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现状与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山西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现状与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山西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地域分布的现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乡镇企业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地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山西乡镇企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至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个数达到62.9万个,从业人员达到347.6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37.4%;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08.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80.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48%,几近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但从总体上分析,我省乡镇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畸重、产品结构单一,二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稠疏不均,先进和落后地区落差较大。乡镇企业的结构性滞障,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制约和困扰着我省乡镇企业潜力的进一步有效发挥。

一、我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我省乡镇企业在初始发展阶段,选择了高利润导向产业,形成了以煤铁企业为主体、以重工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特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993年,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结构所占份额依次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0.7%,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75.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24%,与199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1.1∶77.1∶22.8相比,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仍很落后,表现出不协调,成为制约整个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

——工业企业内部轻重结构不协调,重工业比重偏大,轻工业尤其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缓慢,并未表现出优势。1993年,我省乡村两级工业企业产值中,重工业占85.6%,轻工业占14.4%,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14.4∶85.6,而同期全国乡镇企业结构比重为52.3∶47.7。由此可见,我省乡镇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发展不足,表现出畸重的结构特点。

——在重工业内部,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占66%,加工业仅占34%。全国同期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仅占30.1%,加工工业占到69.9%。在采掘工业中,煤炭采选业占到87.1%;原料工业中,建筑业占到72.7%;加工工业中,冶金及金属制品业占到67.1%,机械工业占15%,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冶金、机械等为主的畸重型工业结构。这种加工工业落后,产业结构单调的重工业,引发了乡镇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具体表现为:低粗老产品多,花色品种、适销对路和走俏的高层次产品少,档次低,效益差。在1992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额中,山西占全国比重仅0.49%,仅相当于经济发达省份上海的1.7%、广东的2.3%、江苏的3.6%。在相邻省份中,仅相当于河北省的19.9%,河南省的31.9%。由此可以看出,我省乡镇企业呈现出畸重的工业结构且外向度较低。

——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基本特点是传统服务行业多,新兴服务行业少;个体多,集体少;小型企业多,成型企业少;从业人员多,所创产值利润少。1993年我省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数量达到43.58万个,其中交通运输业及批零餐饮业传统性行业41.07万个,占其总数的94.2%;其他新兴行业,尤其是教育、卫生保健、邮电通讯及信息服务等领域明显薄弱,所占比重不足6%。从事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仅2.2人,规模小,效益差,不易于管理。分经营层次看,以个体为主,乡村和联办企业甚少。1993年,我省乡镇企业事第三产业企业中,个体企业42.36万个,占97%,乡村和联办企业仅占3%。

二、我省乡镇企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我省乡镇企业地区分布表现出城市郊区和中部腹地、铁路沿线地区发展较快,东西两山的山区县发展相对滞后;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企业稠密,资源贫乏县区企业稀疏。从企业个数来看,在111个农业县(市、区)中,有15个县(市、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企业数量都在1万个以上,最多的临汾市多达2.17万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中部腹地及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而发展落后的县,如石楼县(210个)、永和县(368个),企业个数还不足发达地区的2%。

再看从业人员,经济发达的县区企业从业人员多在5万人以上,其中晋城市郊区多达16.1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8%,高平、临汾、阳城、大同南郊分别为9.65万人、8.65万人、8.54万人和8.29万人,占劳动力的比重分别达50.9%、43.8%、61.7%和85.4%。而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如石楼、永和,从业人数分别为1740人、2500人,占劳动力比重仅为7%和16%,比重明显偏低。县际间乡镇企业发展反差对比明显。

再从乡镇企业创造产值量来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落后县一个县的乡镇企业产值,不及发达区一个乡、甚至一个村的产值。1993年,全省涌现出26个乡镇企业产值超10亿元县,它们的乡镇企业产值达424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的59.9%,最高的晋城市郊区达42.8亿元。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达225个。而广灵、右玉、神池、五寨、岢岚、石楼、岚县、方山、安泽、古县、大宁、永和、隰县等13个县,乡镇企业产值不足1亿元,其中永和、石楼等县,乡镇企业产值仅为0.13万元、0.28万元,与最高的晋城市郊区相比,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三、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和不平衡的地域分布引发的深层次矛盾

(一)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偏低,主要经济指标同先进省市差距拉大。从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看,山西与全国的差距拉大。1993年我省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374元,在全国位居第11位。与1980年相比,位次退后了3位,由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回落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7%,差距扩大2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大2个百分点。与先进省市差距更大,仅相当于江苏的41%,浙江的49.2%,山东的58.2%。再从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总产值来看,1993年我省为30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1%,与1980年相比,由比全国高9.5%回落到低36.9%。技术水平低下,设备老化的问题,已明显地制约其快速发展。我省乡镇企业的其他经济指标,也都表现出与京津沪粤苏浙等先进地区的明显差距。

(二)乡镇企业发展同先进省市的差距更大。从乡镇企业数量来看,山西在全国的位次后移。我省由1980年的7.51万个,发展到62.95万个,增长7.38倍。而同期全国增长16.2倍,山西在全国29个省市区中为倒数第2,远远低于广西(43.3倍)、安徽(37.3倍)、吉林(32.4倍)、黑龙江(32.1倍)的增长速度。从乡镇企业的从业人数发展情况看,我省与河北、辽宁并列第17位,比1980年人数增长2.9倍,仍未达到全国平均3.1倍的水平。也低于相邻的河南(6.2倍)、内蒙(4.5倍)和陕西(4倍)。

(三)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各地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从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变化情况看,1982年为227.18元,在全国位于第23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4.1%。经过10多年的发展,199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627.01元,比1982年增加399.83元,年均递增10.7%,位次也由23位前移1位为22位,但与全国及先进省市差距拉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降低4.1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乡镇企业方面的收入差距拉大。再从我省11个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变化情况看,也说明了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1982年,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运城地区,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第5位,排在忻州(第6)、晋城(第7)和晋中(第8)之前。到1993年晋城跃居第2位(仅次于太原市),晋中也由第8位前移到第5位,忻州、运城则分别后移到第9和第10位。1993年,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所占比重情况为:晋城、晋中60.8%、50.5%,而忻州和运城分别为40.6%和31%。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地区农民收入高低的差距主要差在乡镇企业上。

四、问题的根源

(一)政策制度的限制。由于对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使本应大有作为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的服务行业,发展不如人意。如农村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促销信息服务业等更为落后。另外,对一些行业的政策限制,局限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如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政策和方针的限制,农副产品加工只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一些大宗农副产品加工,由于购销及流通体制的限制,农村无法插足,白白丧失了加工业应有的利润,不仅局限了我省轻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矿产资源贫乏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环境差,人才资金缺乏。农村尤其是山区,无论从交通、教育,还是文化、卫生都比较落后,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一方面造成了因企业资金不足,在创办时期利用本社区的人、财、物,节省开办费用,出现了“乡办企业办在乡,村办企业办在村,户办企业办在家”的“遍地开花”现象,布局分散,难以上规模上水平。不仅影响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局限了第三产业发展和一些贫困山区乡镇企业的上马。另一方面,人才素质差,知识结构低,不少企业唱主角的仍是原来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再加上资金条件差,使得我省现有企业发展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某些领域仍然处于低进入水平。

(三)利益导向的作用,使重工业成为我省乡镇企业的优势产业。乡镇企业从开始就生存于计划外空间,容易受利益导向的影响,选择发展经济效益好,利润率高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发展工业,与工业相比,农业不仅受自然条件影响而有丰歉,而且周期长,加之农产品价格的长期扭曲及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使得工业成为农村乡镇企业选择的目标。我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所需启动资金少,见效快,又能利用城市国营工业退下来的设备,技术上容易找到依靠,形成了与城市工业同格局的以煤炭、建材、冶金、机械为支柱的重工业优势。

(四)观念陈旧、信息不灵,产业结构过度资源化、重型化。山西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土为本、自我封闭、自我称是意识,不愿走出家门介入社会。另一方面,受极“左”思想严重影响,墨守成规、求稳怕乱,抱着等等看的思想,坐失良机。不仅造成了一定范围内一成众效、盲目发展,白白丧失了轻工业发展的优势及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相互间缺乏协作,争原料、争市场,形不成应有的规模,没有能力进行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从而形成了畸重的产业结构,限制了我省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五、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积极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我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之所以表现出支柱产业单一、结构畸重,主要是因为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影响到乡镇企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首先,要在继续稳定发展我省采矿、冶炼、化工、建材等重工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资源,发展轻纺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缓解因结构畸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现有资源的增值,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第三产业存在的“四多四少”问题,要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行业的发展,开拓新兴服务领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所需的服务要求,以及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同时,对现有的第三产业要积极引导、妥善管理,促进企业成型化、规模化,提高服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农村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较好结合。针对我省地域间乡镇企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要本着发达地区与一般地区并重,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太原、阳泉、晋城等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集中抓好技术改造,上质量上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创造条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乡镇企业欠发展的吕梁、运城、忻州等地,抓好起步产业,积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使这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在短期内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三)解放思想,联合协作,推动乡镇企业规模化、集团化。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协作水平低,在产品结构、技术层次、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等方面,存在趋同性,生产形不成规模。乡镇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原有规模作用已发挥到最大,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依靠现有的规模及一个企业包罗万象的服务,不仅难以迎接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同时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及其内部,表现出人财物的浪费和技术改造的力不从心。所以,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集团已刻不容缓。一要解放思想,根据各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特点,变现有的小规模全方位经营为注重某环节、某类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消除小范围的低层次竞争和重复。二是集中力量搞技术革新,搞职工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专业化技术化水平,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三是积极组建从金融保险、信息通迅到教育医疗体系,形成乡镇企业独特的集团凝聚力和规模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四)改善乡镇企业运行环境,增强竞争活力。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运行环境差,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生存于计划外空间,在原材料、能源供应和产品出口管理等方面没有足够保证;二是资金、设备全靠自身积累、自己解决,造成了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三是乡村集体企业,无论生产销售还是经营管理,均受非企业领导牵制。要改善乡镇企业运行环境,增强企业活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定合理的政策,解除对乡镇企业的限制,使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发展权、交往权、资源调用权等方面平等,城乡两块工业活动于同一市场经济体制下。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端正“姓氏”判断标准,还乡镇企业合法的法人地位。在投资方向、社会服务等方面,按经营者的能力和经济效益,而不是按城乡、所有制差别决定取舍。3.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自主权上,解除基层行政组织的干预,把企业交给职工和经营者,逐步实行股份制,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五)广泛吸引和培养人才,建设乡镇企业文化。乡镇企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一不受到企业自身文化和技术素质的作用。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程度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和技术进步程度,所以提高人才素质,加快技术进步,是振兴乡镇企业的关键。一方面采取“短期引进,中期培训,长期培养”的办法,努力提高职工素质,使其担负起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的任务,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一是要以特别优惠的待遇和特殊的内部政策,充分吸引各类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以解我省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二是搞好现有职工文化技术培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法,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技术文化素质,承担起企业生产重任。三要通过各种技校、中专为乡镇企业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同时乡镇企业积极与高中等院校建立长期连手关系,代培代训出自已的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的社会效应,使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很自然地成为农村经济、政治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的作用不仅在本企业,在整个社会中将不可低估。而目前情况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不强,所以,必须注意这些人的培养。一要注重领导者文化素质培养,通过办培训、实地考察来实现。二要提高政治素质,采取党校短期学习、参与社会行政工作等方法,培养这批能人成为具有时代精神、有胆有识,能够带动乡镇企业迎接激烈竞争的企业家,带领当地群众走向富裕的带头人。

标签:;  ;  

山西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现状与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