶里插着4支百合花,一信徒手里拿着橄榄枝,头上戴着橄榄枝花环,跪在地上。整个画面体现着祥和、安乐的气氛。

十三世纪初,西方玻璃彩画发展较快,且多用于装饰教堂。其色彩上的鲜艳、明亮,直接影响了插花艺术,使西方插花的色彩特点逐渐形成。此时花式窗棂的各种几何图案也影响和丰富了插花的构图。此时的插花还是多用于教堂,仍用金色的金属瓶做容器,只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才用贵重的瓷器,花材也更加广泛了。

2、发展时期

公元十四到十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插花艺术也进入了发展时期。如鲍斯·切尔特的绘画作品,在圆拱形的窗框里摆放着插花。容器是广口金色金属瓶,大量花材组成对称的圆拱形轮廓,水仙、铃兰、万寿菊、郁金香、鸢尾、芍药等多种花卉安排得错落有致,基部插有两朵大而圆的芍药花,使整个作品达到均衡的效果。花材中铃兰、水仙、白芍药等白色花朵调和了整个作品的色彩。表现了这个时期的插花构图和色彩方面正向完美和成熟发展(图4)。

同期插花艺术也表现在宗教题材的绘画中。如意大利画家西蒙·马尔帝尼于公元十五世纪在第1333个神坛上作的画中,大天使加布里埃尔和刚降生的婴儿之间放着一个瓷瓶,瓶中插着4枝红、白、黑三种颜色的百合和鸢尾,组成扇形构图。花色不浓不淡、恰到好处(图5)。

3、成熟阶段

十七世纪,科学和艺术都有惊人的发展。插花技法也达到了成熟阶段。法国凡尔赛宫是西方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它以花坛群和甬道组成规则而多变的几何图案,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已从圆形发展到欣赏规则的几何图案。这无疑影响到了插花的造型,使其由圆形、椭圆形发展到了菱形、扇形、火炬形、梯形等各种几何图形。此时是西方规则式插花形成的关键时期。

十八世纪初,不少画家都喜欢以插花为主题作画,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写实艺术——绘花艺术。这对插花艺术的兴盛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促其渐臻成熟发展。此时的插花形象已出现在装饰品上,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如十八世纪美国制作的亚麻被单上就印有:在一个大盆内插有由郁金香、芍药、翠菊等组成的左右对称、近似梯形轮廓的插花形象。花色以红、黄等暖亮色为主,配以与之形成对比的少量兰色花朵,使整体色彩艳丽而丰富。在被单的四边当中,还各有一个半圆形的小花篮,互相对称,以取得整体画面的协调和均衡(图6)。

十九世纪早期,在画家托姆普·劳尔的一幅画中,在封闭的壁炉前放有一组插花,六枝玫瑰插在浅兰色的瓷瓶中,组成对称的扇形轮廓,基部的玫瑰花朵添满瓶口,既起均衡作用,又与上面的花朵相互呼应(图7)。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宫廷及上流社会,对高雅的插花形式倍加喜爱,使插花艺术得到蓬勃发展。英国画家约瑟·戴维斯的画中,在新婚夫妇房间的方桌上,放着一件插花:青铜瓶做容器,黄色的郁金香、红色的玫瑰、紫色的牵牛花等插在瓶中,组成球形的轮廓,三种颜色既对比且调和,并具喜庆气氛。基部的三朵玫瑰均衡了整个作品(图8)。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及有一定修养的妇人都努力掌握插花艺术。在餐厅、客厅、书房、壁炉及走廊上到处布置插花作品。同期,在美国,人们最喜欢插制椭圆形花束。画家欧利文·塔比尔在他的《艾斯瑞尔的孩子和哥瑞福斯》画中,哥瑞福斯手里拿着的就是椭圆形的花束,花材是菊花和玫瑰,花色以粉色为主,中间是花朵,边缘点缀着枝叶,构图显得自然、均衡。

十九世纪末期,以插花为原型的建筑浮雕出现在俄罗斯建筑的门脸上。圆罐形容器里对称地插着三枝藤本植物,在均衡中显现出飘逸和优美。插花形象除在建筑外部装饰上被采用外,室内也有应用。此时,绘画也出现了许多以插花为题材的佳作。如埃德格尔·蒂格斯的作品《菊花与妇人》中的插花,花器用的是深褐色青铜罐,花材用的全是菊花,但冷、暖色搭配合理,花朵大小配置得当,整个作品安排得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有节奏感(图9)。此时的绘花作品最著名的是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画中淡褐色的陶罐做花器,插着12朵金黄色的向日葵,组成椭圆形的对称轮廓,两朵较大的花朵插在基部,构成了均衡的画面。容器与花朵颜色的协调更突出了金黄色向日葵整体效果。而在梵高另一作品《鸢尾》中,则在土黄色的陶罐中插入了一大簇兰紫色的鸢尾花,罐与花间采用了鲜明的颜色对比,花枝的插制上,还采用了近乎东方风格的不对称均衡手法(图10)。从花材应用上看,《向日葵》、《鸢尾》用的都是同一花材的同色花朵,而《菊花和妇人》中则用的是同一花材的不同色彩的花朵,花材与色彩的运用上也比较自如。表明此时的插花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基本形成了西方插花独特的风格。

据美国出版的《植物与装饰》中记载,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由设计师焦尼·培尔肯斯设计的餐桌插花,在英国国际花卉艺术品展览中获得好评。这是在两个造型精美的玻璃高脚容器顶部分别插入以色彩各异的玫瑰花为主编制的头状花束,并在其基部加入了许多的丝状、条状的衬叶。这种花束非常像当时上流社会人的发式,深受人们欢迎。这件作品中还出现了附属物:在左边花器下部摆放了多种色彩的水果,使其与上面的玫瑰花相互呼应。这不仅使西方插花在造型上前进了一步,而且使果类物品也进入了插花花材行例。这种形式的餐桌插花放在餐桌上,从各个面看都能形成优美的画面(图11)。随着餐桌花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宴会、迎宾用台花的基本模式:扇形、半圆形的造型;大量的花材;丰硕的花朵;鲜艳的色彩;细小的点缀陪衬物,增添了喜庆气氛。

二 、西方插花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西方插花讲究几何造型,下面就均衡、调和、韵律和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它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一)均衡

均衡即作品的稳定感,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之分。因为西方插花是规则的几何构图,所以均衡问题很容易解决。为达到均衡常用方法有:

1、将主调花材对称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构图上,达到均衡的效果;

2、构图中心部分花材采用花大、色深、排列密、质地厚的花朵,边缘用花材与中心部分相反,这样便突出了主题及重心,达到构图的均衡。

由于西方插花花材用量多,易形成头重脚轻而失去均衡感。故常使用体积较大,质地厚重的广口容器,如陶瓷、金属材料等。大堆头插花和餐桌插花常常利用在中、下部插几朵大花或在基部插一些丝状,穗状叶片等附属物(如松柏类)。利用附属物的自然、飘逸来突出重点,达到均衡、稳定的效果。

(二)调和

调和既有对比又有变化,给人以和谐统一感。插花的调和包括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等等,这里主要探讨花材之间的调和问题,影响花材调和的主要因素是形和色,其中以色为主,主要有以下四种手法:

1、用同色的同一种花材,色彩上变化不大,仅形状和大小有变化,无对比可言,自然就达到了调和。

2、花材用色调和色相相近的材料,形状上有一定的变化或相近,如红色和粉色,在色彩上自然是调和的。常采用同一种花相对集中和逐渐过渡来解决。

3、形状相同、颜色上使用对比色、如红与白、绿与红、黄与紫等。如构图中两种颜色花材相对均匀布置,或一种颜色相对集中,如亮黄色集中到中部,向外逐渐过渡为紫色,使两种颜色在对比中达到调和。

4、花材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有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堆头式插花中。此类作品采取调和的方法是:首先以形和色相协调的较大型花材为主体,数量上占优势。插制时又使其占据主要位置,并分布于构图的各部分,再用白色加以调和。借用丝带,金、银色容器等也有助于调和。

(三)韵律

韵律即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主要是形和色的变化。西方插花(尤其是大堆头式插花)作品无论在形状和色彩上都要有一批主花(焦点花),然后再配2、3级花(线条花)及配料(补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逐一插制,体现出静中有动、主次分明的韵律。

(四)意境

西方插花直接热烈地表达人们的感情世界。如母亲节用香石竹,复活节用百合花,表达爱情用红玫瑰,月桂枝代表胜利,橄榄枝代表和平等。圣诞节人们都喜欢用一品红为主花、配以绿色的松枝、冬青叶,白色的香石竹和红色的果实,体现出圣诞节火热欢快气氛。

三、西方插花的主要形式和插制方法

(一)大堆头式

1.迎宾式插花 是西方传统插花法之一,以花多为特点,适用于大厅、会场等大型隆重、热烈的场合。其插制方法是用三层主枝形成半球形轮廓;第一层共有七个主枝,第一主枝垂直于其他六条主枝,组成圆形平面,七条主枝长度一致,组成大堆头式的轮廓。第二层短于第一层,插在第一层四周,使轮廓丰满,充满活力,有立体感。第三层补充一些花朵,主要是在基部增加一些圆花朵或丝状附属物,保持整个插花的平衡。花器以平稳的铅或锡合金制的为宜(图12)。

图12 迎宾式插花

实线是第一层主枝,虚线为第二层主枝。○代表主花的位置。

餐桌插花也是西方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之一(图13),其半球形轮廓,与大堆头插花相似,花材都较多,但他们不是同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是:

花材:大堆头花材量大,而餐桌插花花材可多可少,根据餐桌的大小而定、还可配观果类花材,以增添自然情调。

高度:大堆头插花高于餐桌插花,餐桌插花在餐桌中间以不挡人们视线为宜。

色彩:餐桌插花的色彩浓艳,而大堆头式则用几朵鲜艳夺目的大花作主题,用细小的花陪衬,或用同一种花材,同一种颜色的花朵组成。

(二)图案式

整个构图为整齐的几何图形,如扇形、球形、椭圆形、三角形,倒“T”形。适用于较小型的活动场合。如扇形的插法是第一层由等长的五条主枝组成扇形的轮廓,主枝1垂直于其它4条和中心位置。第二层花茎短于第一层主枝,插于第一层之间以丰满轮廓。第三层主枝的花茎短于第二层主枝,在插花中下部点缀圆形花朵,以稳定插花的平衡(图14)。

图13 餐桌插花 “○”代表主花位置

图14 扇形插花 “○”代表主花的位置

(三)线条式

整个构图为曲线造型,如半月形、“S”形、火炬形。适用于装饰性场合用。如半月形插法是第一层共有11条主枝,组成半月形的曲线轮廓。第二层主枝在适当的位置上,插制圆形的大小花朵,使半月形丰满,表现出明显的弧度。在插第三层主枝时要查看花形,增补一些附属物,完善插花。在半月形下部的1处点缀1~2朵大花以保持均衡(图15)。

图15 半月形插花 “○”代表主花的位置

东西方插花艺术由于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东方插花强调枝叶花朵的协调,构图简洁明快,表达的感情细腻。无论使用哪种花器,其基本形式都是一致的,一般是以三个枝条构成不等边三角形作外轮廓线。这三个主枝日本称为“天、地、人”。

西方插花则以人工美取胜,它受西方的建筑、雕刻、园林及其它艺术的影响很深。比东方插花更具庄重、典雅、热烈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美的装饰效果,故在当今插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近年由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西方插花也吸收了现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诞生了新的插花艺术流派——西方现代派,丰富了西方插花的形式和内容。

标签:;  ;  ;  ;  ;  

浅谈西方插花艺术_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